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市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有幸观摩。其中,数学特级教师黄德忠执教的小学二年级《认识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相整合较为成功的范例,多媒体课件在导入、重点、难点、结尾几个关键点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一、在导入处娓娓道来,承载人文味儿
课件出示孔子雕像。
师: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教师,认识他吗?
学生有些疑惑。课件出示雕像下的文字“先师孔子”。
生(兴奋地):孔子。
课件再出示《论语》。
师:大家知道《论语》吗?
师:《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孔子的一些思想非常值得大家学习,我带来了其中两句。
课件出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简要解释其意思。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角的概念。
师:大家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摆三角形。
师:从三角形中任意拿走一根小棒,剩下的图形你认识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符号一样?
生:大于号、小于号。
师: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图形——角。(板书课题)
黄德忠老师的导入有些出乎大家意料。给学生灌输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所有教师的职责。如此导入,很快转入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激活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教师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渗透谦虚好学的态度和温故知新的方法,让数学课多了一些人文气息。
课前的一个细节还打动了我。黄德忠老师启动电脑后,桌面上除了Windows XP传统的界面外,还多了两行行书:“尔无才无德,故见贤思齐”。教师的思想深度就是课的深度。数学教师娓娓而谈孔子、《论语》,尽管七八岁的孩子似懂非懂,但教师的那份气度、那份从容、那种情思的流淌,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足以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悄然播下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
二、在重点处抽丝剥茧,充盈数学味儿
师:同学们,你能摆出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摆三角形。
师:小刚、小冬、小红也在摆三角形,并且分别还拿走了一根。
动画展示过程(图1)。
教师板书“角”。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角?
教师利用三角尺在黑板上画角。学生闭上眼睛想角。
师问:你们想的和我画的一样吗?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角(图2)。
教师总结角的特征。
“认识角”是本课的重点。黄老师利用形象可感的课件展示了角的形成、生活中的角,直至最后总结角的特征,整个过程,抽丝剥茧般的引导,将角的特征一一呈现出来。我不由联想到波利亚提出的观点:“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多媒体技术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各种可能。“摆角”、“找角”、“想角”、“画角”、“总结角”一系列活动具体可感,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情感体验。学生对角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到知识的理性内核时,这样习得的知识才更有力量!多媒体技术一步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的设计层层递进,润物无声。
三、在难点处化难为简,洋溢童趣味儿
师:现在放松一下,我带大家参观一个有趣的工厂。
学生高兴极了!教师课件出示“造角厂”,学生有的惊讶,有的兴奋……
师:“造角厂”里有一个造角的机器,还有一个小工人“小红帽”。
课件显示一个标上数字的钟面和“小红帽”,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钟表显示时间的相关知识。
师:请大家看,“小红帽”开始造角了。
课件动态演示“小红帽”拉动分针的过程,分别呈现出分针与时针的不同夹角(图3)。
师:这些角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
生:第一个最小,因为造角时“小红帽”拉动分针从12到1,只有1大格。
……
师小结:角的两条边张开大,角变大;张开小,角变小。现在,我们也来造角,好吗?
教师拿出一个不同颜色的活动角,学生制作活动角。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教师设置“造角厂”这一情境,将角的大小线性化,变机械演练为生活探究,动态地呈现造角过程,将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吻合了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小红帽”这一卡通形象也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整个过程充满童真童趣。此时,让学生动手使用活动角,一切水到渠成,效果要好得多。
四、在结尾处连接课外,弥漫生活味儿
课件配乐出示“水立方”、“世博”中国馆、古埃及金字塔等建筑,并闪烁出隐藏在建筑中大小不同的角。学生无比兴奋……
数学只有运用于生活,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教师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优美的建筑世界,既有时下备受关注的现代建筑,也有历史悠久的古代遗迹……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提升了思维,拓宽了视野,感受到建筑文化的博大精妙,提高审美情趣。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引导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课后,孩子们上完课列队离开多媒体教室,经过走廊时,一个小男孩突然兴奋地大喊:“老师,这儿也有角……”忍俊之余,我也在思考:让学生意犹未尽,置身其中——这不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最佳境界吗!
整节课,环环相扣,学生一直处于兴奋求知状态。教师在导入时承载醇厚的人文味儿,突出教学重点时充盈浓厚的数学味儿,突破难点时洋溢欢乐的童趣味儿,结尾时则弥漫浓郁的生活味儿。多媒体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无声的世界有声化,学习的方式开放化,将静态平面的数学世界变成生动立体活泼的生活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一、在导入处娓娓道来,承载人文味儿
课件出示孔子雕像。
师: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教师,认识他吗?
学生有些疑惑。课件出示雕像下的文字“先师孔子”。
生(兴奋地):孔子。
课件再出示《论语》。
师:大家知道《论语》吗?
师:《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孔子的一些思想非常值得大家学习,我带来了其中两句。
课件出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简要解释其意思。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角的概念。
师:大家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摆三角形。
师:从三角形中任意拿走一根小棒,剩下的图形你认识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符号一样?
生:大于号、小于号。
师: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图形——角。(板书课题)
黄德忠老师的导入有些出乎大家意料。给学生灌输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所有教师的职责。如此导入,很快转入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激活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教师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渗透谦虚好学的态度和温故知新的方法,让数学课多了一些人文气息。
课前的一个细节还打动了我。黄德忠老师启动电脑后,桌面上除了Windows XP传统的界面外,还多了两行行书:“尔无才无德,故见贤思齐”。教师的思想深度就是课的深度。数学教师娓娓而谈孔子、《论语》,尽管七八岁的孩子似懂非懂,但教师的那份气度、那份从容、那种情思的流淌,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足以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悄然播下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
二、在重点处抽丝剥茧,充盈数学味儿
师:同学们,你能摆出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摆三角形。
师:小刚、小冬、小红也在摆三角形,并且分别还拿走了一根。
动画展示过程(图1)。
教师板书“角”。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角?
教师利用三角尺在黑板上画角。学生闭上眼睛想角。
师问:你们想的和我画的一样吗?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角(图2)。
教师总结角的特征。
“认识角”是本课的重点。黄老师利用形象可感的课件展示了角的形成、生活中的角,直至最后总结角的特征,整个过程,抽丝剥茧般的引导,将角的特征一一呈现出来。我不由联想到波利亚提出的观点:“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多媒体技术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各种可能。“摆角”、“找角”、“想角”、“画角”、“总结角”一系列活动具体可感,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情感体验。学生对角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到知识的理性内核时,这样习得的知识才更有力量!多媒体技术一步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的设计层层递进,润物无声。
三、在难点处化难为简,洋溢童趣味儿
师:现在放松一下,我带大家参观一个有趣的工厂。
学生高兴极了!教师课件出示“造角厂”,学生有的惊讶,有的兴奋……
师:“造角厂”里有一个造角的机器,还有一个小工人“小红帽”。
课件显示一个标上数字的钟面和“小红帽”,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钟表显示时间的相关知识。
师:请大家看,“小红帽”开始造角了。
课件动态演示“小红帽”拉动分针的过程,分别呈现出分针与时针的不同夹角(图3)。
师:这些角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
生:第一个最小,因为造角时“小红帽”拉动分针从12到1,只有1大格。
……
师小结:角的两条边张开大,角变大;张开小,角变小。现在,我们也来造角,好吗?
教师拿出一个不同颜色的活动角,学生制作活动角。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教师设置“造角厂”这一情境,将角的大小线性化,变机械演练为生活探究,动态地呈现造角过程,将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吻合了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小红帽”这一卡通形象也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整个过程充满童真童趣。此时,让学生动手使用活动角,一切水到渠成,效果要好得多。
四、在结尾处连接课外,弥漫生活味儿
课件配乐出示“水立方”、“世博”中国馆、古埃及金字塔等建筑,并闪烁出隐藏在建筑中大小不同的角。学生无比兴奋……
数学只有运用于生活,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教师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优美的建筑世界,既有时下备受关注的现代建筑,也有历史悠久的古代遗迹……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提升了思维,拓宽了视野,感受到建筑文化的博大精妙,提高审美情趣。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引导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课后,孩子们上完课列队离开多媒体教室,经过走廊时,一个小男孩突然兴奋地大喊:“老师,这儿也有角……”忍俊之余,我也在思考:让学生意犹未尽,置身其中——这不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最佳境界吗!
整节课,环环相扣,学生一直处于兴奋求知状态。教师在导入时承载醇厚的人文味儿,突出教学重点时充盈浓厚的数学味儿,突破难点时洋溢欢乐的童趣味儿,结尾时则弥漫浓郁的生活味儿。多媒体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无声的世界有声化,学习的方式开放化,将静态平面的数学世界变成生动立体活泼的生活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