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目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樊鸿瑜(198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讲师。(山西 太原 0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1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28-02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这种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充当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
1.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向来是较难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的,因为学生首先会对其有用性提出质疑,认为所学的理论不能被运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并且由于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如果再运用单纯的讲授法来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并且认识不到课程的有用性,更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愿,结果就造成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不容易接受的恶性循环。
2.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用讲授法教学,教师只是硬性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并没有充分的理解,更谈不上用理论来解释热点经济现象,[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二、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发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由哈佛商学院倡导并运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直到80年代,才在教育培训中受到重视,而国内教育界开始研究案例教学法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的运用也日益普遍,但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能够真正有效实施的还是少数。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相比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讲授法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只注重结果却忽视了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将懒于思考甚至丧失思考的能力。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会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给出一个案例,通过学生的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能否独立思考是决定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念将发生转变,由以往的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这正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际贸易理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授,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特别是大部分案例都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多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会使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3.重视双向交流
在案例教学法中,不仅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案例的收集和整理,设计出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契合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以确保讨论的正确走向;必要时还需要和学生共同思考,如学生提出疑惑或反对意见要正确解答;最后还要就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做出评价。因此,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4.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不仅枯燥,而且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包含于具体的案例中,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会切身体会到理论并不是空而无用的东西,并且会对理论有更具象化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本质和内涵,而且由于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印象会尤为深刻。
5.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大量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有所帮助。首先,学生要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分工,并协调大家的行动,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学生需要积极发言,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最后要将分析结果形成文字性的东西,这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而整个教学又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过程,所以,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们最终得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 6.集思广益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展开激烈的探讨甚至争论,一些新的观点往往就是在这种探讨和争论中诞生的,而这些成果在教师单一讲授的课堂上是得不到的。案例教学调动的是集体思想和智慧,更容易打开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会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上的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正确的也不一定全部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由此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四、案例教学法的步骤
1.准备阶段
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准备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1)教师准备。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将理论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体现出教学内容,一般选择该领域的经典案例或近期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其次,案例应具有针对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难度适合于学生的案例。如果难度过高,学生运用自身知识不能解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难度过低,又会使学生失去挑战的乐趣。以“反倾销”这一知识点为例,最近的“中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美反倾销”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具有分析讨论的价值。
接下来,教师要设计针对案例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能起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作用。如上文所说的案例,就可以从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出反倾销的定义、实施条件、我国目前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等知识点。[4]
另外,教师还要大致设定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时间,以便于对教学进度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2)学生准备。教师在选定及设计好案例之后,要提前一至两周将案例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所以首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大概为4~6人。分组的原则以学生自愿为主,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如一组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和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要搭配开等等。
拿到案例后,学生要阅读案例,并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内部的汇总和讨论,初步形成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写出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对发言提纲进行检查及审批,以保证课堂发言的质量。然后,每个小组要确定一名发言陈述的同学。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指课堂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角,以学生的陈述和讨论为主,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陈述本组的观点,发言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发言完毕之后,如果其他小组的同学有疑问,发言的学生及小组其他成员都可以做出解释。教师在大部分时间里要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发言,暂不作评论,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建议,保证讨论的方向正确。[5]
3.总结阶段
(1)教师总结。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对案例的分析可能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对学生的分析和发言进行评价,将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比较,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同时对有所偏颇的观点加以指正,进而引出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点,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再讨论。
(2)学生总结。在听取老师的总结和意见后,学生要对自己的分析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总结获取这种经验和知识的方式,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中的所得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最后要形成书面的总结报告,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五、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面优势明显,但现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困难。
1.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相比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上的讨论以及课后的总结,都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如果课时数本来就比较少,要实施案例教学法就会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案例教学法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如果学生因为烦琐而不积极主动参与,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效果难以控制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要结合理论选定合适的案例,对理论和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做出较为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掌控讨论的方向,调节课堂气氛,使讨论在热烈、友好而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对于入职不久的新教师来说,要达到这些要求有一定难度。另外,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会带有更多的教师主观意见,使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
3.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然而,由于习惯了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表现的机会,所以对于案例教学法会有不适应,不敢或不好意思发言和参与讨论,可能会使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理论课就没有兴趣,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到这些理论,所以对案例教学也缺乏热情。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师的积极性。
六、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鉴于案例教学法的种种局限性,这种方法不能被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补充,适时适量使用。当然,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师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尚不普遍,学生对其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充分的说明和介绍,让学生了解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作用和教学安排,明确案例教学法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制定好考核机制,以分数作为激励的手段,如发言的学生和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并将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2.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的扶持。在有些院校,只有一名教师教授“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缺乏和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使其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强对教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二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8,(8),232-234.
[2]胡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9):123-124.
[3]张瑞芳.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29-130.
[4]王成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论坛,2010,(6):84-86.
[5]闫云仙,马利锋.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3):243-244.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樊鸿瑜(198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讲师。(山西 太原 0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1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28-02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这种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充当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
1.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向来是较难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的,因为学生首先会对其有用性提出质疑,认为所学的理论不能被运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并且由于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如果再运用单纯的讲授法来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并且认识不到课程的有用性,更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愿,结果就造成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不容易接受的恶性循环。
2.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用讲授法教学,教师只是硬性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并没有充分的理解,更谈不上用理论来解释热点经济现象,[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二、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发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由哈佛商学院倡导并运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直到80年代,才在教育培训中受到重视,而国内教育界开始研究案例教学法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的运用也日益普遍,但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能够真正有效实施的还是少数。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相比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讲授法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只注重结果却忽视了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将懒于思考甚至丧失思考的能力。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会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给出一个案例,通过学生的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能否独立思考是决定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念将发生转变,由以往的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这正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际贸易理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授,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特别是大部分案例都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多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会使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3.重视双向交流
在案例教学法中,不仅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案例的收集和整理,设计出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契合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以确保讨论的正确走向;必要时还需要和学生共同思考,如学生提出疑惑或反对意见要正确解答;最后还要就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做出评价。因此,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4.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不仅枯燥,而且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包含于具体的案例中,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会切身体会到理论并不是空而无用的东西,并且会对理论有更具象化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本质和内涵,而且由于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印象会尤为深刻。
5.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大量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有所帮助。首先,学生要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分工,并协调大家的行动,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学生需要积极发言,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最后要将分析结果形成文字性的东西,这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而整个教学又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过程,所以,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们最终得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 6.集思广益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展开激烈的探讨甚至争论,一些新的观点往往就是在这种探讨和争论中诞生的,而这些成果在教师单一讲授的课堂上是得不到的。案例教学调动的是集体思想和智慧,更容易打开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会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上的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正确的也不一定全部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由此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四、案例教学法的步骤
1.准备阶段
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准备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1)教师准备。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将理论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体现出教学内容,一般选择该领域的经典案例或近期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其次,案例应具有针对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难度适合于学生的案例。如果难度过高,学生运用自身知识不能解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难度过低,又会使学生失去挑战的乐趣。以“反倾销”这一知识点为例,最近的“中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美反倾销”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具有分析讨论的价值。
接下来,教师要设计针对案例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能起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作用。如上文所说的案例,就可以从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出反倾销的定义、实施条件、我国目前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等知识点。[4]
另外,教师还要大致设定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时间,以便于对教学进度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2)学生准备。教师在选定及设计好案例之后,要提前一至两周将案例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所以首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大概为4~6人。分组的原则以学生自愿为主,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如一组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和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要搭配开等等。
拿到案例后,学生要阅读案例,并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内部的汇总和讨论,初步形成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写出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对发言提纲进行检查及审批,以保证课堂发言的质量。然后,每个小组要确定一名发言陈述的同学。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指课堂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角,以学生的陈述和讨论为主,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陈述本组的观点,发言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发言完毕之后,如果其他小组的同学有疑问,发言的学生及小组其他成员都可以做出解释。教师在大部分时间里要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发言,暂不作评论,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建议,保证讨论的方向正确。[5]
3.总结阶段
(1)教师总结。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对案例的分析可能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对学生的分析和发言进行评价,将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比较,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同时对有所偏颇的观点加以指正,进而引出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点,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再讨论。
(2)学生总结。在听取老师的总结和意见后,学生要对自己的分析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总结获取这种经验和知识的方式,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中的所得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最后要形成书面的总结报告,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五、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面优势明显,但现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困难。
1.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相比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上的讨论以及课后的总结,都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如果课时数本来就比较少,要实施案例教学法就会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案例教学法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如果学生因为烦琐而不积极主动参与,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效果难以控制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要结合理论选定合适的案例,对理论和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做出较为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掌控讨论的方向,调节课堂气氛,使讨论在热烈、友好而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对于入职不久的新教师来说,要达到这些要求有一定难度。另外,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会带有更多的教师主观意见,使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
3.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然而,由于习惯了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表现的机会,所以对于案例教学法会有不适应,不敢或不好意思发言和参与讨论,可能会使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理论课就没有兴趣,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到这些理论,所以对案例教学也缺乏热情。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师的积极性。
六、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鉴于案例教学法的种种局限性,这种方法不能被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补充,适时适量使用。当然,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师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尚不普遍,学生对其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充分的说明和介绍,让学生了解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作用和教学安排,明确案例教学法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制定好考核机制,以分数作为激励的手段,如发言的学生和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并将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2.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的扶持。在有些院校,只有一名教师教授“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缺乏和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使其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强对教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二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8,(8),232-234.
[2]胡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9):123-124.
[3]张瑞芳.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29-130.
[4]王成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论坛,2010,(6):84-86.
[5]闫云仙,马利锋.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3):243-244.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