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这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孕育着大批有历史底蕴的学校。2014年,本刊推出“名校寻踪”栏目,透过这些名校的历史承载及延续,希望从中寻找其蕴含的价值乃至现实意义。本期,记者走进有着107年历史的高安中学。
高安,古称瑞州。玉带般的锦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孕育着这里千年生生不息、文脉厚重的历史。誉满赣鄱、名震江南的江西省高安中学就坐落在这美丽富饶、钟灵毓秀的锦江之滨。
高安中学的前身可追溯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时任瑞州太守杨仲兴将城南筠阳书院迁建于凤山东麓,并更名为“凤仪书院”,意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几百年来,凤仪书院经历了学子云集、凋敝被毁、捐修重建三个时期,于1907年改制为“瑞州府中学堂”。
1912年,民国政府废除府制,瑞州府中学堂改为瑞州中学校。1914年,江西省调整中学布局,学校合并到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校园内往昔那“钟声荡漾书香醉”的情景已再难寻觅,爱国爱乡之士不停地奔走呼告复校。北京大学毕业的蓝续业卖掉果园,捐出巨资,于1928年在瑞州中学旧址(今宜春学院高安分院内)创办高安县立初级中学。1929年,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班毕业的敖国基接任校长,开始了励精图治、艰苦卓绝的治校生涯。
1935年9月,高安县教育局借推行保学制、培训师资之名,改办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高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停招简易师范生,复办高安县立初级中学。1938年10月,日军逼近高安,学校开始了避战求生的艰难岁月,迁往肖坊(村),师生在祠堂、民房中教学。1939年,学校被迫解散。为解决民族危亡中青少年失学之苦,1941年,学校在蓝坊三桥村复校。随着战事的趋紧,学校先后辗转于黄沙南山褚村、太阳颖江吴村、英岗岭上坑谢村和英岗岭,并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年底,学校部分师生迁回县城,租借在南街昭明巷天主堂办学。1946年春,最后一批师生从英岗岭迁回到了县城凤仪书院原址,开办高中,学校改名为高安县立中学,揭开高安中等教育的新篇章。
1946年夏,留美博士吴有训回乡省亲,应邀到校为师生介绍原子弹知识,并声讨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县城市民云集,盛况空前。随着师生规模日渐扩大,学校校舍日显不足,只好分散在城南城北三处上课。1948年夏,学校被调迁至南街昭明巷天主堂。
昭明巷天主堂坐落在县城西南,北面紧邻锦江。1948年夏,分散在县城三处上课的全体师生全部迁来。1949年7月,高安解放,学校获得新生。根据省政府《江西教育改革方案》,高安县立中学和笃志中学、鸿文中学、尚法中学、瑞光中学、力生(农职)中学等五所私立中学合并,组成高安县联合中学。
1952年,学校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定名为江西省高安中学。在高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建成平房教室、教学楼(后称红楼)等,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而后,又建成新教学楼(后称绿楼),并开始向奉新、靖安、安义、上高、宜丰、万载六县招收高中生。
1960年,高安中学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1965年,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和成果,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被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确定亲自主抓的全国30所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之一。省教育厅派出专门工作组驻校具体指导。学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一名普通教师填的一首词无意间成为导火索,全校师生旋即卷入到无休止的文攻武斗的激烈运动中。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高、初中停止了招生。1968年,学校被迫改名为高安县红卫中学,近两年无政府的瘫痪状态暂时得到缓解。10月,县革委作出撤销高安红卫中学的决定。教师下放、农村学生全部回乡,城内学生去高安共大,校园被下迁的江西第二电机厂无偿占用。高安中学从此消失。
1969年9月,高安县革委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重新设立高安县红卫中学,落脚于碧落山下彭家山村原高安师范附小校园内。1970年底,180余名返城的初中生和14名教职工,在荒芜得如同废墟的校园内,开始了新一轮艰难的跋涉。
1972年,省革委教育组根据学校强烈要求,由省里拨出专款,在碧落山现址重建新校。1974年,高安县革委下文恢复“江西省高安中学”校名。同年,新校主体建筑全部竣工,学校环境及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面向全县招生,开办文艺、体育两个专业班,培养文艺、体育骨干。然而,没过多久,一系列政治运动接踵袭来,大批判、劳动课成为当时学校主要工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再次受到严重冲击。1976年,“四人帮”垮台。1977年,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校园又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1978年,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学校开始了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提高的励精图治的系列改革。10月,学校再次被省政府定为省重点中学。学校在恢复中发展。
1989年,学校学科竞赛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第4名和第37名,双双保送北京大学物理系。一名学生获得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第一名。从此,高安中学学子在全国初、高中物理、化学竞赛中捷报频传。
20世纪90年代,高安中学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年,学校“以科研兴教、提高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的经验和成果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报》等报刊报道。1995年,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出教学明星,学校举办首届“新星杯”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1996年,成立教学督导室,深入课堂调研和督导。1998年,召开学生“学法”学习经验交流会。1999年,建立和完善班级德育导师工作制,以班主任为首席责任教师,科任教师参与,共同承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一时期,学校除了抓教育质量和教师成长,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特长,举办校园文化节,组建国旗班、管乐队,至今仍未中断。 一时间,学校声名鹊起,省内外来校考察者络绎不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序三中将率团到校督导检查,为学校题词“普通教育的一面旗帜”。全省重点中学办学水平检查评估组到校评估,打出了918分的全省最高分,高安中学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学校还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实验基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等报刊就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对学校进行专题采访和深度报道。
头顶无数荣耀的高安中学豪情满怀地进入21世纪,迎来发展的春天。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吸引了省内外教育专家,也引起了众多科学家关注:参加吴有训纪念馆开幕式的科学家到校参观,祖籍高安的美籍华人单国桢博士到校讲学,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周毓麟、经福谦、宋家树、朱建士来校考察并题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明来校讲学并题词。2003年3月,投资460万元的第三教学楼(后称吴有训实验学校)竣工。2005年3月,高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高安中学、高安二中两校联合,组建“高安教育集团”。10月,由高安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斥资1.2亿元、占地11万余平方米的高安中学新校区在市东郊的碧落山下、高安大道旁落成。
碧落山下的这片校园,已经历36个春秋,校园内大树参天,枝繁叶茂,走过百年的高安中学又将吐露新的芳菲。
2007年 4月,高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撤销“高安教育集团”名称,原集团所属三所分校统一使用“江西省高安中学”校名。7月,再次作出决定,高安中学与高安二中分离办学。
百年沧桑垂青史,而今迈步从头越。高安中学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2011年,学校学科竞赛有了新突破,在全国数、理、化、生学科竞赛总成绩保持全省前列的基础上,个人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人数明显增多,美术学科竞赛首次进入全国比赛,就有5人获国家金奖,体育竞赛有3个项目5人次获全省第一名,信息技术、电脑制作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学生人数猛超往年,校园电视两个选送节目均获全国银奖,“星星雨”文学社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化委员会评选的“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单位”,校图书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全校所有竞赛总体成绩达到办校以来最好成绩。学校声誉继续提升,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在全省首批重点中学办学水平评估中,仅有四所中学获优秀,高安中学名列其中。
2012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全省确立首批示范普通高中12所,高安中学名列其中,宜春市仅此一校。6月,江西省教育厅在全省设立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试验学校36所,高安中学以体育艺术为特色榜上有名。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江西省电教馆在全省高中设立2所“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高安中学即为其中之一。12月,已创办20周年之久的“星星雨”文学社名列《意林》杂志“2012中国知名中小学校文学社TOP20”第七位。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全省高中特色发展经验交流会上,高安中学就普通高中教育与体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发展的做法与成效作典型发言。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中国研究中心为了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经过1年多整理,从师资水平、环境与设施、升学率、留学率、生均支出费用、校友捐赠等方面综合评分,隆重推出了2013年中国260所最佳高中,高安中学排在第114位。而江西省仅有七所高中入围此次评选,高安中学位居全省第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说百年是拓荒者的艰辛之路,坎坷漫长,百年更是奋斗者的拼搏之歌,激越豪爽。时隔一个世纪,当年的期许不再是个幻影,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让高安中学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107年来,高安中学已经为国家培养了6万学子。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中国近代物理奠基人吴有训、著名数学家傅种孙、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贾石、中央军委办公厅原副主任魏斯晴等一大批佼佼学子、民族精英从这里走出,一批批学子在此刻苦攻读,从这里启航,弄潮扬帆。他们中有不少已成为学界精英,治国中坚,军队栋梁,兴业之士,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仅获得博士学位者就不少于120人。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从旧式学堂到新学创立,从抗战烽火到解放新生,从古城书院到村祠民宅,从锦江之滨到碧落山下,高安中学就像一只美丽的凤凰,在历史的天空中飞舞了100年。新的百年,又是一次新的生命的开始。新的百年,这只凤凰一定会飞舞得更加绚丽、多姿。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这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孕育着大批有历史底蕴的学校。2014年,本刊推出“名校寻踪”栏目,透过这些名校的历史承载及延续,希望从中寻找其蕴含的价值乃至现实意义。本期,记者走进有着107年历史的高安中学。
高安,古称瑞州。玉带般的锦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孕育着这里千年生生不息、文脉厚重的历史。誉满赣鄱、名震江南的江西省高安中学就坐落在这美丽富饶、钟灵毓秀的锦江之滨。
高安中学的前身可追溯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时任瑞州太守杨仲兴将城南筠阳书院迁建于凤山东麓,并更名为“凤仪书院”,意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几百年来,凤仪书院经历了学子云集、凋敝被毁、捐修重建三个时期,于1907年改制为“瑞州府中学堂”。
1912年,民国政府废除府制,瑞州府中学堂改为瑞州中学校。1914年,江西省调整中学布局,学校合并到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校园内往昔那“钟声荡漾书香醉”的情景已再难寻觅,爱国爱乡之士不停地奔走呼告复校。北京大学毕业的蓝续业卖掉果园,捐出巨资,于1928年在瑞州中学旧址(今宜春学院高安分院内)创办高安县立初级中学。1929年,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班毕业的敖国基接任校长,开始了励精图治、艰苦卓绝的治校生涯。
1935年9月,高安县教育局借推行保学制、培训师资之名,改办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高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停招简易师范生,复办高安县立初级中学。1938年10月,日军逼近高安,学校开始了避战求生的艰难岁月,迁往肖坊(村),师生在祠堂、民房中教学。1939年,学校被迫解散。为解决民族危亡中青少年失学之苦,1941年,学校在蓝坊三桥村复校。随着战事的趋紧,学校先后辗转于黄沙南山褚村、太阳颖江吴村、英岗岭上坑谢村和英岗岭,并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年底,学校部分师生迁回县城,租借在南街昭明巷天主堂办学。1946年春,最后一批师生从英岗岭迁回到了县城凤仪书院原址,开办高中,学校改名为高安县立中学,揭开高安中等教育的新篇章。
1946年夏,留美博士吴有训回乡省亲,应邀到校为师生介绍原子弹知识,并声讨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县城市民云集,盛况空前。随着师生规模日渐扩大,学校校舍日显不足,只好分散在城南城北三处上课。1948年夏,学校被调迁至南街昭明巷天主堂。
昭明巷天主堂坐落在县城西南,北面紧邻锦江。1948年夏,分散在县城三处上课的全体师生全部迁来。1949年7月,高安解放,学校获得新生。根据省政府《江西教育改革方案》,高安县立中学和笃志中学、鸿文中学、尚法中学、瑞光中学、力生(农职)中学等五所私立中学合并,组成高安县联合中学。
1952年,学校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定名为江西省高安中学。在高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建成平房教室、教学楼(后称红楼)等,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而后,又建成新教学楼(后称绿楼),并开始向奉新、靖安、安义、上高、宜丰、万载六县招收高中生。
1960年,高安中学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1965年,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和成果,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被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确定亲自主抓的全国30所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之一。省教育厅派出专门工作组驻校具体指导。学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一名普通教师填的一首词无意间成为导火索,全校师生旋即卷入到无休止的文攻武斗的激烈运动中。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高、初中停止了招生。1968年,学校被迫改名为高安县红卫中学,近两年无政府的瘫痪状态暂时得到缓解。10月,县革委作出撤销高安红卫中学的决定。教师下放、农村学生全部回乡,城内学生去高安共大,校园被下迁的江西第二电机厂无偿占用。高安中学从此消失。
1969年9月,高安县革委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重新设立高安县红卫中学,落脚于碧落山下彭家山村原高安师范附小校园内。1970年底,180余名返城的初中生和14名教职工,在荒芜得如同废墟的校园内,开始了新一轮艰难的跋涉。
1972年,省革委教育组根据学校强烈要求,由省里拨出专款,在碧落山现址重建新校。1974年,高安县革委下文恢复“江西省高安中学”校名。同年,新校主体建筑全部竣工,学校环境及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面向全县招生,开办文艺、体育两个专业班,培养文艺、体育骨干。然而,没过多久,一系列政治运动接踵袭来,大批判、劳动课成为当时学校主要工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再次受到严重冲击。1976年,“四人帮”垮台。1977年,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校园又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1978年,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学校开始了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提高的励精图治的系列改革。10月,学校再次被省政府定为省重点中学。学校在恢复中发展。
1989年,学校学科竞赛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第4名和第37名,双双保送北京大学物理系。一名学生获得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第一名。从此,高安中学学子在全国初、高中物理、化学竞赛中捷报频传。
20世纪90年代,高安中学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年,学校“以科研兴教、提高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的经验和成果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报》等报刊报道。1995年,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出教学明星,学校举办首届“新星杯”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1996年,成立教学督导室,深入课堂调研和督导。1998年,召开学生“学法”学习经验交流会。1999年,建立和完善班级德育导师工作制,以班主任为首席责任教师,科任教师参与,共同承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一时期,学校除了抓教育质量和教师成长,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特长,举办校园文化节,组建国旗班、管乐队,至今仍未中断。 一时间,学校声名鹊起,省内外来校考察者络绎不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序三中将率团到校督导检查,为学校题词“普通教育的一面旗帜”。全省重点中学办学水平检查评估组到校评估,打出了918分的全省最高分,高安中学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学校还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实验基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等报刊就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对学校进行专题采访和深度报道。
头顶无数荣耀的高安中学豪情满怀地进入21世纪,迎来发展的春天。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吸引了省内外教育专家,也引起了众多科学家关注:参加吴有训纪念馆开幕式的科学家到校参观,祖籍高安的美籍华人单国桢博士到校讲学,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周毓麟、经福谦、宋家树、朱建士来校考察并题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明来校讲学并题词。2003年3月,投资460万元的第三教学楼(后称吴有训实验学校)竣工。2005年3月,高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高安中学、高安二中两校联合,组建“高安教育集团”。10月,由高安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斥资1.2亿元、占地11万余平方米的高安中学新校区在市东郊的碧落山下、高安大道旁落成。
碧落山下的这片校园,已经历36个春秋,校园内大树参天,枝繁叶茂,走过百年的高安中学又将吐露新的芳菲。
2007年 4月,高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撤销“高安教育集团”名称,原集团所属三所分校统一使用“江西省高安中学”校名。7月,再次作出决定,高安中学与高安二中分离办学。
百年沧桑垂青史,而今迈步从头越。高安中学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2011年,学校学科竞赛有了新突破,在全国数、理、化、生学科竞赛总成绩保持全省前列的基础上,个人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人数明显增多,美术学科竞赛首次进入全国比赛,就有5人获国家金奖,体育竞赛有3个项目5人次获全省第一名,信息技术、电脑制作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学生人数猛超往年,校园电视两个选送节目均获全国银奖,“星星雨”文学社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化委员会评选的“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单位”,校图书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全校所有竞赛总体成绩达到办校以来最好成绩。学校声誉继续提升,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在全省首批重点中学办学水平评估中,仅有四所中学获优秀,高安中学名列其中。
2012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全省确立首批示范普通高中12所,高安中学名列其中,宜春市仅此一校。6月,江西省教育厅在全省设立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试验学校36所,高安中学以体育艺术为特色榜上有名。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江西省电教馆在全省高中设立2所“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高安中学即为其中之一。12月,已创办20周年之久的“星星雨”文学社名列《意林》杂志“2012中国知名中小学校文学社TOP20”第七位。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全省高中特色发展经验交流会上,高安中学就普通高中教育与体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发展的做法与成效作典型发言。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中国研究中心为了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经过1年多整理,从师资水平、环境与设施、升学率、留学率、生均支出费用、校友捐赠等方面综合评分,隆重推出了2013年中国260所最佳高中,高安中学排在第114位。而江西省仅有七所高中入围此次评选,高安中学位居全省第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说百年是拓荒者的艰辛之路,坎坷漫长,百年更是奋斗者的拼搏之歌,激越豪爽。时隔一个世纪,当年的期许不再是个幻影,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让高安中学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107年来,高安中学已经为国家培养了6万学子。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中国近代物理奠基人吴有训、著名数学家傅种孙、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贾石、中央军委办公厅原副主任魏斯晴等一大批佼佼学子、民族精英从这里走出,一批批学子在此刻苦攻读,从这里启航,弄潮扬帆。他们中有不少已成为学界精英,治国中坚,军队栋梁,兴业之士,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仅获得博士学位者就不少于120人。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从旧式学堂到新学创立,从抗战烽火到解放新生,从古城书院到村祠民宅,从锦江之滨到碧落山下,高安中学就像一只美丽的凤凰,在历史的天空中飞舞了100年。新的百年,又是一次新的生命的开始。新的百年,这只凤凰一定会飞舞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