“变脸”的艺术人性的思考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构思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人物鲜明,前后对比夸张立体。欣赏这部作品,好似观赏一出扣人心弦的戏曲。舞台上,菲利普夫妇生动、夸张、时喜时悲时怒的语言、神态,让我们欣赏到了“变脸”艺术的精彩;环环相扣的情节,突如其来的扭转,又让我们欣赏到了情节的峰回路转。这一切,似乎来自帷幕后于勒经历的操控,而事实上,犀利、冰冷的舞台上空,一直有一缕温暖的阳光存在。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小说台前幕后的精彩。
  一、 浅读,寻找“变脸”,牵一发动全身,情节、人物两手抓
  小说中的“变脸”,我们从《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身上已经有所体会,他们那种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在“变脸”的同时,展露无遗。而这种“变脸”艺术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身上也体现得尤为明显。阅读小说时,同学们可以通过寻找人物的语言来捕捉他们的心理,从而感受作品“对比”“夸张”“鲜明”的“变脸”艺术,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同学们不妨自己设计一份“情节图”,牵住“变脸”这一发,追溯于勒的经历,抓住菲利普夫妇的语言,体会其态度,归纳其性格。这样,文中的明线、暗线,情节的跌宕曲折,人物的性格,就能一目了然。
  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势利、冷酷、虚伪、爱慕虚荣、唯利是图、自私
  二、 深读,“还原”原著,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人性正能量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在选入教材时,被编者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要准确地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我们就先要把被删掉的部分补全,还原原著。
  原著的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著的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還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有了开头和结尾的支撑,我们便更不能忽视小说中“我”的作用。舞台上,“我”的戏份很少,但“我”不仅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人物,而且被作者寄托了对于勒的同情,更寄托了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在看到社会黑暗、感到人际关系冷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纯洁和温暖。
  从题目对于勒的称谓——“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可贵的亲情:即使于勒是个穷困潦倒的“讨饭的”,但“我”仍然坚定地承认他是“我”的叔叔。
  同样,在菲利普夫妇躲之不及、不敢面对时,从“我”的所思所为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我”对于勒的同情和关照。“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亲”,这个“我的叔叔”,以及“我”果断地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的举动,给这个冷酷的、金钱至上的场景,增添了一抹温暖人心的亮色。
  在若瑟夫成年后,对素不相识的乞丐,他仍然大加施舍。小说结尾处写道:“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若瑟夫幼时如此,成年后如此,以后也会继续。
  这就是作者想通过“我”传递的主题——人性的光辉,虽然金钱扭曲了一部分人的灵魂,使他们变得冷酷、势利,但还有一些人的内心是温暖的、纯洁的,他们保留着对不幸的、可怜的人最自然、最朴素、最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因此,舞台上热闹、精彩的表演不能代替我们对作品主题的思考,莫泊桑“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才是同学们应该用力吮吸的精神食粮——作者希望借若瑟夫提醒世人: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童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要保持那份纯真、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即使成年后,也要保护其不被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所戕害,要一生拥有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教师深思的课题。在历史课教学中,如果关注“数字化细节,活化教材”“对比化细节,激思导学”“戏剧化细节,生成精彩”“情境化细节,润泽生命”等环节,不仅能为课堂增添历史味,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细节 历史味 灵动 课堂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人文学科,然而,在教育教学改革及课堂教学不断追求有效、高
期刊
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采访该校的写字课程建设项目。一进学校大门,一条整齐的大道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我们学校的‘写字大道’,不光这条路看起来方正,整个校园的格局规划也突出方正,就连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强调一个‘正’字,这是学校着力打造正文化的成果。”金庆军校长很有底气地介绍说。“2012年3月,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潜心思考写字育人,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写字教学规律,全方位推进写
期刊
完美教室,这一崭新的名词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视野,震撼着我的心灵,拓展了我的思路。  一、完美教室的价值系统  2012年下半年,笔者所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缔造完美教室”的活动,由于强烈的认同感,我一马当先地投入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作为班主任的我,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和晚自习向学生阐述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和要求,发动学生积极设计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班级口号和班级偶像等。全体学生的参
期刊
摘 要  学生学习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唯有培养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谈得上真正的素质提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就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思维习惯 渗透文化 思维导图 多元思维 课堂活动  一、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思维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凡事都要探究一番,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才会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之处。
期刊
主持人语  同学们好!很高兴,初初又跟大家在诗歌王国里见面了!  如何读诗品诗呢?初初教大家四招:  一、把握感情  抒情言志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一首好诗,其情感能穿透讀者的心灵,激起强烈的共鸣。所以,读诗务必体会其中的感情(包括深刻的哲理)。例如,“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是多么乐观的豪情、坚定的信念!  二、理解意象  诗歌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抒情言志,这种融合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对
期刊
主持人语  亲爱的同学,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引人流连,但还有更让人沉溺热爱的,那就是阅读。  打开教材第二单元,读《孔乙己》,不禁为那个“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的“零余人”的悲惨命运唏嘘感叹;《变色龙》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勾勒出一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左右摇摆的警官形象,读罢令人失笑;《溜索》传神的笔墨把我们带入奇险的怒江大峡谷,目睹马帮汉子们惊险的溜索,叫人倾倒;《蒲柳人家》里20世纪30年代
期刊
名师简介:丁锋,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曾获南通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现任教于南通市刘桥中学。  技法指点  缩写就是“长话短说”,就是在保持原文基本内容、主要思想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文用自己的话表述一遍。缩写常见的问题有:文体不明,主旨不清,主次不分,表达不畅。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通读文章,依据文体,明确缩写要点。叙事性文章,抓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体现情感态度;说
期刊
摄影家在拍摄人物时,将人物脸部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另一侧颧骨位置则呈现一个倒三角形的亮区,脸庞因强烈的侧光产生明显的色彩变化,轮廓更有立体感,这样的拍摄技术被称为“伦勃朗式用光”。这一技术背后又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座以“伦勃朗”命名的广场,他的塑像巍然耸立,和旁边一队民兵铜雕一起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这群民兵就是1630年伦勃朗创作的《夜巡》中的人物。画作中有
期刊
坐在36路公交车上,  望着从玻璃窗边后退的树木,  我突然想,  在雪线退去的日子,  在树木的枝丫和叶片间,  收集光斑,  和散碎的银两。  我想用闪烁的光斑,  装点城市未来的梦想。  我想用属于自己的银两,  购买属于春天的诗篇。  我想用三十年的,  繽纷和斑斓,  歌唱时间,  我想让时间开口说话。  一切,一切的一切,  正在静悄悄地发生改变。  动车开了,  从甲地到乙地,  一
期刊
在体育比赛中,我们常常以“帽子戏法”来形容连续三次的成功,而我们的数学世界里却隐藏了更多的“帽子戏法”.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章前引例: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次,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2次,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出现2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  解:(1)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