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等;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方法: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强化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关键词:学困生;因素;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少数学生因其探究意识薄弱,能力欠缺,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过程困难,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学困生。而数学学困生指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数学学习的分化现象较为明显,特别在七年级尤其突出,大量学困生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下面就学困生的形成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
1、家庭因素。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目前农村家长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笔者所在的学校,留守学生较多,许多学生双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缺少了家庭学习教育的氛围。缺少了父母的约束,许多留守学生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纪律散慢,迷上玩手机,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努力学习目标,成为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差生”。有一些父母用专横武断动不动就训斥或打骂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其子女很容易产生了厌恶学习的倾向,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2、学校因素。由于中考的压力,学校仍以“应试教学”为教学的核心,考试分数的多少还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布置的作业会多点,使学生感觉到好像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考不完的试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工作倾向于少数学习成绩好或有特殊背景的学生,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困生就产生了。
3、学生自身因素。(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過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形成学习学困。(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瞌睡、做小动作等,当老师讲过时注意力才开始恢复,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七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方法
1、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回访学校、电话联络等,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外的一些行为习惯及各种表现,另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家长与学校达成一种共识,也可以向家长讲解一些有关教育孩子方面的技巧,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给学生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从而改变学生心目中数学的形象定位。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也是有情感的人,他们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就需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及时予以表扬。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学,只有这样,学困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树立“我能学好”的信心,增强“我要学好”的决心。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学困生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
4、强化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学困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从面对症下药,课堂上学法指导主要有两种。一、学习观点的指导。二、掌握知识方法指导。在储存知识时,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强化知识等等;在使用知识时,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和综合,如何运用解决问题等等。
心若在,梦就在,教师若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学困生也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
关键词:学困生;因素;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少数学生因其探究意识薄弱,能力欠缺,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过程困难,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学困生。而数学学困生指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数学学习的分化现象较为明显,特别在七年级尤其突出,大量学困生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下面就学困生的形成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
1、家庭因素。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目前农村家长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笔者所在的学校,留守学生较多,许多学生双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缺少了家庭学习教育的氛围。缺少了父母的约束,许多留守学生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纪律散慢,迷上玩手机,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努力学习目标,成为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差生”。有一些父母用专横武断动不动就训斥或打骂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其子女很容易产生了厌恶学习的倾向,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2、学校因素。由于中考的压力,学校仍以“应试教学”为教学的核心,考试分数的多少还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布置的作业会多点,使学生感觉到好像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考不完的试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工作倾向于少数学习成绩好或有特殊背景的学生,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困生就产生了。
3、学生自身因素。(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過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形成学习学困。(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瞌睡、做小动作等,当老师讲过时注意力才开始恢复,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七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方法
1、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回访学校、电话联络等,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外的一些行为习惯及各种表现,另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家长与学校达成一种共识,也可以向家长讲解一些有关教育孩子方面的技巧,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给学生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从而改变学生心目中数学的形象定位。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也是有情感的人,他们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就需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及时予以表扬。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学,只有这样,学困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树立“我能学好”的信心,增强“我要学好”的决心。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学困生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
4、强化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学困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从面对症下药,课堂上学法指导主要有两种。一、学习观点的指导。二、掌握知识方法指导。在储存知识时,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强化知识等等;在使用知识时,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和综合,如何运用解决问题等等。
心若在,梦就在,教师若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学困生也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