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逐渐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它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相比于传统教学理念,它更注重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内容。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切实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让地理教学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本文以凯里市下司民族中学为例,具体阐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其包括比例尺、图例、指向标三个要素,是人民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读图能力的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地图技能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针对以上这些要求,我校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学生读图能力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并不断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区域认知力的培养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能够通过地理现象分析和认识人地关系的特点。这对于认识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这种能力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脱离书本,对于现实情况联系不紧密。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进行了多次研讨,针对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制定了新的教学思路,即紧密联系实际,以贵州省或凯里市的视角进行教材的讲解。这样学生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都有一定体会,在教学中则更能理解地理知识。比如,笔者在讲“中国土地资源构成”这张图时,首先着重介绍了贵州省的耕地状况,使学生了解到贵州省土地面积为176767万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居多但生态环境良好,耕地面积为448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25.5%,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3万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8万公顷,茶叶种植面积37万公顷。于是学生们对本省的耕地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笔者让他们站在本省的角度上,以本省耕地面积为标准对比其他各省。这样在对比的思维方式下,他们对整个中国土地资源构成图上的面积就有了更明确的概念,从而加深了区域认知的能力。
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户外考察、调查、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能正确使用地理工具认识地理环境并完成活动的能力。而在这些活动中,地图是非常普遍的地理工具。因此,地理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中使用地图的能力。首先要注意联系实际。讲再多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践操作,仍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保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熟练地使用地图,让他们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目标位置和最便利的路线。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在凯里市地图上找到本校的地址然后去清水江大桥考察水文情况。刚开始他们无从下手。笔者就指导他们辨清方向并寻找关键道路和建筑。于是他们锁定北面的下司大桥和学校西侧的320国道,确定本校在下司大桥东端南行50米320国道东侧,之后在地图上相应找到下司大桥和320国道,最终确定位置。而清水江大桥在清水江流经凯麻高速处,学生们很快在地图上找到,并确定沿清水江北行可以到达,然后再利用比例尺确定学校与清水江大桥的路线长度约为1.5公里。在确定了路线和距离之后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水文考察活动。通过以上地理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使用地图的能力。可见,实践出真知,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熟练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三、对比分析形成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在地理读图的学习中,其具体表现在自然环境特征和城市的布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中山脉、河流、地理位置等信息来理解城市中心区、生活区、工业区、道路的布局,从而感受和学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解决人地矛盾。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观察下司镇地图,并注意下司镇的地理形状与河流的关系。随后他们发现下司镇南北狭长,布局于清水江两岸,这恰好与清水江的流域相吻合。于是他们理解了河流作为城镇水源和交通枢纽的重要性。然后学生在笔者提示下,发现下司镇中心区在清水江西岸。经过分析,他们得出结论——由于下司镇西南高,东北低,因此为了防止清水江的水患,便将下司镇政府、下司中心卫生院、下司社区等布局在清水江西岸。
通过对本校所在城镇的实地分析,学生掌握了通過地图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树立了人地协调观,为将来实际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打下了重要基础。
四、综合思维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在读图能力的学习中,学生应从多个方面认识并理解地理以及其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联系实际全面地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点。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时候应当结合各种地图,这样才能真正地从不同角度来综合思考和判断。比如,有一次笔者在讲课时带来了贵州省的行政区划图、地势图、人口分布图等,让学生从行政区划、地形地势、人口分布等方面综合分析下司镇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于是,学生通过观察贵州省行政区划图发现下司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通过观察贵州省地形图发现贵州省西高东低,下司镇位于地势较低处,并且清水江穿镇而过形成了秀丽的山水美景;通过观察贵州省人口分布图,发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对于整个贵州省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而下司镇所处地区人口密度不高,且以苗族、侗族、仫佬族组成的古镇为主要聚居区。综合以上读图所得,学生认为下司镇地势较低、交通便利、有丰富的山川河流等自然美景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古镇风貌,是非常适合开发旅游产业的地区。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不同地图分析区域特点,从而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学会读取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类地图,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地区特点的能力。
笔者通过在下司民族中学的教学实例,感受到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并总结除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总之,教师应当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让学生在更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会和学习区域认知力、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方面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切身地体会并提高整体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其包括比例尺、图例、指向标三个要素,是人民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读图能力的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地图技能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针对以上这些要求,我校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学生读图能力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并不断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区域认知力的培养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能够通过地理现象分析和认识人地关系的特点。这对于认识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这种能力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脱离书本,对于现实情况联系不紧密。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进行了多次研讨,针对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制定了新的教学思路,即紧密联系实际,以贵州省或凯里市的视角进行教材的讲解。这样学生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都有一定体会,在教学中则更能理解地理知识。比如,笔者在讲“中国土地资源构成”这张图时,首先着重介绍了贵州省的耕地状况,使学生了解到贵州省土地面积为176767万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居多但生态环境良好,耕地面积为448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25.5%,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3万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8万公顷,茶叶种植面积37万公顷。于是学生们对本省的耕地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笔者让他们站在本省的角度上,以本省耕地面积为标准对比其他各省。这样在对比的思维方式下,他们对整个中国土地资源构成图上的面积就有了更明确的概念,从而加深了区域认知的能力。
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户外考察、调查、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能正确使用地理工具认识地理环境并完成活动的能力。而在这些活动中,地图是非常普遍的地理工具。因此,地理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中使用地图的能力。首先要注意联系实际。讲再多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践操作,仍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保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熟练地使用地图,让他们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目标位置和最便利的路线。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在凯里市地图上找到本校的地址然后去清水江大桥考察水文情况。刚开始他们无从下手。笔者就指导他们辨清方向并寻找关键道路和建筑。于是他们锁定北面的下司大桥和学校西侧的320国道,确定本校在下司大桥东端南行50米320国道东侧,之后在地图上相应找到下司大桥和320国道,最终确定位置。而清水江大桥在清水江流经凯麻高速处,学生们很快在地图上找到,并确定沿清水江北行可以到达,然后再利用比例尺确定学校与清水江大桥的路线长度约为1.5公里。在确定了路线和距离之后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水文考察活动。通过以上地理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使用地图的能力。可见,实践出真知,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熟练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三、对比分析形成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在地理读图的学习中,其具体表现在自然环境特征和城市的布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中山脉、河流、地理位置等信息来理解城市中心区、生活区、工业区、道路的布局,从而感受和学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解决人地矛盾。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观察下司镇地图,并注意下司镇的地理形状与河流的关系。随后他们发现下司镇南北狭长,布局于清水江两岸,这恰好与清水江的流域相吻合。于是他们理解了河流作为城镇水源和交通枢纽的重要性。然后学生在笔者提示下,发现下司镇中心区在清水江西岸。经过分析,他们得出结论——由于下司镇西南高,东北低,因此为了防止清水江的水患,便将下司镇政府、下司中心卫生院、下司社区等布局在清水江西岸。
通过对本校所在城镇的实地分析,学生掌握了通過地图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树立了人地协调观,为将来实际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打下了重要基础。
四、综合思维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在读图能力的学习中,学生应从多个方面认识并理解地理以及其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联系实际全面地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点。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时候应当结合各种地图,这样才能真正地从不同角度来综合思考和判断。比如,有一次笔者在讲课时带来了贵州省的行政区划图、地势图、人口分布图等,让学生从行政区划、地形地势、人口分布等方面综合分析下司镇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于是,学生通过观察贵州省行政区划图发现下司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通过观察贵州省地形图发现贵州省西高东低,下司镇位于地势较低处,并且清水江穿镇而过形成了秀丽的山水美景;通过观察贵州省人口分布图,发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对于整个贵州省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而下司镇所处地区人口密度不高,且以苗族、侗族、仫佬族组成的古镇为主要聚居区。综合以上读图所得,学生认为下司镇地势较低、交通便利、有丰富的山川河流等自然美景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古镇风貌,是非常适合开发旅游产业的地区。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不同地图分析区域特点,从而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学会读取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类地图,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地区特点的能力。
笔者通过在下司民族中学的教学实例,感受到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并总结除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总之,教师应当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让学生在更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会和学习区域认知力、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方面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切身地体会并提高整体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