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利用小组内学生间差异资源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研究”是2010年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之一。主要是针对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说的学优生与学差生的差距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但具体分析其造成差距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习惯上的,有学习态度上的,有学习方法上的等等。而我们的广大教师也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尽力缩小这些差距。使学生整体水平获得提高。近年来我们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回顾以往的小组学习,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轻实质
划分学习小组简单随意,往往按学生座次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考虑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考虑各学习小组的不均衡性。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少对深层次问题的关注。
二、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学优生则经常处于主宰的地位,学困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而导致参与性欠缺,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三、学生互动合作不够融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性格,态度甚至平时相处的关系等原因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不合作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小组之间的评价和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又只注重小组活动结果的最终整体评价,缺少对小组活动过程和学生个体参与小组活动的评价。
综合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的研究。
一、科学构建小组
正确,合理的划分合作小组是小组学习取得成效的基础,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研究设计。
首先要对全班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敏捷程度、性别、性格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班级人数可4—6人为一组。既要考虑学生的自愿组合更要兼顾组内的优、差搭配,组与组之间的平衡性。
其次,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明确分工,轮换负责。小组活动组织者,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人等轮流担任,避免学优生成为小组活动的主角,学差生成为配角甚至只是个观众。这一环节对于整体提高学生差异至关重要。
此外,还要及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尽量要保持长期稳定,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形成默契,提高合作效率。但不能绝对不调整,因为学生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如果发现小组之间存在差异偏大,可考虑重新搭配,保持组间的平衡性。因为一个组的实力过强,会让其他小组产生失败感,可能会因为缺少引领者而放弃努力,甘愿认输;也可能会使小组内产生矛盾,把责任推给本组内的学差生,对其进行指责,造成学差生的自卑感或者抵触心理而不再参与合作学习。如果组内出现不合作情况,要及时考虑调整,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师参与引导
实施小组学习的初期,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小组学习会显得比较混乱。我在三年级教学时发现情况更为严重。例如,讨论时,学生会各说各话,乱讲一通,不考虑学习任务;或者干脆坐享其成,人云亦云,不进行独立思考,这一点对于学差生尤为严重。因此教师有必要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对学生的合作技能进行指导、点拨,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1、制定小组纪律,约束学生行为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小组学习容易产生混乱。教师一定不能撒手不管,要巡视小组活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混乱情况。并明确小组纪律由组长负责,组员一定要服从。小组纪律表现也要纳入到评价中。
2、引导学生交流,学会表达观点
一方面,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实际指导学生间的交流,告诉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出现不一致的地方,大家就要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既可以让学优生先说,对学差生可以进行提示,也可以让学差生先说,避免他们不进行思考而人云亦云。逐步过渡到让小组成员以编号为顺序进行表达。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并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促进相互信任,学会友好相处
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容易因为意见不合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也是有体现。提别是有些学优生优越感很强,总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不认同同组中学差生的观点和意见,甚至会嘲笑他们。而学差生则会因为不自信而不能积极参与讨论,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正确引导。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小组活动的成果负责,不要有依赖,也不要一个人全部包揽。出现争议不能一味的争吵,要以小组的利益,互相尊重,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三、完善评级体系
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对学生学习提高的极大促进。“345”优质高校课堂明确提出评价的基本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评级方式的多元化,有教师对学生和学习小组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学生学习体验与收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这些要求,结合小组学习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1、观察法和比赛法相结合
通过观察,对小组纪律,小组是否团结,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学习的主动性进行评价。
根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情况,评出优胜者,通过小组竞争,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此方法要重视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代表本组参与比赛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能成为个别学优生的独角戏,而是让他们发挥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得到锻炼和提高。
2、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组内成员评价,评价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提高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教师对小组的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及时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
当堂课对小组合作学系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记录和展示,可使学生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阶段评价是以及时评价为依据,对学生的阶段表现进行总结,为期终的各项评比提供参考。有利于学生总结反思,持续发展提高。
4、言语激励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做出及时的评价,特别是赏识和表扬的语言是对学生的极大激励。同样,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赞赏和鼓励,一次热烈的掌声,一句“你真棒”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量化评价能够全面,细致、综合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小组合作的整体成果。但小学生的量化尽量不要用数字,可以用小太阳,小星星,甚至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动画形象如“喜洋洋”等做标示,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总之,这些评价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小组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有效的进行交流探究,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轻实质
划分学习小组简单随意,往往按学生座次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考虑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考虑各学习小组的不均衡性。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少对深层次问题的关注。
二、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学优生则经常处于主宰的地位,学困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而导致参与性欠缺,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三、学生互动合作不够融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性格,态度甚至平时相处的关系等原因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不合作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小组之间的评价和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又只注重小组活动结果的最终整体评价,缺少对小组活动过程和学生个体参与小组活动的评价。
综合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的研究。
一、科学构建小组
正确,合理的划分合作小组是小组学习取得成效的基础,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研究设计。
首先要对全班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敏捷程度、性别、性格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班级人数可4—6人为一组。既要考虑学生的自愿组合更要兼顾组内的优、差搭配,组与组之间的平衡性。
其次,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明确分工,轮换负责。小组活动组织者,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人等轮流担任,避免学优生成为小组活动的主角,学差生成为配角甚至只是个观众。这一环节对于整体提高学生差异至关重要。
此外,还要及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尽量要保持长期稳定,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形成默契,提高合作效率。但不能绝对不调整,因为学生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如果发现小组之间存在差异偏大,可考虑重新搭配,保持组间的平衡性。因为一个组的实力过强,会让其他小组产生失败感,可能会因为缺少引领者而放弃努力,甘愿认输;也可能会使小组内产生矛盾,把责任推给本组内的学差生,对其进行指责,造成学差生的自卑感或者抵触心理而不再参与合作学习。如果组内出现不合作情况,要及时考虑调整,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师参与引导
实施小组学习的初期,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小组学习会显得比较混乱。我在三年级教学时发现情况更为严重。例如,讨论时,学生会各说各话,乱讲一通,不考虑学习任务;或者干脆坐享其成,人云亦云,不进行独立思考,这一点对于学差生尤为严重。因此教师有必要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对学生的合作技能进行指导、点拨,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1、制定小组纪律,约束学生行为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小组学习容易产生混乱。教师一定不能撒手不管,要巡视小组活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混乱情况。并明确小组纪律由组长负责,组员一定要服从。小组纪律表现也要纳入到评价中。
2、引导学生交流,学会表达观点
一方面,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实际指导学生间的交流,告诉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出现不一致的地方,大家就要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既可以让学优生先说,对学差生可以进行提示,也可以让学差生先说,避免他们不进行思考而人云亦云。逐步过渡到让小组成员以编号为顺序进行表达。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并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促进相互信任,学会友好相处
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容易因为意见不合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也是有体现。提别是有些学优生优越感很强,总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不认同同组中学差生的观点和意见,甚至会嘲笑他们。而学差生则会因为不自信而不能积极参与讨论,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正确引导。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小组活动的成果负责,不要有依赖,也不要一个人全部包揽。出现争议不能一味的争吵,要以小组的利益,互相尊重,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三、完善评级体系
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对学生学习提高的极大促进。“345”优质高校课堂明确提出评价的基本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评级方式的多元化,有教师对学生和学习小组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学生学习体验与收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这些要求,结合小组学习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1、观察法和比赛法相结合
通过观察,对小组纪律,小组是否团结,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学习的主动性进行评价。
根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情况,评出优胜者,通过小组竞争,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此方法要重视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代表本组参与比赛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能成为个别学优生的独角戏,而是让他们发挥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得到锻炼和提高。
2、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组内成员评价,评价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提高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教师对小组的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及时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
当堂课对小组合作学系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记录和展示,可使学生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阶段评价是以及时评价为依据,对学生的阶段表现进行总结,为期终的各项评比提供参考。有利于学生总结反思,持续发展提高。
4、言语激励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做出及时的评价,特别是赏识和表扬的语言是对学生的极大激励。同样,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赞赏和鼓励,一次热烈的掌声,一句“你真棒”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量化评价能够全面,细致、综合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小组合作的整体成果。但小学生的量化尽量不要用数字,可以用小太阳,小星星,甚至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动画形象如“喜洋洋”等做标示,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总之,这些评价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小组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有效的进行交流探究,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整体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