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素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重点。
高考回归全国卷后,虽然不再单独考查实词、虚词,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考察的范围更广,除了常见的翻译、文段理解外,还要考察断句、文化常识。可以说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在加大,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
一、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来看,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类型比较固定,都是人物传记类文章,相对于《劝学》这类论述性的文章,难度要小一些。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所以对文言文始终都是有畏惧,甚至是抵触心理,曾有学生直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读都不想去读,就更别说去品味感悟了。”所以,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还得让他们对文言文有兴趣。”
鉴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就不能再采用教师枯燥无味地讲解翻译、学生只是机械地做笔记、然后识记的方法了,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只会减弱,一点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在讲授新课的同时介绍一些与所学篇目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讲《鸿门宴》时,可以播放宴会上的电影短片,再让学生结合书本去欣赏人物对话,这样可以直观的展示书本内容,学生也感觉有意思,肯定就会主动去接受课本内容。而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介绍背景时,可以讲解一些精彩而富有启迪意义的历史小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涉及到“子“这一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顺带将人的称谓这一版块的知识点作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称呼对方,有哪些尊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补充这些学生不知道的知识。补充的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又能应对高考常考考点——古代文化常识,无形中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重基础,积累必备字词
纵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考查知识点比较全面,试题考察都会间接对实词、虚词、句式进行考查。那么学生要想突破文言文这个难点,首先就必须掌握必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短语等知识点,打好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根据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目前语文考试主要涉及120个实词,18个虚词,7种特殊句式,而这些实词、虚词、句式绝大部分都是来自课本。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紧扣考纲,落实课本文言文板块,辅之以相应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强化。比如,在讲授完新课后,可以将原文印出来,标注出重点字词、句子,让学生默写意思、判断句式。这样放到原文中去记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结合语境释义的能力。学生只有一步一步把必备字词掌握了,在答题时才有东西可以拿出来用,才能下笔有如神,得分也才会高。
三、重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朗读,一直都是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对于文言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试想,如果学生连一篇文言文读都不能读通顺,还去谈什么阅读呢?从古自今,阅读就是学习的重头戏,在朗读中,学生既能感知文章内容、语句特点,又能思索、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拥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
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妥善安排好朗读环节。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个别长句可要求学生读的同时划出停顿;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示范朗读或者朗读带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比自己所读,看看哪些地方存在停顿不当的问题。在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翻译训练,学生对阅读节奏的把握就会更到位、知识掌握就会更牢。比如《离骚》的教学,难度较大,如果教师直接开始翻译,学生可能掌握文本内容,但是阅读、背诵、理解任务可能就很难完成了。但翻译之前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去朗读、划分节奏,最后再来听示范朗读,学生朗读效果好了,自然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效果就更好,还可以避免机械地死记硬背。
四、重练习,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不管是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固定短语的积累,还是学生兴趣的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与否最终还是要靠练习的效果来检验。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理论知识不付诸于实践始终都是理论。所以,在针对书本内容进行练习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不熟悉的课外文言文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积累提高。
平时针对书本内容布置的练习题都是为了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题型相对单一。而高考考查的是全面的文言文知识点,涉及的题型就有四种。在选择练习题时,要做到精选,在评讲时,要做到精评并做拓展延伸,随时要求学生做好收集整理。练习时注意循序渐进,先选择一些文本内容较简单的文言文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在文言文这道题上有信息了,再练习一些较难的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已学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同时总结相应的阅读技巧,不断培养强化学生的文言解题能力。
当然,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积累,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除了上述罗列的方法外,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摸索,在教给学生必备的阅读技巧外,寻找新的阅读之路,找到适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文言文阅读之道。
高考回归全国卷后,虽然不再单独考查实词、虚词,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考察的范围更广,除了常见的翻译、文段理解外,还要考察断句、文化常识。可以说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在加大,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
一、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来看,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类型比较固定,都是人物传记类文章,相对于《劝学》这类论述性的文章,难度要小一些。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所以对文言文始终都是有畏惧,甚至是抵触心理,曾有学生直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读都不想去读,就更别说去品味感悟了。”所以,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还得让他们对文言文有兴趣。”
鉴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就不能再采用教师枯燥无味地讲解翻译、学生只是机械地做笔记、然后识记的方法了,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只会减弱,一点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在讲授新课的同时介绍一些与所学篇目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讲《鸿门宴》时,可以播放宴会上的电影短片,再让学生结合书本去欣赏人物对话,这样可以直观的展示书本内容,学生也感觉有意思,肯定就会主动去接受课本内容。而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介绍背景时,可以讲解一些精彩而富有启迪意义的历史小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涉及到“子“这一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顺带将人的称谓这一版块的知识点作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称呼对方,有哪些尊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补充这些学生不知道的知识。补充的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又能应对高考常考考点——古代文化常识,无形中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重基础,积累必备字词
纵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考查知识点比较全面,试题考察都会间接对实词、虚词、句式进行考查。那么学生要想突破文言文这个难点,首先就必须掌握必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短语等知识点,打好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根据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目前语文考试主要涉及120个实词,18个虚词,7种特殊句式,而这些实词、虚词、句式绝大部分都是来自课本。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紧扣考纲,落实课本文言文板块,辅之以相应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强化。比如,在讲授完新课后,可以将原文印出来,标注出重点字词、句子,让学生默写意思、判断句式。这样放到原文中去记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结合语境释义的能力。学生只有一步一步把必备字词掌握了,在答题时才有东西可以拿出来用,才能下笔有如神,得分也才会高。
三、重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朗读,一直都是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对于文言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试想,如果学生连一篇文言文读都不能读通顺,还去谈什么阅读呢?从古自今,阅读就是学习的重头戏,在朗读中,学生既能感知文章内容、语句特点,又能思索、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拥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
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妥善安排好朗读环节。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个别长句可要求学生读的同时划出停顿;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示范朗读或者朗读带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比自己所读,看看哪些地方存在停顿不当的问题。在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翻译训练,学生对阅读节奏的把握就会更到位、知识掌握就会更牢。比如《离骚》的教学,难度较大,如果教师直接开始翻译,学生可能掌握文本内容,但是阅读、背诵、理解任务可能就很难完成了。但翻译之前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去朗读、划分节奏,最后再来听示范朗读,学生朗读效果好了,自然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效果就更好,还可以避免机械地死记硬背。
四、重练习,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不管是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固定短语的积累,还是学生兴趣的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与否最终还是要靠练习的效果来检验。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理论知识不付诸于实践始终都是理论。所以,在针对书本内容进行练习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不熟悉的课外文言文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积累提高。
平时针对书本内容布置的练习题都是为了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题型相对单一。而高考考查的是全面的文言文知识点,涉及的题型就有四种。在选择练习题时,要做到精选,在评讲时,要做到精评并做拓展延伸,随时要求学生做好收集整理。练习时注意循序渐进,先选择一些文本内容较简单的文言文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在文言文这道题上有信息了,再练习一些较难的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已学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同时总结相应的阅读技巧,不断培养强化学生的文言解题能力。
当然,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积累,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除了上述罗列的方法外,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摸索,在教给学生必备的阅读技巧外,寻找新的阅读之路,找到适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文言文阅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