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26日,新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去世了。目前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泽东的照片中,有400多张是她拍的。她就是著名的“红墙摄影师”,被称为“红色世纪波”的女摄影家——侯波。
侯波的一生充满传奇:她出生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13岁即投身革命参加抗战,14岁加入共产党奔赴延安,25岁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拍照12年,十年动乱饱经磨难,改革开放后重获新生,71岁时担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创会主席……
“侯波”其实不是本名,她出生时爷爷非常高兴,给她取名“阎千金”——按老百姓的说法,一个女孩就是一千金。后来,她到了延安,为了保密工作的需要,保安处处长周兴为她取名“侯波”,没想到这名字叫了一辈子。在延安期间,她和身为摄影师的徐肖冰相识相恋,这也注定了她的一生与摄影结缘。
毛主席主动要求跟他们夫妻俩拍一张照片
1949年5月,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休息、办公,并接见国内外的一些客人。一天,侯波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毛泽东接见外宾的摄影任务。会见结束后,客人走了,侯波他们收拾机器也准备离开。这时,毛泽东回过身来招呼他们坐下。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认识徐肖冰,得知侯波是徐肖冰的爱人且也是从延安出来的后,饶有兴致地问侯波是哪里人,侯波回答说山西夏县人。“山西可是个好地方,关云长就是夏县人,武艺高强,人又忠厚。”毛泽东的话把大家都逗得笑起来了。
这时天已经不早了,想到不能过多占用主席的时间,侯波他们起身向毛泽东告辞,可侯波心里总感到这次与毛泽东的见面不应就这样结束。果然,毛泽东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于是,与侯波他们同来的新华社记者陈正清举着照相机,让侯波夫妇俩跟主席合影。侯波、徐肖冰在毛泽东身边一左一右站好,这时毛泽东发话了:“不行,不能这样站,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不由分说,毛泽东站到了侯波的左边。陈正清按下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侯波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1949年6月10日,毛泽东那天的样子她终生不忘。三个人的合影也一直被夫妻俩珍藏着。
担任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侯波开始到中南海摄影,“那时共产党刚进城,主要的活动地点就在中南海,去得最多的就是勤政殿、颐年堂和紫光阁”。期间,侯波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大型活动的摄影,如参加政协筹备会的中共代表团成员合影、第一届政协会议全体女委员合影等的拍摄。那么多重要的人物,又是那么重要的会议,侯波真怕拍不好。可是真接触起来,侯波感到越是这些著名人士越是好打交道,他們一点架子也没有,很为侯波他们这些摄影人着想。像宋庆龄、邓颖超、康克清等,在照片拍完之后,总是拉着侯波的手说些亲热话,这使得侯波的紧张心理渐渐地放松了。
解放前,毛主席并没有专职的摄影师,直到建国后,侯波才担任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一干就是12年。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们夫妇拍摄了无数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照片。大家熟悉的《毛泽东在韶山》《毛泽东和亚非拉朋友在一起》等都是侯波的作品。主摄中南海12年,是侯波一生中最充实的一段。因为拍的照片主要是为中央首长的活动留一份形象档案,这关系到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问题。拍照、冲洗、整理资料,侯波一个人全包了下来。只要在北京不出差,一接到电话,人和摄影器材都保持着一声令下立即行动的状态。那会儿,侯波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要去多久?连徐肖冰都保密。
惜别中南海
1961年3月,为了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群众,一向恋旧的毛泽东忍痛作出了让他们到地方工作的决定。于是,侯波也依依惜别中南海,走进新华社。
临走之前,当时在武汉的侯波向毛泽东辞行:“主席,我要走了,在您身边工作了12年,您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工作,可是我总觉得自己不称职,没做好工作。”说着,侯波流下了眼泪。
毛泽东也有些伤感,对她说:“你在我这里工作了10多年,给我拍了许多很好的照片,也给中央领导同志拍下很多照片,你做了很多工作,很辛苦。这就是成绩嘛。这次,不少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同志都调到别的地方,我是想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你们在我身边工作,熟悉了,这有好处,但与社会、群众有了距离,就是局限性、坏处。”
毛泽东问:“什么时候走?”侯波说:“今天有送信的飞机来,我就搭飞机走……”毛泽东说:“你到别的单位去还是要好好工作,你今后还可以来看我,也可以给我写信。你不要难过,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找我。”侯波走到门口,给毛泽东敬了个礼,毛泽东的眼圈红了……
1962年侯波生过一场病,此事不知怎么让毛泽东知道了。他让一个卫士来看望侯波,还亲手将自己早年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抄了带给侯波。
毛泽东逝世后,侯波看到党中央在报纸上发布的有关通知后,便把自己珍藏的这首毛泽东的珍贵手迹原件送给了中央办公厅。
《开国大典》照片出自侯波之手
在侯波的摄影生涯中,最让她永远铭刻于心的是开国大典这天。作为当天唯一的女摄影师,她拍下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那令人激动的一瞬间。那张著名的《开国大典》照片就是出自侯波之手。
侯波后来在采访中回忆,当时用的是一个普通120相机,只有12张底片。那时候胶卷都是从香港购买,非常稀缺,当天也只带了8个胶卷。她的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只能对准城楼上的领导人。但城楼上很窄,那天人又很多,最主要的是,苏联记者是中国方面请来拍摄纪录影片的,最佳的拍摄位置当然要先满足他们。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站的位置是城楼的前廊,所以要想拍摄他们的正面镜头,侯波就要冒着掉下城楼的危险,把身体探出墙外。“就在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刹那,我的快门同时按下。”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侯波就要不停跟着拍照。当她看到毛泽东走到天安门城楼右边时,想拍一个带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侧身镜头,但由于空间十分有限,她一再往后撤身子,但还是取不到满意的角度。正在这时,旁边有人抓住她的衣角说:“你放心大胆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后,侯波收回身体扭头一看,帮忙的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这温暖的一幕让侯波永生难忘。
侯波的一生充满传奇:她出生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13岁即投身革命参加抗战,14岁加入共产党奔赴延安,25岁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拍照12年,十年动乱饱经磨难,改革开放后重获新生,71岁时担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创会主席……
“侯波”其实不是本名,她出生时爷爷非常高兴,给她取名“阎千金”——按老百姓的说法,一个女孩就是一千金。后来,她到了延安,为了保密工作的需要,保安处处长周兴为她取名“侯波”,没想到这名字叫了一辈子。在延安期间,她和身为摄影师的徐肖冰相识相恋,这也注定了她的一生与摄影结缘。
毛主席主动要求跟他们夫妻俩拍一张照片
1949年5月,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休息、办公,并接见国内外的一些客人。一天,侯波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毛泽东接见外宾的摄影任务。会见结束后,客人走了,侯波他们收拾机器也准备离开。这时,毛泽东回过身来招呼他们坐下。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认识徐肖冰,得知侯波是徐肖冰的爱人且也是从延安出来的后,饶有兴致地问侯波是哪里人,侯波回答说山西夏县人。“山西可是个好地方,关云长就是夏县人,武艺高强,人又忠厚。”毛泽东的话把大家都逗得笑起来了。
这时天已经不早了,想到不能过多占用主席的时间,侯波他们起身向毛泽东告辞,可侯波心里总感到这次与毛泽东的见面不应就这样结束。果然,毛泽东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于是,与侯波他们同来的新华社记者陈正清举着照相机,让侯波夫妇俩跟主席合影。侯波、徐肖冰在毛泽东身边一左一右站好,这时毛泽东发话了:“不行,不能这样站,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不由分说,毛泽东站到了侯波的左边。陈正清按下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侯波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1949年6月10日,毛泽东那天的样子她终生不忘。三个人的合影也一直被夫妻俩珍藏着。
担任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侯波开始到中南海摄影,“那时共产党刚进城,主要的活动地点就在中南海,去得最多的就是勤政殿、颐年堂和紫光阁”。期间,侯波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大型活动的摄影,如参加政协筹备会的中共代表团成员合影、第一届政协会议全体女委员合影等的拍摄。那么多重要的人物,又是那么重要的会议,侯波真怕拍不好。可是真接触起来,侯波感到越是这些著名人士越是好打交道,他們一点架子也没有,很为侯波他们这些摄影人着想。像宋庆龄、邓颖超、康克清等,在照片拍完之后,总是拉着侯波的手说些亲热话,这使得侯波的紧张心理渐渐地放松了。
解放前,毛主席并没有专职的摄影师,直到建国后,侯波才担任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一干就是12年。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们夫妇拍摄了无数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照片。大家熟悉的《毛泽东在韶山》《毛泽东和亚非拉朋友在一起》等都是侯波的作品。主摄中南海12年,是侯波一生中最充实的一段。因为拍的照片主要是为中央首长的活动留一份形象档案,这关系到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问题。拍照、冲洗、整理资料,侯波一个人全包了下来。只要在北京不出差,一接到电话,人和摄影器材都保持着一声令下立即行动的状态。那会儿,侯波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要去多久?连徐肖冰都保密。
惜别中南海
1961年3月,为了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群众,一向恋旧的毛泽东忍痛作出了让他们到地方工作的决定。于是,侯波也依依惜别中南海,走进新华社。
临走之前,当时在武汉的侯波向毛泽东辞行:“主席,我要走了,在您身边工作了12年,您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工作,可是我总觉得自己不称职,没做好工作。”说着,侯波流下了眼泪。
毛泽东也有些伤感,对她说:“你在我这里工作了10多年,给我拍了许多很好的照片,也给中央领导同志拍下很多照片,你做了很多工作,很辛苦。这就是成绩嘛。这次,不少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同志都调到别的地方,我是想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你们在我身边工作,熟悉了,这有好处,但与社会、群众有了距离,就是局限性、坏处。”
毛泽东问:“什么时候走?”侯波说:“今天有送信的飞机来,我就搭飞机走……”毛泽东说:“你到别的单位去还是要好好工作,你今后还可以来看我,也可以给我写信。你不要难过,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找我。”侯波走到门口,给毛泽东敬了个礼,毛泽东的眼圈红了……
1962年侯波生过一场病,此事不知怎么让毛泽东知道了。他让一个卫士来看望侯波,还亲手将自己早年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抄了带给侯波。
毛泽东逝世后,侯波看到党中央在报纸上发布的有关通知后,便把自己珍藏的这首毛泽东的珍贵手迹原件送给了中央办公厅。
《开国大典》照片出自侯波之手
在侯波的摄影生涯中,最让她永远铭刻于心的是开国大典这天。作为当天唯一的女摄影师,她拍下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那令人激动的一瞬间。那张著名的《开国大典》照片就是出自侯波之手。
侯波后来在采访中回忆,当时用的是一个普通120相机,只有12张底片。那时候胶卷都是从香港购买,非常稀缺,当天也只带了8个胶卷。她的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只能对准城楼上的领导人。但城楼上很窄,那天人又很多,最主要的是,苏联记者是中国方面请来拍摄纪录影片的,最佳的拍摄位置当然要先满足他们。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站的位置是城楼的前廊,所以要想拍摄他们的正面镜头,侯波就要冒着掉下城楼的危险,把身体探出墙外。“就在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刹那,我的快门同时按下。”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侯波就要不停跟着拍照。当她看到毛泽东走到天安门城楼右边时,想拍一个带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侧身镜头,但由于空间十分有限,她一再往后撤身子,但还是取不到满意的角度。正在这时,旁边有人抓住她的衣角说:“你放心大胆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后,侯波收回身体扭头一看,帮忙的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这温暖的一幕让侯波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