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学习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各类相关的移动学习平台也孕育而生.“雨课堂”就是一种全新的移动学习教学工具,是一种操作便捷、能实现师生多元互动,教学全周期数据分析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本文结合高中物理,探讨“雨课堂”支持下移动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雨课堂;移动学习;高中物理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3-000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程承平(1986-),男,江苏常州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徐展(1975-),男,江苏常州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材教法、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应运而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展现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打破信息交互形式的限制,提供多媒体互动方式,使其过程变得更加简便、灵活.通过学生学习行为收集和数据挖掘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进行智能化分析[1].
清华大学推出的“雨课堂[2]”就是一款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教学工具.通过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雨课堂”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快捷免费地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教学.雨课堂是内置在PowerPoint中的一个插件,将教学工具巧妙地融入PowerPoint与微信全景式采集数据,驱动教学探微.
1.1 多媒体学习课件的推送
以PPT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推送资料,课件中可添加文字、图片、网络视频等.课件中可设置单选、多选、填空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制作好的课件在电脑终端上传后,还可在手机、平板端给每一页课件配上语音讲解.推送给学生的课件既可以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料,也可以是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或个性化學习材料.学生可点击PPT页下方的“不懂”反馈不懂页(如图1底部),还可以在课件末尾“报告老师”中详细输入学习中的疑问.
1.2 在线作业的制作、发布、提交、批改与反馈
在线作业包括课堂上实时推送给学生的“随堂习题”(单个题目),以及课中、课后推送给学生的“试卷”.
题型涵盖了单选题、多选题、投票、
填空题及主观题,所有题型可设置分值、答案及解析.学生解答主观题的方式有:直接输入文字,纸上书写再拍照上传,语音回答(课堂环节不支持上传音频功能).学生提交解答后,主观题需要人工批阅,其他题型系统会即刻自动批阅,并将批改情况推送给学生.“随堂练习”能设置答题时间,实时统计学生完成情况及答题情况,并可以选择投屏答案及作答情况统计.“试卷”功能中有发布时间(例如“立即发布”)、考试时长、考试截止时间、公布答案时间(例如“提交后立即显示”)等个性化选项(如图2),教师可实时查看答题情况,如班级总分分布、平均分,各题的正确率、平均分等.
1.3 全方位的创新师生互动
课堂环节,学生可通过“弹幕”(如图3右上角)功能(需教师开启)发布文字信息,消息自动弹出屏幕;学生还可通过“投稿”功能发布图片和文字信息,教师可实时查看、投屏.
进入班级课程的讨论区,可以实现课下全班师生的相互交流.点击班级成员(包括教师)的头像,可以实现私信功能.
教师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实时“群发公告”,公告的内容可添加文字、图片,公告还可添加附件.课堂环节学生端可实时同步教师的PPT课件,可“收藏”重点内容页,可反馈“不懂”问题页.
1.4 个性数据报表
“雨课堂”对教学数据全周期采集,分析课程数据量化学习情况,帮助教师精准教学.它以“课堂数据”的形式向教师反馈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例如优秀学生/预警学生、习题作答数据、“不懂”反馈详情等),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不懂”课件,并推送整节课的PPT课件供学生在线阅读或自主打印.
1.5 其他个性化功能
直播、学生分组(包括自由分组、随机分组和指定分组)、随机点名、屏幕截图等功能.
2.1 推送知识补充的学习课件
例如在高一物理必修1中学生会学习物体运动的v-t图象,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但同学们还没有学习斜率的概念.若在课上匆忙地介绍数学中斜率的概念,既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又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一无法保证学习效果,不利于新课学习.可以制作关于斜率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学习斜率的知识.
物理中还用到很多其他的数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例如向量(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三角函数等.但经常出现数学知识的传授滞后于物理学习需求的情况,对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预习课件的形式指导学生课前学习.教师依据课前了解课件数据中的“不懂”页数,“答题情况”及“学生反馈”的详细信息,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做精准的反馈补充,进行有效教学.
2.2 支持翻转课堂的学习课件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初中阶段学生已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学生脑海中依然存在相应的迷思概念[3].比如,学生会认为地球吸引地面上的物体,而地面上的物体不吸引地球;大人拉小孩,学生觉得大人对小孩的拉力一定大于小孩对大人的拉力.因此,若本节课简单重复初中的课堂,则无法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因此可以开展小组协作学习,通过课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
关键词:雨课堂;移动学习;高中物理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3-000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程承平(1986-),男,江苏常州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徐展(1975-),男,江苏常州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材教法、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应运而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展现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打破信息交互形式的限制,提供多媒体互动方式,使其过程变得更加简便、灵活.通过学生学习行为收集和数据挖掘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进行智能化分析[1].
清华大学推出的“雨课堂[2]”就是一款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教学工具.通过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雨课堂”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快捷免费地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教学.雨课堂是内置在PowerPoint中的一个插件,将教学工具巧妙地融入PowerPoint与微信全景式采集数据,驱动教学探微.
1 “雨课堂”功能概述
1.1 多媒体学习课件的推送
以PPT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推送资料,课件中可添加文字、图片、网络视频等.课件中可设置单选、多选、填空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制作好的课件在电脑终端上传后,还可在手机、平板端给每一页课件配上语音讲解.推送给学生的课件既可以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料,也可以是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或个性化學习材料.学生可点击PPT页下方的“不懂”反馈不懂页(如图1底部),还可以在课件末尾“报告老师”中详细输入学习中的疑问.
1.2 在线作业的制作、发布、提交、批改与反馈
在线作业包括课堂上实时推送给学生的“随堂习题”(单个题目),以及课中、课后推送给学生的“试卷”.
题型涵盖了单选题、多选题、投票、
填空题及主观题,所有题型可设置分值、答案及解析.学生解答主观题的方式有:直接输入文字,纸上书写再拍照上传,语音回答(课堂环节不支持上传音频功能).学生提交解答后,主观题需要人工批阅,其他题型系统会即刻自动批阅,并将批改情况推送给学生.“随堂练习”能设置答题时间,实时统计学生完成情况及答题情况,并可以选择投屏答案及作答情况统计.“试卷”功能中有发布时间(例如“立即发布”)、考试时长、考试截止时间、公布答案时间(例如“提交后立即显示”)等个性化选项(如图2),教师可实时查看答题情况,如班级总分分布、平均分,各题的正确率、平均分等.
1.3 全方位的创新师生互动
课堂环节,学生可通过“弹幕”(如图3右上角)功能(需教师开启)发布文字信息,消息自动弹出屏幕;学生还可通过“投稿”功能发布图片和文字信息,教师可实时查看、投屏.
进入班级课程的讨论区,可以实现课下全班师生的相互交流.点击班级成员(包括教师)的头像,可以实现私信功能.
教师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实时“群发公告”,公告的内容可添加文字、图片,公告还可添加附件.课堂环节学生端可实时同步教师的PPT课件,可“收藏”重点内容页,可反馈“不懂”问题页.
1.4 个性数据报表
“雨课堂”对教学数据全周期采集,分析课程数据量化学习情况,帮助教师精准教学.它以“课堂数据”的形式向教师反馈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例如优秀学生/预警学生、习题作答数据、“不懂”反馈详情等),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不懂”课件,并推送整节课的PPT课件供学生在线阅读或自主打印.
1.5 其他个性化功能
直播、学生分组(包括自由分组、随机分组和指定分组)、随机点名、屏幕截图等功能.
2 基于“雨课堂”的前置性学习课件
2.1 推送知识补充的学习课件
例如在高一物理必修1中学生会学习物体运动的v-t图象,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但同学们还没有学习斜率的概念.若在课上匆忙地介绍数学中斜率的概念,既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又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一无法保证学习效果,不利于新课学习.可以制作关于斜率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学习斜率的知识.
物理中还用到很多其他的数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例如向量(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三角函数等.但经常出现数学知识的传授滞后于物理学习需求的情况,对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预习课件的形式指导学生课前学习.教师依据课前了解课件数据中的“不懂”页数,“答题情况”及“学生反馈”的详细信息,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做精准的反馈补充,进行有效教学.
2.2 支持翻转课堂的学习课件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初中阶段学生已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学生脑海中依然存在相应的迷思概念[3].比如,学生会认为地球吸引地面上的物体,而地面上的物体不吸引地球;大人拉小孩,学生觉得大人对小孩的拉力一定大于小孩对大人的拉力.因此,若本节课简单重复初中的课堂,则无法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因此可以开展小组协作学习,通过课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