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mi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有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等等。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32-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HCl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HCl量多少,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32-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实际水面上升要远远大于试管体积的2/3 。
  6.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2.利用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性实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养成去思考、会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教师应见缝插针积极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做盐类水解实验时,学生在测定NaCl溶液的pH时却发现其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就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该让学生从溶液、环境、试纸等方面仔细探索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教师此时要当好“领路人”角色,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讨,这样不但提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总结
  如果我们教师转换观念,把实验的目的看作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发现”他们尚未认识的客观事物,并从中学到认知的本领,就不会因为出现异常现象而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实事求是地面对实验现实,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研究,改变实验方法和策略,最后把实验做成功。这样虽多占了一些教学时间,影响到上课的进度,但由于学生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在知识、技能、意志、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是非常值得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常态化,并且多媒体工具在音乐课堂上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多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其在音乐课堂上的使用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时候,由于多媒体工具的不恰当使用而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先是分析了多媒体工具在音乐教学中所具备的优势,同时指出了多媒体工具在音乐课堂上的一些使用误区,希望能够为多
【摘 要】物理教学中注重差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性别、兴趣、性格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也较为明显,这就使得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学生的学习也就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本文从学生差异性激励模式入手,探索差异性激励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和实践。  【关键词】初中物理;差异性;激励;实践  学生最为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主动性和潜在性
【摘 要】要培养幼儿早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要开展以德育优先的教育,以教授传统文化和讲歌颂真、善、美的故事为方法,不断提升和完善幼儿的品德修养。  【关键词】幼儿;德育;原则  幼儿园的早期德育教育,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会决定幼儿一生发展的走向和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个时期是幼儿的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能够在
【摘 要】随着语言教学和学习方法的不断改革,教师需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和创造英语学习环境。然而,因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教师必须简化课堂英语教学,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帮助教学语言。本文就肢体语言可能性的发挥以及使用肢体语言在听、说、读、写的理想效果将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肢体语言;听说读写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方式。就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
现行人教版历史课本在有的课后设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或“活动建议”,对此如何认识?下面简论几点,权作抛砖引玉。  一、历史活动课的定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而教育自身创新是我们能否更进一步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关键,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的课堂及主渠道的学科教学的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师要担负起教育
多年语文教学,我发现到大多数中学生在习作方面存在如此通病:词汇贫乏,知识面窄,遣词造句能力差,习作是缺乏想象力,只会参考作文书的套路。追其根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重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他们除了作文书和课本以外,喜欢看的大多是武侠、言情小说和电视剧,而对一些名著名片涉猎甚少,更谈不上博览群书了。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开拓视野,培养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
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锅炉风机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锅炉风机? 声治理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