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估计要算库哈斯设计的新址方案了,这个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Z型巨大拱门在视觉上极其震撼,让人无法回避且印象深刻。但真正决定央视在中国传媒老大哥地位的显然不是这个将来的辉煌外表,而是在电视领域里拥有的最为强大的实力和团队。这个团队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那些天天见的名嘴们,而观众对于电视的了解也多半是和主持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电视上的名嘴要是出一本书什么的基本都会热卖,比如近期的陈鲁豫,较早的崔永元、敬一丹等等。但新鲜光亮的主持们只是电视这个巨大冰山的水上一角,幕后的策划和制片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才是藏于水下的依托。孙玉胜先生显然是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他现在是央视的副总编辑,曾经创办了“东方时空”等一系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类电视节目。
《十年》是孙玉胜说自己电视生涯的一本书。他是1984年被分配到央视的,当时的感觉是来错了地方,不过在之后的十年里一直为了理想做着准备,所以下一个十年才能磨出一把真正锋利的剑来:从他1993年创办“东方时空”节目以来,央视的新闻之剑是越来越锐,从早间的“焦点时刻”到晚间的“焦点访谈”,后来的“新闻调查”和“面对面”,当然还有“实话实说”。因为不是名嘴,所以孙玉胜的日常起居和幸福生活应该没有什么读者会去关心,而作者也没有写那些侮辱大家智力的文字,《十年》是一个人在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于电视的思考,并能够由此引起每一位有心的读者去了解电视本身的规律。书如其名,孙玉胜写了实实在在的十个年头(1993~2002),在他看来,这十年时间可以看作是电视改革的整整一轮;而前一轮的电视改革则是此前的十年,以1983年的“第十一届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四级办电视的举措为标志;2003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显然是新一轮电视改革开始的标志之一。
1993年的5月1日,“东方时空”正式开播。央视选择早间这个未开垦的处女地来做实验,很重要的考虑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谁会看早上的节目呢?但一年之后,这个节目取得了当初无法想象的成功,无论是节目的品质还是广告收入都令人刮目相看。一个节目改变了中国人看电视的习惯,但也许孙玉胜说的更贴切,是“东方时空”改变了电视说话的语态,变新华体为中新体了,观众觉得亲切。其中成功的节目形态也迅速转移到了晚间,也就是1994年开始进驻晚间黄金时间的“焦点访谈”。1996年,“实话实说”登场,中国电视没有谈话节目的空白得到了填补,但这个节目播出不久因为一次“事故”停播了,孙玉胜的反思集中在了对于谈话节目风险的规避上面。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教训,“新闻调查”顺利地走上了成长之路。1997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香港的回归,对于要进行现场直播的央视来说,香江留给孙玉胜们更多的是遗憾,但对于这些遗憾的反思促成了澳门回归现场直播的巨大成功。在直播的问题上,孙玉胜的最大体会是:首先要锁定主体,明确要表现的是什么;其次是把握瞬间的变化;最后就是充分地了解前方记者的特点,达到和演播室的协调。1998年央视对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成功报道得益于态度的转变,对于可以发的一定要尽快、权威地发布,而不是等到无法隐藏的时候才报道,这样丧失的不光是主动权,更是权威性。在200l的“时空改版”这一章,孙玉胜回顾了“东方时空”的三次改版,有一些栏目的割舍,也有新的栏目的诞生,最后一次的成果就是“时空连线”和“面对面”。接着的2002年“现在播报”出炉,今年新闻频道诞生。在孙玉胜的笔下,央视的十年新闻改革就是在实践中一步步的反思才能够走到今天。
《十年》的一半章节并不是纯粹的沿着节目的线索在走,而是孙玉胜本人对于电视和对这种媒体的规律的一些认识。他将电视定位为家用媒体、技术媒体、主持人媒体和制片人媒体,而对于电视本身在过程中体现悬念的规律,以及近看和远看的一些区别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对于近期正在试点的付费电视和频道专业化问题,他在几年前就有着清楚的认识。在评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的争论上,他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电视的新闻性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失落的底线;而线人这个和媒体有特殊关系的群体在孙玉胜的眼里已渐渐远去了;对于电视的未来,也许通过直播才可以看得到。
孙玉胜们十年磨了一剑,而《十年》对于那些希望自己有机会继续这个行动的人们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这是一本用以思考的书,它也许可以改变阅读者。就像小宝在一篇书评里说的“东方时空”将中国电视的智力年龄拉高了四五岁,饭桌上谈起电视不再是特别幼稚的事;《十年》也将中国电视工作者出书的智力水平提高了四五年,看电视工作者的书不再是一件侮辱智力的事。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8月版,29.80元)
《十年》是孙玉胜说自己电视生涯的一本书。他是1984年被分配到央视的,当时的感觉是来错了地方,不过在之后的十年里一直为了理想做着准备,所以下一个十年才能磨出一把真正锋利的剑来:从他1993年创办“东方时空”节目以来,央视的新闻之剑是越来越锐,从早间的“焦点时刻”到晚间的“焦点访谈”,后来的“新闻调查”和“面对面”,当然还有“实话实说”。因为不是名嘴,所以孙玉胜的日常起居和幸福生活应该没有什么读者会去关心,而作者也没有写那些侮辱大家智力的文字,《十年》是一个人在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于电视的思考,并能够由此引起每一位有心的读者去了解电视本身的规律。书如其名,孙玉胜写了实实在在的十个年头(1993~2002),在他看来,这十年时间可以看作是电视改革的整整一轮;而前一轮的电视改革则是此前的十年,以1983年的“第十一届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四级办电视的举措为标志;2003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显然是新一轮电视改革开始的标志之一。
1993年的5月1日,“东方时空”正式开播。央视选择早间这个未开垦的处女地来做实验,很重要的考虑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谁会看早上的节目呢?但一年之后,这个节目取得了当初无法想象的成功,无论是节目的品质还是广告收入都令人刮目相看。一个节目改变了中国人看电视的习惯,但也许孙玉胜说的更贴切,是“东方时空”改变了电视说话的语态,变新华体为中新体了,观众觉得亲切。其中成功的节目形态也迅速转移到了晚间,也就是1994年开始进驻晚间黄金时间的“焦点访谈”。1996年,“实话实说”登场,中国电视没有谈话节目的空白得到了填补,但这个节目播出不久因为一次“事故”停播了,孙玉胜的反思集中在了对于谈话节目风险的规避上面。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教训,“新闻调查”顺利地走上了成长之路。1997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香港的回归,对于要进行现场直播的央视来说,香江留给孙玉胜们更多的是遗憾,但对于这些遗憾的反思促成了澳门回归现场直播的巨大成功。在直播的问题上,孙玉胜的最大体会是:首先要锁定主体,明确要表现的是什么;其次是把握瞬间的变化;最后就是充分地了解前方记者的特点,达到和演播室的协调。1998年央视对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成功报道得益于态度的转变,对于可以发的一定要尽快、权威地发布,而不是等到无法隐藏的时候才报道,这样丧失的不光是主动权,更是权威性。在200l的“时空改版”这一章,孙玉胜回顾了“东方时空”的三次改版,有一些栏目的割舍,也有新的栏目的诞生,最后一次的成果就是“时空连线”和“面对面”。接着的2002年“现在播报”出炉,今年新闻频道诞生。在孙玉胜的笔下,央视的十年新闻改革就是在实践中一步步的反思才能够走到今天。
《十年》的一半章节并不是纯粹的沿着节目的线索在走,而是孙玉胜本人对于电视和对这种媒体的规律的一些认识。他将电视定位为家用媒体、技术媒体、主持人媒体和制片人媒体,而对于电视本身在过程中体现悬念的规律,以及近看和远看的一些区别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对于近期正在试点的付费电视和频道专业化问题,他在几年前就有着清楚的认识。在评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的争论上,他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电视的新闻性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失落的底线;而线人这个和媒体有特殊关系的群体在孙玉胜的眼里已渐渐远去了;对于电视的未来,也许通过直播才可以看得到。
孙玉胜们十年磨了一剑,而《十年》对于那些希望自己有机会继续这个行动的人们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这是一本用以思考的书,它也许可以改变阅读者。就像小宝在一篇书评里说的“东方时空”将中国电视的智力年龄拉高了四五岁,饭桌上谈起电视不再是特别幼稚的事;《十年》也将中国电视工作者出书的智力水平提高了四五年,看电视工作者的书不再是一件侮辱智力的事。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8月版,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