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摇摇晃晃的人间》为例,于市场需求而言对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了探析,在当下传播方式多样化和泛娱乐环境中,纪录片该怎么突破现状,冲出重围,被市场所关注与认可,对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及措施,可以对今后纪录片的未来有一些借鉴。
关键词: 纪录片、市场需求、受众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194-01
一、纪录片与市场需求
纪录片是最早诞生的纪实类节目中的一种。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秋冬之交时在巴黎萧达车站月台上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在地下放映室首映成功后,其真实程度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观众眼中呈现的是火车朝着自己冲了过来,导致观众吓得慌忙四窜。自《火车进站》后,《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相继问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被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录片同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受众则主要来源于三个大类:电视电影的观众、纸质媒体的受众、广播电台的听众。受众从宏观方面来说它是社会中巨大的融合体,从微观上来说每个受众是具有多面性、立体性的个人,他们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同一事件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而受众需求是指信息接收者对通过传播接收到的信息意愿和能力,通常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求的因素也从存在很多,例如:收入、文化素养、年龄、接受信息途径等。
二、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分析
(一)摇摇晃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是以余秀华为中心,围绕她的生活而拍摄的纪录片。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但不甘于命运的不公,一直为自己愿意做的事默默执着。在2015年因其作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炮而红成为我国著名脑瘫诗人。
(二)表达主题:悲伤的诗。
每部片子有其主题所指,《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以表现余秀华与命运不公做持久斗争为主题展开,余秀华自幼患有脑瘫,走起路摇晃,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时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童年时有人说余秀华是因为上辈子做了许多坏事所以这辈子才会如此,这句话伴随着余秀华的整个童年,致使她整个童年时期都沉浸在悲伤中,责备自己为什么上辈子要做那么多坏事。但她并没有放弃,余秀华爱上了诗歌,她喜欢读诗,写诗,她用诗歌去表达自己情感渴望,与自己的命运对话,用诗歌穿越中国去“睡”别人。
其次,余秀华在与一个大她十几岁的陌生男人结婚之后,在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她深刻反思,最后在顶着巨大的压力下与丈夫协议离婚,在别人看来,这样一个患有残疾的农村女性这一选择是如此有魄力,通过离婚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结束一段悲剧婚姻。从主题上来讲,符合主流受众的需求,敢于对命运说不,敢于突破自我。
(三)纪录片拍摄:将心比心。
与电影相比纪录片的拍摄过程要更长。起初被拍摄者不会接受和镜头打交道,尤其对于于秀华这样的人群,她会自我保护,很难打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更别说一天二十四小时被镜头“监视”。不能在镜头前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拍纪录片遇到最棘手的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摄像师与被拍摄者长期接触与相处,二者的关系也随之拉近,渐变成亲密,被拍摄者才会愿意接受镜头,甚至会主动像摄影师坦露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当下电影电视受众的消费心理。
当下人们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在如今大众传播下和娱乐大环境中,电影电视主流受众过于注重娱乐消费,主流受众会更多的选择娱乐性强、浅显易懂的电影电视,来缓解压力放松自我。比如网剧,网剧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加上前期线上的造势宣传,能够轻松地吸引受众的眼球,为其消费买单,在这样一个注重娱乐的传播环境下,纪录片已经被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淹没。
(二)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与受众需求。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在当下大众传播过程和娱乐环境中的产物,但纪录片并不是为了娱乐而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部片子展现一个真实的人与物,以及片中可以帶给我们的正能量,如果所有片子都以消费娱乐为目的,那在这种传播环境中接受者又能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呢,更多的只为博人一笑的电影被批量生产,受众不能沉淀下来思考每一部作品背后的寓意,只为一笑而过,我们的价值传播愈来愈浅薄,失去深刻的含义。
四、《摇摇晃晃的人间》对纪录片发展的启示
(一)扩大纪录片影响力,挖掘有内涵的传播内容。
对纪录片而言,不管是电影或电视形式,都应提升其影响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反应更加深刻,有内涵的传播内容,不能一味适应受众的娱乐需求,也不能忽视受众的心理需求,应寻找其平衡点,加大前期宣传,让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被更多的受众所注意。
(二)深化媒体责任,引导受众的娱乐需求。
纪录片应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宏观的层面上关注社会融合体的需求导向,从微观上关注多样性、复杂性的个人心理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去关注拍摄的对象,拍摄的过程中如何让其接受,纪录片拍摄将会为其带去怎样的影响。无论何时,人都是拍摄过程中的主体,对被拍摄者应该怀有人文关怀,强化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心。
引导受众的娱乐需求导向,树立健康的观影价值观念,从纪录片出发,到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切忌将娱乐消费作为影片的唯一标准。
五、结语
在当今媒介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影响受众需求的因素很多。电视电影作品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面临雅俗共赏,创作者要将普通的题材提升出高雅品位,让受众感兴趣,同时引导主流受众的需求,树立正确观影理念。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有很多的优点值得纪录片拍摄者借鉴,包括人文关怀、媒体责任等。同时,在当下大众传播过程和娱乐环境中,纪录片应突破现状,被更多主流受众所关注。
参考文献
[1]门大全.纪录片的故事叙事手法[J].青年记者,2011,(02)
[2]王金涛. 浅议国产纪录片的市场价值及实现途径[J]. 当代电视,2010,(11):54-56.
[3]张静.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人性关怀与诗性追求[J]电影评介,2017,(14):35-37
[4]梁爽,电视纪录片的细节运用[J].记者摇篮,2014,(10)
[5]樊启鹏.市场变革与艺术表达:2015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J].电影艺术,2016,(03):20-26.
关键词: 纪录片、市场需求、受众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194-01
一、纪录片与市场需求
纪录片是最早诞生的纪实类节目中的一种。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秋冬之交时在巴黎萧达车站月台上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在地下放映室首映成功后,其真实程度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观众眼中呈现的是火车朝着自己冲了过来,导致观众吓得慌忙四窜。自《火车进站》后,《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相继问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被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录片同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受众则主要来源于三个大类:电视电影的观众、纸质媒体的受众、广播电台的听众。受众从宏观方面来说它是社会中巨大的融合体,从微观上来说每个受众是具有多面性、立体性的个人,他们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同一事件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而受众需求是指信息接收者对通过传播接收到的信息意愿和能力,通常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求的因素也从存在很多,例如:收入、文化素养、年龄、接受信息途径等。
二、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分析
(一)摇摇晃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是以余秀华为中心,围绕她的生活而拍摄的纪录片。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但不甘于命运的不公,一直为自己愿意做的事默默执着。在2015年因其作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炮而红成为我国著名脑瘫诗人。
(二)表达主题:悲伤的诗。
每部片子有其主题所指,《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以表现余秀华与命运不公做持久斗争为主题展开,余秀华自幼患有脑瘫,走起路摇晃,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时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童年时有人说余秀华是因为上辈子做了许多坏事所以这辈子才会如此,这句话伴随着余秀华的整个童年,致使她整个童年时期都沉浸在悲伤中,责备自己为什么上辈子要做那么多坏事。但她并没有放弃,余秀华爱上了诗歌,她喜欢读诗,写诗,她用诗歌去表达自己情感渴望,与自己的命运对话,用诗歌穿越中国去“睡”别人。
其次,余秀华在与一个大她十几岁的陌生男人结婚之后,在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她深刻反思,最后在顶着巨大的压力下与丈夫协议离婚,在别人看来,这样一个患有残疾的农村女性这一选择是如此有魄力,通过离婚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结束一段悲剧婚姻。从主题上来讲,符合主流受众的需求,敢于对命运说不,敢于突破自我。
(三)纪录片拍摄:将心比心。
与电影相比纪录片的拍摄过程要更长。起初被拍摄者不会接受和镜头打交道,尤其对于于秀华这样的人群,她会自我保护,很难打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更别说一天二十四小时被镜头“监视”。不能在镜头前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拍纪录片遇到最棘手的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摄像师与被拍摄者长期接触与相处,二者的关系也随之拉近,渐变成亲密,被拍摄者才会愿意接受镜头,甚至会主动像摄影师坦露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当下电影电视受众的消费心理。
当下人们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在如今大众传播下和娱乐大环境中,电影电视主流受众过于注重娱乐消费,主流受众会更多的选择娱乐性强、浅显易懂的电影电视,来缓解压力放松自我。比如网剧,网剧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加上前期线上的造势宣传,能够轻松地吸引受众的眼球,为其消费买单,在这样一个注重娱乐的传播环境下,纪录片已经被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淹没。
(二)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与受众需求。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在当下大众传播过程和娱乐环境中的产物,但纪录片并不是为了娱乐而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部片子展现一个真实的人与物,以及片中可以帶给我们的正能量,如果所有片子都以消费娱乐为目的,那在这种传播环境中接受者又能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呢,更多的只为博人一笑的电影被批量生产,受众不能沉淀下来思考每一部作品背后的寓意,只为一笑而过,我们的价值传播愈来愈浅薄,失去深刻的含义。
四、《摇摇晃晃的人间》对纪录片发展的启示
(一)扩大纪录片影响力,挖掘有内涵的传播内容。
对纪录片而言,不管是电影或电视形式,都应提升其影响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反应更加深刻,有内涵的传播内容,不能一味适应受众的娱乐需求,也不能忽视受众的心理需求,应寻找其平衡点,加大前期宣传,让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被更多的受众所注意。
(二)深化媒体责任,引导受众的娱乐需求。
纪录片应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宏观的层面上关注社会融合体的需求导向,从微观上关注多样性、复杂性的个人心理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去关注拍摄的对象,拍摄的过程中如何让其接受,纪录片拍摄将会为其带去怎样的影响。无论何时,人都是拍摄过程中的主体,对被拍摄者应该怀有人文关怀,强化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心。
引导受众的娱乐需求导向,树立健康的观影价值观念,从纪录片出发,到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切忌将娱乐消费作为影片的唯一标准。
五、结语
在当今媒介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影响受众需求的因素很多。电视电影作品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面临雅俗共赏,创作者要将普通的题材提升出高雅品位,让受众感兴趣,同时引导主流受众的需求,树立正确观影理念。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有很多的优点值得纪录片拍摄者借鉴,包括人文关怀、媒体责任等。同时,在当下大众传播过程和娱乐环境中,纪录片应突破现状,被更多主流受众所关注。
参考文献
[1]门大全.纪录片的故事叙事手法[J].青年记者,2011,(02)
[2]王金涛. 浅议国产纪录片的市场价值及实现途径[J]. 当代电视,2010,(11):54-56.
[3]张静.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人性关怀与诗性追求[J]电影评介,2017,(14):35-37
[4]梁爽,电视纪录片的细节运用[J].记者摇篮,2014,(10)
[5]樊启鹏.市场变革与艺术表达:2015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J].电影艺术,2016,(0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