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活”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m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简介】
   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是苏州市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学校。从2013年起,学校立足乡情,不断挖掘乡土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活动,致力于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游中学、行中研”的研学旅行模式。2017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首批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行走课程:研学旅行中的品格提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根植吴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挥各联盟校的德育优势,依托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的办学条件,借助“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等德育基地,对相关资源优化整合,共建共享。以贴近社会,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品格实际为原则,对研学旅行项目进行以品格提升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化改造,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范式,把学生品格提升和研学旅行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行走中提升品格,在活动中培育情感,实施行走中的德育课程。
  摘要:“行走课程:研学旅行中的品格提升”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和《中小学德育指南》精神指引下的德育课程实践。聚焦品格提升,开展研学旅行,以行走的形态实施品格教育,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基地德育资源的引领、濡染、型塑功能。基地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这三个主要环节,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在品格提升中的实际效益。研究证明,课程资源凸显本土性,课程内容力求多样性,课程设计突出系统性,课程实施强化主体性,是值得坚守的四项基本原则。学生们在快乐的研学旅行中,亲近自然,触摸历史,感受智慧,磨练意志,丰富情感,滋润心灵,开阔视野,培植理想,获得了品格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行走课程;研学旅行;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A-0027-05
  一、“行走课程:研学旅行中的品格提升”提出的背景与理念
  游学是世界各国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两千多年前,孔子以游学进行社会交往,把游学作为获取知识、培养情操的一种重要途径,为当时和之后的游学树立了重要的标杆。①一千年前提出“苏湖教学法”的胡瑗,则开始有意识地把游学运用到了实际的书院教学之中。受范仲淹的委托,在苏州、湖州一带执掌书院的胡瑗,主张接触实践,了解社会,让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他多次带学生到全国各地去游历,践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的理念,以实现他的教育之理想——真正培养出“明体达用”的致治之才。在行走中增長知识和才干,在行走中增进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和体验,更在行走中完成自我的认知和道德完善的自觉,这是传统教育体系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如今,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立德树人已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如何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研学旅行作为古代游学的升级版,更加关注学习者的自身需求,开发和落实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学习目标性更强,更具有教育的价值。从学校来看,研学旅行可以开启新的教育之窗,以崭新的姿态召唤着教育工作者创设育人环境,以独特的视角引领师生挖掘教育资源。研学旅行如何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成为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2013年,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正式成为苏州市首批以研学旅行为突破口实践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我们立足乡情,不断挖掘乡土资源,依托吴中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这一重要的课程教育基地,以“寻梦太湖”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构建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游中学、行中研”研学旅行模式。在区域性推进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以鲜明的特色和成功的经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此基础上,经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我们先后发展区内的五所学校,结成了办学联盟共同体。
  2017年3月,六所联盟学校围绕基于品格提升的研学旅行,携手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口实践,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了德育课程化转型。在快乐的研学旅行中,学生们亲近自然、触摸历史、感受智慧、磨练意志、丰富情感、滋润心灵、开阔视野、培植理想,有效达成了品格全面提升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行走课程:研学旅行中的品格提升”作为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之一,开始了新一轮艰辛而快乐的实践和探索。
  二、“行走课程:研学旅行中的品格提升”项目的实施与探索
  课程的实施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中小学德育指南》精神为指引,根植吴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挥各联盟校的德育优势,依托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的办学条件,借助“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等德育基地,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共建共享。以贴近社会,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品格实际为原则,对研学旅行项目进行以品格提升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化改造,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范式,把学生品格提升和研学旅行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行走中提升品格,在活动中培育情感,实施行走中的德育课程。
  (一)基地建设,凸显课程资源的本土性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校外开展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承载着育人功能,因此研学旅行基地必须安全且具有教育价值。而吴中区地处美丽的太湖之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山一水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学生家门口的优质资源就成为了学校打造研学旅行课程时的课程资源。为此,联盟校从学生品格提升目标出发,结合吴中区区域德育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首批行走课程基地,共分四大类,十二大项目基地(见表1)。
  通过筹划甄选、部门支持、实地考察、走访对接等前期工作,落实了所有的项目基地和联系人。在此基础上,隆重举办基地集中授牌仪式,从而保证了行走课程项目的实施。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无论学生、导师还是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一)研学旅行伴学生成长
  研学旅行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集体之行、合作之行,也是探索之行、体验之行。如在“走进自然”行走课程中,同学们来到果园,了解了果树品种,观察了果树生长过程;来到茶园,实地参与碧螺春茶采摘、炒制过程,了解茶的品鉴、分类和销售;走进明月湾傍水老屋里,听老阿婆讲山村由来和历史,探访古村落文化。晚上篝火晚会后,第一次体验集体住宿生活,学铺床、叠被,互相关爱,乐趣迭出。走出去,是一片片广阔的天地;再回首,是一次次难忘的征途。一次研学旅行,对学生来说,家乡的山水从此有了暖心的温度;悠久的传统从此有了真切的面容;绿色军营,让学生懂得了铁的纪律和血的忠诚;浩瀚星空,让学生增添了探的冲动和飞的遐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求真,研学旅行,让学生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更感受到了创造的艰难。一张张笑脸在旅程中绽放,每一张笑脸的背后,都依托着品德的滋养。
  (二)行走课程助导师提升
  从教师向导师的变化,是一次身份的转型升级,也是一次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正是在行走之间,导师们深刻理解了道德培育的真谛:为人师表,首先需要把自己雕塑成人格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示范,去影响学生。德育的意义,不仅仅让人认知品格的内涵,更要让品格在实践中呈现,在行走中闪光。正是在行走之间,大家深刻理解了道德培育的艰难:为人师表,每一分情感都必须获得尊重,每一处资源都必须懂得开发,每一个机会都必须善于把握,每一声呼唤都必须得到响应。
  (三)品格项目促学校发展
  承担一个项目,就是学校的一个发展契机。围墙内的学校发展总是有限的,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围墙之外,教育的时空将无限广阔。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存在,当把品格提升项目和自身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品牌效应顿然间活色生香。校园文化丰富了品格的底蕴,课程开发拥有了充足的资源,活动平台得到了研学的支撑,管理团队强化了德育的自觉,质量评估增添了项目的尺度,家校合作找到了全新的路径。项目实施过程中,吴中区发挥各方教育资源功能,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综合学习条件,对校内外教育进行深度整合与融通,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区域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区域内外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式。
  1.学校“1 X”联盟范式。“1 X”指的是六所学校结成共建联盟,在办学过程中,六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育人资源:吴中实小以“尚智”为核心的智慧教育,长桥中心以“和”为核心的科技教育,胥口实小以“书香”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光福中心以“军校”为特色的国防教育,姑苏实小以“生态”为特色的亲绿教育,以及吴中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以“实践”为核心的各类主题教育等。这些特色又大多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烙印,在研学旅行的课程化改造中实现了充分融合,进一步做优做靓,真正在学生的品格提升中发挥出了各自的教育效益,且互相依托,同步共进。
  2.基地“区域性”开发范式。根植区域内育人资源,目标多元化,资源多样化,适切开发,有效整合。在开发研学课程时,考虑到区域内有联盟学校长桥中心小学的科技教育特色及较为成熟的天文馆,其南面又有“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的科沃斯创想机器人博物馆拥有的优质课程及导师资源,还有综合实践学校所在的西山也有现成的地质博物馆,这一些正好完善了课程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由“远古”探知“现代科技”。为此我们就打破常规,创新性地将三者合而为一,开发“走进科学”研学课程,将三者纳入课程基地的范畴。其他三个课程基地也依此模式渐次开发,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学课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研学旅行基地区域性开发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3.课程“432”实施范式。以品格提升为核心,以研学实践为途径:实施前,做好“设定目标、确定基地、制定方案、导师培训”的四项准备;实施中,抓住认知链接、研学展示、品格体验三大环节;实施后,落实成果展示、课程评估两个总结,从而构建“432”实践范式。
  4.品格“行走中”提升范式。作为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行走课程更关注学生“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实践体验。以研学旅行的形式,在快乐行走中提升品格;注重基地资源育人,更注重在活动中育人。以“走进历史”课程为例,学校从品格提升这一角度出发,在第一天探秘穹窿之后安排了“寻觅兵圣遗踪,感悟武者仁心”联欢晚会,让学生在讲述孙武的一生,表演“吴宫教战”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其顾全大局、执法严明之品德。利用综合实践学校基地的有利资源,我们还安排了集体食宿、实战拓展环节,让学生在宿务整理、团队对抗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太湖书院,在对蒯祥高超的技艺和高洁的人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进而安排了拜师仪式、“蒯鲁班手作DIY”,让学生体验知行相生的实践智慧,感悟人类品格中的“榫卯”结构。
  四、项目建设的思考和感悟
  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游览、交际,认识自然和社会。在阅览风土人情中提升认知,游中有学,行中有思,把研学旅行做成行走在路上的“活”课堂是行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为此,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到了课程实施的一些问题所在,同时也在思考调整的策略。
  (一)“行”与“学”无缝对接
  行走课程应具备旅行的异地性、生动性、愉悦性,但又不是单纯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旅游,它还包含了研学的要求。为此,学校精心设计了研学单。但一到基地,学生或忘了研学要求,四处奔跑;或手举研学单,急著找答案作记录,看上去了无乐趣。为此,在活动的间隙,导师将学生集中起来,进一步对学生作研学指导,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为此学校思考,在改进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需求。比如五年级的孩子虽已能关注社会现象,有独立的见解,但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学校应精心设计研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从而达到行与学的无缝对接。
  (二)“导”与“学”和谐统一
  行走课程作为全新的教育形式,集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社会实践、网络学习等于一体,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传统优势不断减弱,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为此,学校重视导师的培训。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导师们不仅高度负责,也尽力参与学生的研学活动中。但这种“以天地为书,走出圈养”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考验是比较严峻的,还有很多地方力不能及。所以,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比如在实地踩点等培训内容、形式上作改进,以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研学旅行中的品格提升”项目,用实际成效进一步彰显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古训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小学生的品格内涵与古代学子的早已不能等量齐观,其提升路径的宽窄和提升方法的巧拙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事实证明,青少年品格的养成和提升,从本质上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环境濡染、榜样激励、情感共鸣、行动改造、合作共生的实践内化深浅的问题。当“行走”成为课程,当课程指向品格,当品格在行走中闪光的时候,我们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天地山川都是道德教育最好的“活”课堂。
  责任编辑:李韦
其他文献
摘要:现象教学与情境教学的比较研究从概念、抉择和流程三个方面进行。两种教学方式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身体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境是教学的重要因素,都否认教学机智论。不同点为:适用的课型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同,教学对时空环境的要求不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同。现象教学突显教学的宏观性、整体性、统领性、综合性,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更具微观
题记:曾经没有明晰的自我,于是走走停停充满偶然,直到你站在集合的路口,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一  2014年暑假,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艰难时期。6月底到7月初,南通市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拉开帷幕,历经几轮艰苦角逐,我先后通过了县、市两级的选拔,以市赛第一的成绩进入省赛预备集训队。7月上旬,由市教育局组织的高强度基本功集训在市区正式开启。正当我全力以赴之际,母亲胆管结石病突发,被迅速送
摘要:板书具有即时呈现精彩生成、充分展示教学架构、突显教学核心内容、示范学生写字等独特价值,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课堂上教师开始少用甚至不用板书。针对这一现象,结合经典课例,对“物象”勾勒式、文脉梳理式、主旨提炼式三种图形板书设计模式作了具体评析,板书应精要、新颖、灵活、美观和谐统一,其价值是信息化教学工具无法替代的。  关键词:板书;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摘要: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办“整个的学校”,是陶行知关于校长的两个基本观点。“做整个的校长”,是陶行知独树一帜的校长观,源自陶行知“做整个的人”的思想。“整个的学校”是生活的学校,是生活教育的学校;是健全的学校,是全人的学校;是教学做合一的学校;是自动主义实验学校。新时期校长的使命和责任,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人民教育事业敬业奉献。  关键词:陶行知;整个的
摘要: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7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教师工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薪酬体系、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成就感的主要因素。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需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教师薪酬体系,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成就感;深度访谈;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
摘要:为了满足中职学生可持续發展和就业创业适应能力提升的需要,课题组以“与你一起体验身边物理”选修课程为例,组织开展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建设。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注重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中职公共选修课程的融合应用,结合课程特点变革教学方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贯通,构建“五段式选学真做”课堂模式,改善学习生态和课堂生态,拓展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职职业素养;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模式
摘要:随着这两年来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不断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理财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高校更加关注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本文主要从物联网环境下金融专业实训课程的O2O混合式实践教学设计、投资管理基金的实践教学设计、云平台下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实践活动实施以及B类和C类课程的O2O混合式校内实训等角度探讨分析,以便通过学校、企业以及家长针对学生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践中表现的互动,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是统筹规划能力体系的重要阵地。以四年级为例,其呈现方式迎合儿童学习兴趣,知识分布指向语言学习整体、单元学习空间、能力提升序列。在教学中,教师应先从同类、同单元的高度看习题,定位习题价值,聚焦习题表述,识别习题支架,分解习题学习任务,透彻解析习题的编排意图,积极探索将习题转化为教学的策略,生成先行学习体验,打破文本学习边界,追寻新鲜学习话题,无缝对接学习过程,开启深度学习旅
摘要: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以及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表达和文化迁移四个维度,研制调查问卷。通过对2507份学生问卷、439份教师问卷分析,师生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认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认同度都比较高,但也反映出诸如制度带有一定的强制化倾向性、教学行为存在“学为教让步”的倾向性、精神文化存在浮于表面的倾向性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带有成人化倾向性、课堂教学还存在“一讲
摘要:作后指导倡导先写后教,以写定教,教在儿童的起点上。课堂要关注语言形式,更要围绕习作主题的要素,设计结构化任务,指导儿童写好同类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儿童练习的时间,重视儿童自我评价和修改,从夸习作走向夸儿童,让儿童真正爱上习作。  关键词:作后指导;儿童习作;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B-0066-03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