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具有突出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的学科特殊性出发,在分析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原因的基础上,对相应的培养的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最后致力于从外在指导和内在养成两个角度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路径
1.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科学,是面向社会面向人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更具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需要研究者们具备更加敏锐的“问题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来讲又具有其特殊性,即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也可能导致“问题意识”过于浓厚而不利于其完整性的理论建构和长远性的学科发展。因此,在强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问题意识”培养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和增强“问题意识”并且在此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关系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因分析
2.1“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是实践需要。“不回避问题,不掩盖问题”,这是习总书记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既具有世界眼光又拥有中国情怀,而且能够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作为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提出了实现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研究范式的转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社会问题、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和解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回答的需要。
2.2“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必然要求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比较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进行研究不是为了纯粹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回答的,所以只有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本性价值。
2.3“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问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目的和方向,使研究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能有一个主干脉络,能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有利于提高搜集、处理资料的效率和质量,能够聚集爆发式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建构能力。此外,学术研究一个巨大的生命力源泉就是“创新”,而研究生教育正处于知识的学习和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研究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性思维具有其他时期不具有的独特价值。而且只有正确树立“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够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排除“假问题”,找到“真问题”,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3.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一些错误倾向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意识”混沌,问题界定不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跨领域研究,从学习研究的规律来看,只有建构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在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甚至一些专业研究者的一个最突出的不足就是“泛而不清、泛而不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汇集了各个专业的研究者,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不 合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认识不全面等问题,使得他们扰乱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个“研究生态”,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注意学科界限,不具备专业性。这对于处于知识储备阶段的研究生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提出“真问题”、准确界定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来说是一种误导。
第二,部分研究对“问题意识”的把握出现异化,理论根基不够扎实。首先,从研究的内容看,学术研究应该保持自身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规范性和专业性,“与时俱进”不等于与现实社会热点的“亦步亦趋”,不能为迎合时政热点而忽视了整个学科的“全局观”,忽视了“元理论”的研究和建构,“问题意识”与“学理意识”并不是分裂开来的,两者是相互启发,相互支撑的。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队伍来看,近年来活跃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的主体研究人员,党政工作人员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经验交流型的,而非理论研讨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前的研究缺乏理论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后劲、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3.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第一,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中对“问题意识”的引导不够重视。当前各高校建設响应党和教育部的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和学习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不完善、科学。由于师资力量与招生人数的失衡,导致相关专业课程开设只重理论基础学习,学习形式也与本科阶段“灌输式”的理论基础学习没有拉开层次,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形成科学的指导。
第二,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自身“问题意识”淡薄、混沌。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自身来讲,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没有形成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自觉,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是重视细枝末节,重视专业术语、范畴等“是什么”问题的理解,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启发”,理论学习中“问题意识”意识比较单薄,论文写作中又与“社会热点”亦步亦趋。再加上很多研究生出于“投机心理”,出于对学位的社会附加效应的追求,所以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不能以“研究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自觉培养科学的“问题意识” 所以从研究生培养策略和研究生自身学习来看,“问题意识”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于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立足本专业的根基,能够找到本专业领域的“真问题”。
4.1要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要求的基础上,在深厚的理论根基上培养“问题意识”
第一,把握好跨学科研究的“度”,在学术研究中分清“主次”,严守一定的学科边界。任何一个学科的专业人才的问题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必然有一定規范要求和边界,除了专业要求外,国家也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等相应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问题意识应该建立在相应学科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第二,扎根专业理论,在对充分夯实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把握社会现实中的前瞻性问题。任何学科都需要推进理论的升华,需要着眼于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专业人才的“问题意识”是其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的逻辑起点。专业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需要强调其“问题意识”的形成。
4.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学院、导师的外在引导和学生的内在自觉的结合
第一,加强“问题意识”培养的指导和训练,有意识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相关学院、专业负责人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应当完善课程设置,开设相关问题与方法的专业课程,并且注重对此类课程实效的考察和评估,避免“形式化”和“泛泛而谈”。特别导师在对学生更深入的交流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发问”、获取和组织材料、展开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研究范式。
第二,研究生加强“问题意识”的自我训练。
首先要拓展知识广度,打好专业基础。一个人触及的领域越广泛,那他关注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广,也就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应用科学,研究生在学习积累时更应当充分认识到本学科的性质特点,拓宽自身知识广度;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备越丰富,那他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结构结构就会越合理,他的知识整合度和质量就会越高,就越能发现该领域中更深层次的问题,而越是解决深层次的核心的问题,他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结构就会越完善,如此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其次,要注重学习方式。研究生作为该学科领域内较高层次的人才,应该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植“问题意识的生长点”,应该进行分析性的、研究性的、建构性的学习而不是像本科阶段一样止步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不能局限于课堂,受制于笔记。
最后,要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俱进,激活“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要立足于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实状况,以现实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民族心理结构为“生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郑秀芹,毛维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西部学刊,2018(08).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45.
[3]汤志华,吕剑枫.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路径
1.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科学,是面向社会面向人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更具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需要研究者们具备更加敏锐的“问题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来讲又具有其特殊性,即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也可能导致“问题意识”过于浓厚而不利于其完整性的理论建构和长远性的学科发展。因此,在强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问题意识”培养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和增强“问题意识”并且在此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关系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因分析
2.1“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是实践需要。“不回避问题,不掩盖问题”,这是习总书记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既具有世界眼光又拥有中国情怀,而且能够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作为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提出了实现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研究范式的转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社会问题、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和解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回答的需要。
2.2“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必然要求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比较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进行研究不是为了纯粹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回答的,所以只有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本性价值。
2.3“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问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目的和方向,使研究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能有一个主干脉络,能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有利于提高搜集、处理资料的效率和质量,能够聚集爆发式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建构能力。此外,学术研究一个巨大的生命力源泉就是“创新”,而研究生教育正处于知识的学习和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研究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性思维具有其他时期不具有的独特价值。而且只有正确树立“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够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排除“假问题”,找到“真问题”,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3.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一些错误倾向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意识”混沌,问题界定不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跨领域研究,从学习研究的规律来看,只有建构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在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甚至一些专业研究者的一个最突出的不足就是“泛而不清、泛而不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汇集了各个专业的研究者,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不 合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认识不全面等问题,使得他们扰乱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个“研究生态”,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注意学科界限,不具备专业性。这对于处于知识储备阶段的研究生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提出“真问题”、准确界定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来说是一种误导。
第二,部分研究对“问题意识”的把握出现异化,理论根基不够扎实。首先,从研究的内容看,学术研究应该保持自身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规范性和专业性,“与时俱进”不等于与现实社会热点的“亦步亦趋”,不能为迎合时政热点而忽视了整个学科的“全局观”,忽视了“元理论”的研究和建构,“问题意识”与“学理意识”并不是分裂开来的,两者是相互启发,相互支撑的。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队伍来看,近年来活跃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的主体研究人员,党政工作人员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经验交流型的,而非理论研讨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前的研究缺乏理论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后劲、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3.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第一,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中对“问题意识”的引导不够重视。当前各高校建設响应党和教育部的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和学习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不完善、科学。由于师资力量与招生人数的失衡,导致相关专业课程开设只重理论基础学习,学习形式也与本科阶段“灌输式”的理论基础学习没有拉开层次,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形成科学的指导。
第二,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自身“问题意识”淡薄、混沌。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自身来讲,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没有形成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自觉,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是重视细枝末节,重视专业术语、范畴等“是什么”问题的理解,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启发”,理论学习中“问题意识”意识比较单薄,论文写作中又与“社会热点”亦步亦趋。再加上很多研究生出于“投机心理”,出于对学位的社会附加效应的追求,所以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不能以“研究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自觉培养科学的“问题意识” 所以从研究生培养策略和研究生自身学习来看,“问题意识”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于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立足本专业的根基,能够找到本专业领域的“真问题”。
4.1要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要求的基础上,在深厚的理论根基上培养“问题意识”
第一,把握好跨学科研究的“度”,在学术研究中分清“主次”,严守一定的学科边界。任何一个学科的专业人才的问题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必然有一定規范要求和边界,除了专业要求外,国家也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等相应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问题意识应该建立在相应学科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第二,扎根专业理论,在对充分夯实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把握社会现实中的前瞻性问题。任何学科都需要推进理论的升华,需要着眼于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专业人才的“问题意识”是其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的逻辑起点。专业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需要强调其“问题意识”的形成。
4.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学院、导师的外在引导和学生的内在自觉的结合
第一,加强“问题意识”培养的指导和训练,有意识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相关学院、专业负责人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应当完善课程设置,开设相关问题与方法的专业课程,并且注重对此类课程实效的考察和评估,避免“形式化”和“泛泛而谈”。特别导师在对学生更深入的交流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发问”、获取和组织材料、展开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研究范式。
第二,研究生加强“问题意识”的自我训练。
首先要拓展知识广度,打好专业基础。一个人触及的领域越广泛,那他关注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广,也就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应用科学,研究生在学习积累时更应当充分认识到本学科的性质特点,拓宽自身知识广度;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备越丰富,那他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结构结构就会越合理,他的知识整合度和质量就会越高,就越能发现该领域中更深层次的问题,而越是解决深层次的核心的问题,他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结构就会越完善,如此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其次,要注重学习方式。研究生作为该学科领域内较高层次的人才,应该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植“问题意识的生长点”,应该进行分析性的、研究性的、建构性的学习而不是像本科阶段一样止步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不能局限于课堂,受制于笔记。
最后,要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俱进,激活“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要立足于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实状况,以现实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民族心理结构为“生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郑秀芹,毛维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西部学刊,2018(08).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45.
[3]汤志华,吕剑枫.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