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完美结合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然而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她说:“教学若须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 情感是语文课程中固有的因素,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移情,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由此可见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必须贯彻语文教学的始终。
  几年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摸索出一套情感教育的方法,坚持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中心,结合学生课内外实际,通过“激情、育情、移情”,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一、深研教材,挖掘情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所谓“显性目标”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显性目标”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而“隐性目标”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
  六年级《一夜的工作》的情感目标是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在文中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在文中是显性的,是通过对总理“审阅前”、“审阅中”、“审阅后”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而培养学生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则是通过朗读和片断练习,尤其是对“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的反复吟诵,来培养学生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为有这样的总理感到骄傲、自豪!
  在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目标时,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显性目标”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隐性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二、以情激情,激发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之后,就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设计一个迅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导入过程。教师要充分搜集相关素材,把功做足,极尽“煸情”之能事,吊足学生的味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急不可耐的情感,百分百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首先通过一些课件向学生简介总理的生平和他的一些经典事迹,让学生对总理的人生尤其是少年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感受总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为国家、为人民的这种精神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这些课前导入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以情育情,培育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教师、文章、学生的情感融成一体,拨动学生的心弦,将良好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去,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一次,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数次擦亮火柴时出现不同的幻象,表达了小女孩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对爱、幸福的渴望,体会无情而冷酷的现实将小女孩的需求和渴望在火柴的幻灭中消逝,最后和奶奶一起飞到没有饥饿、寒冷的天堂可中去了,也就是悲惨地冻死在街头!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到这时我也控制不住自己 ,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声音哽咽,甚至无法下讲,受教师的感染,全班一片寂静,课堂上弥漫着一种伤感的氛围,孩子们眼中饱含泪水,强忍不流,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情景中“镇”住了。教师以情入境,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孩子们非常同情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对可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鞭挞,同时纷纷表达了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巧设情境,“境”创设得巧,情便激发得浓,境与情的完美结合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的入情入境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以情移情,熏陶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移情好比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对阅读教材的移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材的认知结构,灵活准确地思辩与判断能力,达到身临其境那种境界,在讲解课文时才能运用自如。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认真听我朗读邱少云被烧的那个段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看到战友被活活烧死却无能为力时的心情。我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当我请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时,学生能感知老师的情绪,以其独有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进行朗读,将教师的情感迁移到自己身上,有感而发,真情流露。
  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当我提到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心神不宁?那些省略号里到底会是什么想法?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个学生说:“桑娜自己有五个孩子,再抱两个就是七个了,本来就够穷了,现在就更加艰难了。”
  一个学生说:“本来五个孩子就让渔夫够受的了,天天出外打渔仅能维持穷苦的生活,现在加上两个那不把自己也逼上绝路?”
  一个学生说“在没有经过渔夫同意的情况下,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可能会挨揍,这说明生活的艰难使渔夫的脾气变得暴燥,所以才会有‘嗯,揍我一顿也好!’的想法。”……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挥想象力,学生之间进行移情,将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剖析,从生活困境到如何面对渔夫最后下定决心收下这一系列的心理推测,充分体会了桑娜艰难的生活和美好的心灵之间的矛盾,激发了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学生在互相移情中达到情感目标。
  随风潜入夜,沁情细无声。教师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忽视和偏颇某一维度,它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以情感,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因为它是面对人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探究能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大多为教师领唱,学生跟唱,学会一首歌为最终目标,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怠学的心理,利用“互联网 ”将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从而爱上音乐,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从“互联网 ”教育方式的优势着手,分析目前小学
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中央和地方不断的政治巡视,我国政府对公权力系统内部人员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和约束,政府的清正廉洁建设
最近读了吴祖兴老师的《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感慨良多。我曾有一段时间沉醉于自己所谓的教学设计之中,但直到有一次我上公开教学,一位老师点了我一穴“整堂课的设计是很巧妙,师生互动也多,但你给我的感觉好象是一位旁观者,只是在一旁看着学生学习,而没有情感的投入”。才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几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一堂课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场,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这个课堂场构成的磁性所在,没有情感,场就消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学校中的“学困生”越来越多,而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收效甚微。造成这一现象的因为是多方面的,但管理没跟
关键词:高质量 语文试卷讲评课 讲评前 讲评时 讲评后  内容简介: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试卷讲评课要讲评前的精心准备,讲评时的精讲精析,讲评后的巩固和提高  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抓住典型、择其要点、精讲精析的同时,延伸发散,创新思维,归结技巧,巩固提高,才能达到真正提高试卷评讲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讲评前的精心准备。  1、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了解学生对哪些问
进入总复习,由于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语文学习心理,归结起来,大致有:    畏惧心理 进入总复习,学习任务加重,原来所学的零星知识需系统梳理,大量的知识需记忆、理解,大量的训练试题需及时完成,尤其是基础知识试题,如字音字形题,边做得边翻工具书,做题的效率更低。记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试题,自然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枯燥心理 不少学生对语文
政策企业家是指那些积极参与并主导政策变迁的政策倡导者。他们愿意付出大量时间、金钱等资源推动其所偏好的政策建议进入政策议程。作为一种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因,政策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