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未来深层次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学生学学习兴趣,让能自主、想学、乐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和谐情境;有效创设;精彩课堂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关键。而课堂气氛的热烈程度,师生间情感的融洽交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和谐关系,创设有效情境
记得几年前学校曾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上数学课?”。选择“数学成绩好”的占11.1%,选择“喜欢数学”的占32.1%,选择“喜欢数学老师”的占45.7%,通过这个调查活动不难看出: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喜欢哪位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就会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幽默”是一种润滑剂,有利于情商的调动,正如赞科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因此,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讲,效果反而比严肃的说教要好,这样做,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巧设疑问,创设有效情境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上课伊始,教师推出1、10、100三个数。
师问:①它们相等吗?②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可能吗?
师板书:1=10=100。
此时,教室里惊诧,沉寂了二分钟之后,有些学生露出了欣喜之色,而有些则还紧锁眉头;此时,教师提出:“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好吗?(交流中,有学生提出:1元=10角=100分①;受到启发,其他学生相继提出:1米=10分米=100厘米②,1分米=10厘米=100毫米③)
针对③教师建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于是学生得出:0.1米=0.10米=0.100米④,进一步:0.1=0.10=0.100⑤
师就⑤式推进,引发学生联想:看到这个等式中这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议一议。
本课例中,并没有什么童话世界,只是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创设一个个充满探究的情境,将学生追寻、探索欲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三、组织操作,创设有效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切萝卜,先将萝卜切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切开的面——体会面;然后沿着和这个面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两个面,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边——这就是棱;最后沿着和第二刀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了三条棱,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这就是顶点……,在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加深了对面、棱、顶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上课前就有了满腔的热情,上课时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不启自发了。
四、运用电化,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與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多媒体却能采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可按教学目标逐步呈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特别是有关“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更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是推导圆柱体积的关键,而利用实物展示等教学方法总不能很好得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切,难点就简单了:①把圆柱底面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长方体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长方体;②把圆柱底面32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突出变直了一些;③把圆柱64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突出越来越直,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体,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利用生活,创设有效情境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抽屉原理”时,课的导入,教师先组织学生玩“抢凳子”游戏,(4个人抢3张凳子,教师背对学生),在游戏结束后,教师提出:“不看,老师也知道有一张凳子至少坐了两个同学;为什么老师说的这么肯定呢?”(此时,组织学生说出理由:①每个人坐了一张凳子,剩下一个人只能与其他人坐同一张凳子;②两三个人坐一张凳子,有的凳子可能还空着),通过抢凳子这个生活素材,使学生不仅初步感受了抽屉原理,为新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而且充分感受到抽屉原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应因时、因地、因材、因人制宜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力求使其积极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内部心理气氛,这才是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和谐情境;有效创设;精彩课堂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关键。而课堂气氛的热烈程度,师生间情感的融洽交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和谐关系,创设有效情境
记得几年前学校曾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上数学课?”。选择“数学成绩好”的占11.1%,选择“喜欢数学”的占32.1%,选择“喜欢数学老师”的占45.7%,通过这个调查活动不难看出: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喜欢哪位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就会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幽默”是一种润滑剂,有利于情商的调动,正如赞科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因此,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讲,效果反而比严肃的说教要好,这样做,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巧设疑问,创设有效情境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上课伊始,教师推出1、10、100三个数。
师问:①它们相等吗?②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可能吗?
师板书:1=10=100。
此时,教室里惊诧,沉寂了二分钟之后,有些学生露出了欣喜之色,而有些则还紧锁眉头;此时,教师提出:“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好吗?(交流中,有学生提出:1元=10角=100分①;受到启发,其他学生相继提出:1米=10分米=100厘米②,1分米=10厘米=100毫米③)
针对③教师建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于是学生得出:0.1米=0.10米=0.100米④,进一步:0.1=0.10=0.100⑤
师就⑤式推进,引发学生联想:看到这个等式中这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议一议。
本课例中,并没有什么童话世界,只是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创设一个个充满探究的情境,将学生追寻、探索欲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三、组织操作,创设有效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切萝卜,先将萝卜切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切开的面——体会面;然后沿着和这个面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两个面,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边——这就是棱;最后沿着和第二刀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了三条棱,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这就是顶点……,在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加深了对面、棱、顶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上课前就有了满腔的热情,上课时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不启自发了。
四、运用电化,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與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多媒体却能采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可按教学目标逐步呈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特别是有关“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更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是推导圆柱体积的关键,而利用实物展示等教学方法总不能很好得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切,难点就简单了:①把圆柱底面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长方体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长方体;②把圆柱底面32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突出变直了一些;③把圆柱64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突出越来越直,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体,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利用生活,创设有效情境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抽屉原理”时,课的导入,教师先组织学生玩“抢凳子”游戏,(4个人抢3张凳子,教师背对学生),在游戏结束后,教师提出:“不看,老师也知道有一张凳子至少坐了两个同学;为什么老师说的这么肯定呢?”(此时,组织学生说出理由:①每个人坐了一张凳子,剩下一个人只能与其他人坐同一张凳子;②两三个人坐一张凳子,有的凳子可能还空着),通过抢凳子这个生活素材,使学生不仅初步感受了抽屉原理,为新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而且充分感受到抽屉原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应因时、因地、因材、因人制宜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力求使其积极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内部心理气氛,这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