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层教学法是近几年较为流行且受人追捧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一套综合性的教学法对不同背景、不同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整体性教学,共同推动他们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分层教学
教师想要将分层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践行生本理念的要求,在教学的安排和课程开展中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充分分析,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首先对学生进行等级分层
教师想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分层探究,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從每个学生的考试或测评的成绩、课堂表现、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的分析将学生分成整体三个组,假设分成ABC三个层次等级。C组代表学习成绩与能力都相对优秀的学生,而B组代表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A组代表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这种等级分层的好处在于可对整体中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安排,对于A组学困生来说,他们不会再因为与他人过大的知识差距而导致作业水平停滞不前。对于B组中等生来说,他们的成绩与能力较为中等,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于优秀学生C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效率不会因他人的影响而减慢,会向着更好的学习水平发展,使学生在自身的不同知识水平上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二、将分层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生本理念要求一切的教学安排以学生为主。在教学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从学生的检测成绩、平时作业状况、课堂表现状况以及个人综合评价方面予以分析,发现不同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欠缺之处,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促使不同等级的学生最大程度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可以针对三个等级学生的情况分别制定教学安排,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B组中等生来说,以他们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能够运用全等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的要求,还能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二步几何说理问题。对于较好的C组优等生来说,他们应掌握“对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使他们在自身的能力基础上,有效的展开学习与训练。
三、将分层教学应用于课后作业布置中
在教师分层教学课堂讲解与指导后,可根据不同等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分层次作业。根据ABC三组同学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制定三种作业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础作业,基础作业是ABC三组同学都需要完成的基本作业,这是对一节课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运用。第二种形式是提高性作业,这是在基础知识完善的情况下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第三种形式是综合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需要用到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学习探究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的课后作业形式。教师根据制定的三种作业形式分别安排给ABC三组同学,根据A组同学的能力水平适合做第一种形式的基础作业。其次是B组同学,他们除了做基础作业外,为了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还要做第二种形式的提高性作业。最后,对于C组同学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能力都较为优秀,因此,他们的作业完成效率也相对较高,这时,教师可以在基础作业完成的情况下,为他们安排第三种形式的综合性作业,让他们向着更好的学习探索方向发展。仍以“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一课的课后作业布置为例,比如可设置一道基础题:在Rt△ABC中,如果∠C=90°,∠A=∠B=45°,那么________。这样的题型属于基础性,适合所有等级同学来做,同时对第A组同学来说,也不会丧失他们学习的信心。而对于适合B组同学的提高性作业,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题目:∠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84°,∠A=42°,那么________。这样的题目设置属于提高性作业,通过稍有变形的知识能力运用,可以对B组同学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而对于适合C组同学的一些综合性作业设置,可以如下:在△ABC中,已知AB=AC,BD、CE相交于点O,△ABC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出理由。这样的综合性习题,成绩较好的优等生难做,第一组同学也可以挑战。这一系列的分层次作业布置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等级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使每个等级的学生在自身学习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综合性地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质量。
四、总结
总的来说,教师想要在初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践行生本理念,让一切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为主。除此之外,教师的分层教学要全面而充分,除了在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外,还要深入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中。通过这样全面性的分层教学安排,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燕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3(11):22-23
[2]章建跃.数学教学目标再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12(Z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分层教学
教师想要将分层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践行生本理念的要求,在教学的安排和课程开展中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充分分析,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首先对学生进行等级分层
教师想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分层探究,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從每个学生的考试或测评的成绩、课堂表现、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的分析将学生分成整体三个组,假设分成ABC三个层次等级。C组代表学习成绩与能力都相对优秀的学生,而B组代表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A组代表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这种等级分层的好处在于可对整体中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安排,对于A组学困生来说,他们不会再因为与他人过大的知识差距而导致作业水平停滞不前。对于B组中等生来说,他们的成绩与能力较为中等,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于优秀学生C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效率不会因他人的影响而减慢,会向着更好的学习水平发展,使学生在自身的不同知识水平上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二、将分层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生本理念要求一切的教学安排以学生为主。在教学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从学生的检测成绩、平时作业状况、课堂表现状况以及个人综合评价方面予以分析,发现不同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欠缺之处,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促使不同等级的学生最大程度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可以针对三个等级学生的情况分别制定教学安排,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B组中等生来说,以他们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能够运用全等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的要求,还能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二步几何说理问题。对于较好的C组优等生来说,他们应掌握“对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使他们在自身的能力基础上,有效的展开学习与训练。
三、将分层教学应用于课后作业布置中
在教师分层教学课堂讲解与指导后,可根据不同等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分层次作业。根据ABC三组同学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制定三种作业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础作业,基础作业是ABC三组同学都需要完成的基本作业,这是对一节课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运用。第二种形式是提高性作业,这是在基础知识完善的情况下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第三种形式是综合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需要用到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学习探究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的课后作业形式。教师根据制定的三种作业形式分别安排给ABC三组同学,根据A组同学的能力水平适合做第一种形式的基础作业。其次是B组同学,他们除了做基础作业外,为了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还要做第二种形式的提高性作业。最后,对于C组同学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能力都较为优秀,因此,他们的作业完成效率也相对较高,这时,教师可以在基础作业完成的情况下,为他们安排第三种形式的综合性作业,让他们向着更好的学习探索方向发展。仍以“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一课的课后作业布置为例,比如可设置一道基础题:在Rt△ABC中,如果∠C=90°,∠A=∠B=45°,那么________。这样的题型属于基础性,适合所有等级同学来做,同时对第A组同学来说,也不会丧失他们学习的信心。而对于适合B组同学的提高性作业,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题目:∠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84°,∠A=42°,那么________。这样的题目设置属于提高性作业,通过稍有变形的知识能力运用,可以对B组同学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而对于适合C组同学的一些综合性作业设置,可以如下:在△ABC中,已知AB=AC,BD、CE相交于点O,△ABC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出理由。这样的综合性习题,成绩较好的优等生难做,第一组同学也可以挑战。这一系列的分层次作业布置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等级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使每个等级的学生在自身学习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综合性地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质量。
四、总结
总的来说,教师想要在初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践行生本理念,让一切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为主。除此之外,教师的分层教学要全面而充分,除了在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外,还要深入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中。通过这样全面性的分层教学安排,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燕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3(11):22-23
[2]章建跃.数学教学目标再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12(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