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回归地理教学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文主要阐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 生活化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可以说地理学科原本就根植于生活,是由“生活世界”提炼而成的“科学世界”,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要求把学生从纯粹的“科学世界”带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这种回归生活的新理念是地理课改追求的目标,也构成了地理学科的新特色,通过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问题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不是受纳的,而是通过学生的经验建构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由于地理学习对象尺度大,距离遥远,地理过程过于宏观抽象、难以直观细查等原因,常常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产生障碍,逐渐产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地理的兴趣。
  生活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地理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两者相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回家烧一锅开水,注意观察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和锅边水的运动方向;或者烧一小堆纸,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又如在教“区位”这个概念,因其理论性强,要正确理解它有一定的难度,要运用它去解决具体问题难度就更大了,而正确理解区位的概念对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至关重要,这又必然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区位的有关知识。在最初的备课中,我采用了教材安排的两个案例:“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的牧场”。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很难引导其得出结果。在二次备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一块土地,你打算从事什么农业活动?为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各抒己见。有位同学提出了自己打算种植草莓,马上就有同学提出了质疑:“如果给你的这块土地在青藏高原上呢?”这时我及时地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块土地位于我们张家港的香山山麓地带,或位于双山岛的江滩边,或位于上海市市郊,你的决策还是这样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轻松的讨论中理解了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这样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将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二、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在教学“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些图片:南方的尖顶房屋,北方的平顶房屋;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云南傣族的竹楼,爱斯基摩人的冰屋,等等。然后让学生分析比较其不同及其原因,从而说明: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等都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又如在讲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将日常生活现象与其地理背景分析结合起来,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是唇齿相依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理解生活现象,进而为学生更好地欣赏生活,适应生活,规划生活奠定基础。
  三、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环境问题”的教学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教师没有必要过多讲述,而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环境污染的现实,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能在探究中找出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从身边的现象,如乱扔垃圾,乱排废气、废水及噪音污染等,使学生懂得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又如学习“生态农业”,可以结合食品安全,现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荤菜怕激素,吃素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提出问题“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这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情绪高涨,各抒己见,回答热烈,学生非常活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再如在讲完“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后,我让学生思考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加以应用;在讲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后,让学生思考在建造房屋时应如何应用(房屋的朝向、前后的间距、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学生在调查中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
  生活需要地理,地理让生活更精彩。学好地理可以解释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了解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更科学地安排、选择生活。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可以组织学生搞旅游专题活动,虽无法让学生周游世界,但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旅行。如:假如你打算利用假期去新、马、泰旅游,为了旅游前的准备(如准备届时穿的衣物、购买机票、准备资金)你要获取哪些信息(这些国家的气候特点及近期天气预报,中国与这些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等等),如果打算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回些特产或小礼品,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信息(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特色等),还要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商讨应急方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仿佛全身心体验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的技能超越知识本身而获得有创意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又能超越智能要素的片面发展而获得智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总之,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生活的意义,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当我们为学生提供一种什么样的课程,就是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生活。”愿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能借课改的契机,将地理课堂变得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中的思想教育就成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小学是国家和社会最主要的教育阵地,应当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思想教育 必要性 具体措施    思想教
“教无定法”,综合探究课更应如此,这也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切凝聚智慧的观点,都可以也应该为综合探究课的顺利进行而服务。下面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以几堂探究课程为实例,就当前政治课中探究课程的常见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反思,从而为进一步构建“有血有肉”、内容形式俱佳的探究课堂奠定基础。  一、挖掘“深度”,让“展示”感悟人心——谈“展示—感悟”法  “展示—感悟”
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贯彻这一精神,如何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呢?本文拟从问题和情境入手,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问题和情境设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1.来自实践的困惑:我们的课堂
一  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时事课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是,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能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穿时事政治教学,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或者能在活动、课余时间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不是时事政策教育更为科学的途径吗?  1.当前教育改革方向是素质教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渗透时事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一语道出了教育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在各种情景中都能适应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并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这一建构过程也是真实生活的应用过程。目前,初中思品新教材就是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以生活为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所设计编排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教材的范例价值的同时,还要结合学
和谐,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更是新课程改革中所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那么怎样努力让历史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殿堂,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培育融洽、愉悦的氛围,为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高中教育中,由于地理教学侧重于解决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倡导通过探究地理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人类提供对策服务,因此学好高中地理已成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素质的重要手段。但受区域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部分地方,特别是农村高中的地理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学生的主观因素以外,一些学校以
目的: 探讨内蒙古地区痔疮患者与正常人的饮食结构特点,为本地区痔疮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通过调查肛肠科门诊就诊的痔疮患者的饮食结构特点,分析饮食习惯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