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承载着一个关于童年的“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sadf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的“阅读链接”中有一首小诗《纸船——寄母亲》,作者是冰心。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作于1923年,那时她正在前往美国的邮轮上。冰心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把对母亲的思念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纸船,儿时常叠,只是那时不知,竟还有诗人把它写进诗里,而且这样的诗人不止一个。当无意中读到泰戈尔的《纸船》,读到钟代华的《纸船》,以及林良的绘本《小纸船看海》,眼见着它们一一驶入文学的港湾,语文教师的职业病就犯了——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了。
  闻一多先生说:“一切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这三首同题诗比较着读,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第一,比中求异。相比于其他文体,诗歌更偏重于抒情言志,更能显示作者的个性与情怀。所以即便是同题诗,还是一眼就能读出文本的个性。泰戈尔的《纸船》,寄托着一个孩子对“远方”的渴望,那儿应该有一位等“我”的“异地的人”,那儿应该有一面“鼓着风的白帆”,那儿应该还有一个“满载着梦的篮子”。冰心的《纸船》,寄托着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钟代华的《纸船》,寄托着一个孩子对“童年”的追赶。如此,三个不同的“孩子”跃然纸上。这样的诗歌,默默激起儿童阅读的兴趣,浸润儿童醇美的心灵。
  第二,比中求同。如果我们联想到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刊登的《吉檀迦利》的部分译诗,以及1924年泰戈尔访华的故事,那么冰心的《纸船》以及林良的《小纸船看海》,或许都是对偶像的模仿与超越。而钟代华则可能是受到冰心的影响。我何以有如此大胆的猜测呢?首先,当然是因为他们不谋而合地聚焦了同一种“物象”——纸船,承载着同一个关于童年的“梦”。其次,是因为三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像“海”“浪花”“梦”“叠”“卷”“载”等语词。尤其是泰戈尔和冰心的诗,在诗的结构上都如此相似:先写实叙事,再幻想抒情。
  另外,三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虽各有特色,但也有饱含童真、童趣的共性色彩。泰戈尔的《纸船》,每一句多以“我”开头,“孩子”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体;冰心的《纸船》,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游子温柔的爱的吟诵;钟代华的《纸船》,语言同样清新明快,道尽了一个孩子内心美好的心愿。
  第三,比中求活。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略读指导举隅》和《精读指导举隅》中不约而同地主张“参读相关文章”“参读有关文字”,并强调应作为“国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贯穿在教学指导中。叶老还说“必須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那么三首同题诗搁在一起,我们能看见怎样的“所以然”呢?冰心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泰戈尔的诗行更长,语调更缓;相反,钟代华的诗行就显得较短,语调较快。而这正是各自诗歌生命的“鲜活”所在。
  诗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当这些小诗一一来到五年级学生的面前,定能激发儿童的诗性,引发儿童的共鸣,生发儿童的梦想。
  基于以上解读,我确立了本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重读两段感念母亲的文字,感受同一主题下不同表达之妙。
  2.以“纸船”为线,通过“对比朗读”“小组分享”等方式,体会同一物象在不同诗歌中的表达之妙。
  3.通过还原与重启、诵读与想象,细细感悟“纸”的特殊意义。
  围绕以上目标,我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温故知新——一张纸,一只船
  1.温故两段感念母亲的文字,体验一段慈母恩情。
  (1)对比阅读两段文字,发现相同之处。
  片段一: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选自《慈母情深》)
  片段二: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选自《母鸡》)
  (2)有感情地朗读,体验作者在表达感念母恩时牢牢抓住“《青年近卫军》”和“母鸡”这两个物象。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依然有局限于单个文本阅读的思维,很少有纵向跨年级对比阅读的意识,更难得的是横向跨学科互文阅读。因此,为了培养儿童学会阅读一篇文、一首诗,我们的课堂从“温故”开始。选择重读这两段文字,是为了切合单元略读课文《慈母情深》的主旨,这也是《纸船——寄母亲》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出现在“阅读链接”中的原因,是编者“人文主题”意图的体现。
  那么,作为执教者,作为学习者的同行者,是否该问问自己:儿童最近的同主题阅读经验点在哪儿呢?答案是老舍先生的《母鸡》。在原单元主题中,这一课是关于“作家笔下的动物”。可当这两段文字搁在一起对比阅读的时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本,却有着不曾见过的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种“异中见同”的阅读体验。)
  2.师生用不同颜色的纸各叠一只纸船,写上名字。品读《纸船——寄母亲》。
  (1)师生叠船。
  (2)导入听读:这样的纸船,她叠了一只又一只,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听同伴朗读诗歌《纸船——寄母亲》。
  (3)品读摘句。自由朗读,读好节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摘抄在纸船上。想想:诗人的纸船只是一只纸船吗?
  (4)小组分享。组内同学分享:透过这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小结设疑。“母鸡”,赞母亲;“《青年近卫军》”,念母亲;“纸船”,寄母亲。当一个个平凡的事物,进入作家的生活世界,它们就变得不那么平凡了。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温故知新”之后,画风急转——叠纸船。如果为叠纸船而叠纸船,那是一种笑谈——“手工是语文教师教的”。语文教师叠纸船,一定是为了“语文”:激发儿童语文阅读的兴趣,引导儿童踏上诗歌阅读的舞台,指导儿童发现作家创作的密码——借物抒情,或者叫托物寓情。而且,在这节课里,这只小小的纸船将见证儿童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板块:对比体味—— 一只船,两样情
  1.和折纸颜色相同的同学交换纸船,朗读他摘抄的诗句,圈出朗读时作重音處理的字,并板书。
  2.分A、B组品读泰戈尔的《纸船》和钟代华的《纸船》,读好重音和停顿,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摘抄在纸船上。
  3.朗读分享,说说你看到的画面。你发现诗人要把纸船寄给谁呢?
  4.小结:纸船,寄母亲;纸船,寄远方;纸船,寄童年。当同一个平凡的事物,进入不同作家的生活世界,它的不平凡变得如此多样,如此丰富。你觉得这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于永正老师在谈作文教学时说“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同样也要有素材意识。在这个板块中,教师提供两首《纸船》等待着儿童有选择、有侧重地品读。这两个素材是我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同步阅读《倾听鸟语》(六年级上册)中偶然发现的。当它们重组到一个课堂语境中,就被赋予了崭新的阅读价值。儿童在对比阅读、朗读分享中,慢慢体味一只纸船承载的两样情。作为文学作品物象的“纸船”,在儿童的阅读世界中慢慢建构起来。“纸船”,已不是那只纸船!)
  第三板块:回归本体—— 一张纸,一样情
  1.交换朗读。和折纸颜色不同的同学交换纸船,朗读他摘抄的诗句,圈出朗读时作重音处理的字,并板书。
  2.回归表达。取回自己叠的那只纸船,闭上眼,想想你会把它寄给谁,然后在纸船上写上“寄_______”。
  3.还原重启。把纸船还原成一张纸,读读你看见的文字。如果让你重折一次,你会把它变成什么,寄给谁?
  4.推荐再读:林良的童心绘本《小纸船看海》。
  (设计意图:在“不同颜色”纸船的交换活动中,学生读了同伴对另一首《纸船》的感悟。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当自己的纸船重回手中的时候,它已经传递了同为学习者对学习体验的真实记录。这样的传递本身也是一种寄托——寄友情。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纸船在学生的心中,可以升腾起千百种不同的寄托。它作为一种物象的外延,会被无邪的童心无限放大。这也是设计“回归”的本意所在。
  课的最后是“还原”——将“纸船”还原到课始的“一张纸”,是“重启”——重启一条诗意的语文之路。这样的还原,这样的重启,是对同题诗互文阅读的思考与发现,是对诗性儿童的思考与发现。至于,纸船到底是什么,已无须回答!)
  (浙江省嘉善县泗洲小学 314100)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遏制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教师所重视。本文针对“江苏省第三届高中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环节中的“课课练”内容和练习时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体育课堂;课课练;学生;发展;体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33-02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
【摘 要】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有三个关键:扣题目,质疑而问;抓词句,深化而问;找结局,逆向而问。这些问题能帮助教师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让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关键词】核心问题;有效教学;题目;关键词;结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学起于思,思起于
设计思路:  《金色的脚印》是小学语文六上教材第七单元(动物主题单元)中的一篇写狐狸的略读课文。本教学设计就是从这篇课文延伸出来,对一组有关狐狸主题群文开展的读写一体课。  本设计是以“印象中的狐狸—课文中的狐狸—群文中的狐狸—我眼中的狐狸”为主线,以“原有价值观—新建价值观—丰富价值观—完善价值观”为顺序层层推进,开展读写,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认识从单一的“狡猾、奸诈”到较为全面的认识和
【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儿童立场,追求真实交际情境的发生。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是要全面把握交际维度,注重均衡关照;二是科学厘清交际梯度,注重有序提升;三是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注重“实景”训练。由此,口语交际教学方能实现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解析  时代不断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智慧教育、全景课堂、STEM课程……在这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有
【摘 要】童话诗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文本的童话性和诗性。从识字、学词、辨句、仿段到补诗,都要突破教学惯性,让童话味渗透于课堂的语言、环节的铺设和文本的品读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准、妥帖地解读诗歌,精心选择教学路径,并针对关键的破解点重捶猛击,从而引导学生解开文本的语言密码。  【关键词】童话诗;诗歌;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彩色的梦》是一首童话诗,有着梦幻般的诗意语言。整首诗基调欢快,生动地呈
一  “把精读课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你怎么像上精读课文一样?你没见标题前面有星号吗?”  “线条太粗了,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至少得用两个课时,你一课时就上完,还不蜻蜓点水才怪?”  这是我们在听课评课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话语。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分是相当讲究的,好像旧社会中大户人家的正房与偏房那样,身份和地位分得一清二楚。精读课文就
阅读教学要体现简明集中的原则。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安排教学线路时,既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两路合一,方有高效。   一、以主题词为线索   解读课文,要发现既能揭示文章脉络,又能集中表现某一方面特点的主题词。这种词语,往往是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所在。   如三下《可贵的沉默》一文,可抓既表示情节过程又表现教室情境的主题词,即“热闹
【摘 要】第三学段的人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相当,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要构建教略学丰的略读课堂,需发掘“自主学习的成长点、合作共学的生发点、课内练笔的结合点、阅读时空的迁移点”,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展开实践研究,努力激发略读课的教学活力,让学生循法而学。  【关键词】教略学丰;略读课堂;策略探析  第三学段的人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共有53篇,与精读课文
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类课型研讨  2019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于10月13日至15日在台州举行。本次活动的内容为“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类课型研讨”。来自全省各设区市及义乌市的12位教师分3个半天针对4篇课文做了相关的课堂展示,共同研究不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与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举措等。本期特刊发相关文章,供读者学习借鉴。  本次评审是我省全面实施统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语文课堂必须是洋溢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其次姓“小”,它应该是儿童世界中的语文,因此教学应该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使课堂焕发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然而,综观当下的小语课堂,沉闷单调、索然无味依然充斥课堂,教师成人式的解读无形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对原本多彩的语文丧失兴趣,究其原因后发现“儿童本位”的缺失是阻碍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  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