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要通过鼓励、训练,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能力。
关键词:说话能力 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培养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反观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中考没有像英语听力那样专门对学生说话能力进行考核,很多教师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训练不足。
其实说话能力培养并不是可有可无,它对于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语文教学的展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标在语文学科总目标中就有规定,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成效亦将减损。”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单项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忽视不得的。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一,鼓励学生“敢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关系、个性特点及传统文化意识影响,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甚至回答问题也不积极。因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学生愿意表达、有话可说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努力构建自由、民主、合作、和谐的语文课堂,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
其次,要教育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敢于“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依座次逐一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由介绍自己到讲寓言童话故事、新闻述评,再到有主题演讲,说完后其他学生可进行点评,评析别人“说话”的长处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并提出修正和补充意见,努力使“说话”更趋完整、贴切。每生每周至少给父母讲一件学校里发生的事,并加上个人看法,有能力的还可以向周围邻居讲。通过不同形式“练兵”,培养学生敢于说话。
再次,上好语文综合实践课,让所有学生在小组和课堂发言中得到锻炼。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最终使学生“敢说”。
第二,训练学生“能说”。西方有句格言——“诗人是先天的,演说家是后天的”。可见能说在于后天训练。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体培训,才会使学生真正“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把课堂创造成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表达的舞台,要让他们感到有话想说、可说,甚至不说不行。
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在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说出有条理的话。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要抓住这个“总枢纽”,有效地带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抓手,发挥课堂主导作用,设计好问题,辅导,精准巧妙训练,体现教学的目的性,使学生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三,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我们训练的最终目标。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说话应做到“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等,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如下训练内容,不断提高学生“会说”的水平。
首先是说话主题和中心的问题。任何一种情况下说话都是带有交流沟通的目的,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首先根据说话目的确定说话的主题和中心,便于让受众明白说话人的目的和说话的主要内容,避免前言不搭后语、漫无边际等情况。
其次便是语音、语调和语速等的技巧训练。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反复揣摩,准确运用。教师应选取不同类型文章,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提高。
再次是语境的问题。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级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让学生有“用武之地”,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提高技能。有条件的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学或报告会,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说话水平。
总之,说话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叫学生能够真正驾驭语言文字,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说话能力 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培养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反观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中考没有像英语听力那样专门对学生说话能力进行考核,很多教师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训练不足。
其实说话能力培养并不是可有可无,它对于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语文教学的展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标在语文学科总目标中就有规定,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成效亦将减损。”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单项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忽视不得的。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一,鼓励学生“敢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关系、个性特点及传统文化意识影响,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甚至回答问题也不积极。因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学生愿意表达、有话可说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努力构建自由、民主、合作、和谐的语文课堂,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
其次,要教育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敢于“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依座次逐一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由介绍自己到讲寓言童话故事、新闻述评,再到有主题演讲,说完后其他学生可进行点评,评析别人“说话”的长处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并提出修正和补充意见,努力使“说话”更趋完整、贴切。每生每周至少给父母讲一件学校里发生的事,并加上个人看法,有能力的还可以向周围邻居讲。通过不同形式“练兵”,培养学生敢于说话。
再次,上好语文综合实践课,让所有学生在小组和课堂发言中得到锻炼。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最终使学生“敢说”。
第二,训练学生“能说”。西方有句格言——“诗人是先天的,演说家是后天的”。可见能说在于后天训练。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体培训,才会使学生真正“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把课堂创造成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表达的舞台,要让他们感到有话想说、可说,甚至不说不行。
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在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说出有条理的话。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要抓住这个“总枢纽”,有效地带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抓手,发挥课堂主导作用,设计好问题,辅导,精准巧妙训练,体现教学的目的性,使学生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三,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我们训练的最终目标。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说话应做到“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等,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如下训练内容,不断提高学生“会说”的水平。
首先是说话主题和中心的问题。任何一种情况下说话都是带有交流沟通的目的,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首先根据说话目的确定说话的主题和中心,便于让受众明白说话人的目的和说话的主要内容,避免前言不搭后语、漫无边际等情况。
其次便是语音、语调和语速等的技巧训练。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反复揣摩,准确运用。教师应选取不同类型文章,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提高。
再次是语境的问题。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级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让学生有“用武之地”,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提高技能。有条件的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学或报告会,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说话水平。
总之,说话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叫学生能够真正驾驭语言文字,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