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文章紧紧围绕“基地建设方案”要求,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大医”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实践为例,立足中医药校园文化,坚持立德树人,本着品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着力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活动)文化建设和校企合作文化等方面打造特色“大医”文化,探索更加科学的医学院校“大医”文化育人体系,支撑学校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和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辐射作用,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在“大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关键字:医学院校;“大医”文化;育人体系
一、理论支撑
(一)“大医”文化的内涵
“大医”一词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文化是以培育培养“大医”人才、“大医”精神、践行“大医”理念等各类文化活动的综合体系。中国传统医德强调医术与医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德才兼备的医者才能称为苍生大医,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医院作为医疗活动的场所,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处处体现医护人员“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而医学院校是培养医护人员的摇篮,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医院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创新培育功能,倡导“大医精诚”,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加符合行业需求。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一) 实施过程
1.突出育人目标
按照湖北省委政府对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药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要求,构建医疗系《“大医”文化育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环境、文化阵地、文化人物、文化活动和学术学风、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通过“大医”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使学生成长为品德、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2.构建育人体系
(1)进一步推动“大医”文化环境和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的建筑及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应融入“大医”文化因子,在整个校园不同建筑群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由建筑围合的道路、回廊、广场、亭台、楼宇、廊柱,园林绿化等进行规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各方间的功能,实施文化上墙项目,张挂历代名老中医图像、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建立中医药历史文化、中医典故、中医药学家及地域中医药文化展示区,设立中医药文化石、励志石、名医雕塑等,并依各空间的功能与风格的不同,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加以命名和标识,将“大医文化”蕴含其中,实现文化氛围的全覆盖,做到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物质形态建设虽然是静物,但通过耳濡目染的形式也同样能让医学生接受和理解“大医”文化。
(2)进一步加强“大医”文化人物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①利用中医药名医名师资源,通过建立名医工作室、名师研究室,搭建平臺,传承名医名师的学术道德和治学精神,使更多的名医名师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来。有意识地发挥名医、名师效应,影响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力。②挖掘华佗等在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人物,提高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程度,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果。③要用好医学生誓词、校训、校标、校歌,处处展现“大医文化”,更要充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医学生将其铭记于心,并内化为自己终生的信仰和理念,将大医精神带到社会进行播撒。
(3)进一步提高“大医”文化活动质量和学术学风文化建设。①开展好“大医”文化活动。要进一步设计开展好“大医”文化活动,坚持与学生“培养目标、入学教育、素质培养、日常管理”四个结合,开通“校园行、社区行、乡村行、西部行、产业行”五个渠道,发挥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学科和名老中医的优势,走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开展“大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医”文化更好地走近公众、贴近生活,便于公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患者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渴望,让他们建立起对医学事业的崇高感。②院校要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学术活动要百家争鸣,要组织博采众长的“大医”文化讲堂,要形成学术建设和学风建设相辅相成,两种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4)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文化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是学生效仿和敬仰的贤人,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要想培育出“大医”文化的传人,教师应是“大医”的范本,身体力行的教化比言语的规劝更有效力。教师具备更为深厚的学识,更能充分理解“大医”文化的精髓,自然要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成为“大医”文化的宣教者。
(5)注重通过“大医”文化建设带动寝室文化建设。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薄弱,学生在寝室的环境内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身心受到不良文化的蛊惑而变得懒惰、低俗,甚至堕落,因此,“大医”文化要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不仅要在实验室、图书馆、课堂,更要在寝室内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医”文化,让学生在休息放松时仍能接触到健康文化,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3.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区分不同类型的“大医”文化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实施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大医”文化育人工作的引导、指导和督导。
4.打造工作精品
以“大医”文化活动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大医文化节”为工作切入点,坚持打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三个品牌,重点培育专业技能和公益服务类社团组织,统筹好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活动,推报1个以上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志愿者为全市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和最美志愿者,积极申报全国优秀社团组织。发现身边的榜样,挖掘并培育1—2名在校学生典型,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争做新时代“六有”新人。 (二)实施方法
1. 以“大医文化节”引领“大医”文化建设
为教育和引导医疗系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励医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乐观进取、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培育和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共建安全、文明、和谐、美丽校园。学校医疗系以“大医精诚、明德修身”为主题开展“大医文化节”等文明修身教育活动。通过知荣明耻、评选推优、感恩知行“八个一”、志愿服务、校友讲坛、专业课程竞赛、各团学部门举办“大医文化”活动等多种体验形式,打造支撑品牌,充分展现中医药文化育人作用。“大医文化节”以志愿服务为龙头,各团学部门为重点,班级为活动基础,以突出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达到国学思想教学育人,经典文化洗涤人心的作用。
2.以“文明创建”促进“大医”文化建设
(1)开展“校园不文明现象和无手机课堂”创建评选。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评选是指制定并张贴大学生文明公约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在校园内营造知荣明耻的良好氛围进行评选;无手机课堂是指告别课堂低头族,回归对书本知识和教学内容的探讨,增强与任课教师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间环境。通过开展此类活动,把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校风学风建设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注重个人修养、注重行为习惯养成。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争做“健康、文明、向上”的“六有”大学生,进一步优化学风、校风,对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强化了同学们“讲文明,懂礼仪”的知识。
(2)开展“五个文明”创建评选。“五个文明”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和班集体进步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文明自律先进个人、校园文明之星、文明自律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文明寝室标兵”等评选,落实学校努力创建和谐的、进取的育人环境,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以“实践育人”助力“大医”文化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动员人们自愿、无偿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有利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扩大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促使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送医送药送文化下乡活动”、“‘ 3+1’结对志愿服务”、“范尉爱心天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
4.以“资助育人”带动大医文化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目的,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创建知感恩、讲诚信的和谐校园,提高受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引导和激励全省高校受助学生诚实守信、回报他人、感恩社会、努力学习、励志成才,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把诚信感恩教育作为受助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医药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资助育人”带动大医文化建设,建立全系受助学生诚信感恩档案,受助学生完成八个余香行动。
5.以“典型引领”深化大医文化建设
通过定期邀请服务西部计划学生和乡村医生等优秀校友回校开讲,旨在厉行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匠”精神的拓展。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访做客,挖掘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优秀事迹和心灵感悟,对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具有贴近性、实效性的励志教育,拓展视野、启迪心智,激发我校青年学生积极追求上进的内在驱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制定更加清晰的人生规划,使“医海拾贝”讲坛成为我校开展励志教育的品牌性活动,一起廓清思想认识,梳理制度文化,探讨如何让工匠精神涵养我们的时代气质。从而实现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双创新。
三、主要成效與经验
(一)大力培育“品牌典型”
1.工作品牌:一个市级品牌:全市青年书香号;一个省级团队:范尉天使爱心社;两个品牌项目:天使远航工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两个国家表彰:西部计划、无偿献血;
2.个人典型:学校医疗系先后涌现出了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孟茂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职教之星范尉,全国大学生百炼之星、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黄振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典型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榜样的力量得以有效发挥。
(二)大力开展“公益服务”
学校医疗系通过对校园中文明自律模范典型的弘扬和对志愿公益服务活动的推出,学生的求真向上精神、奉献服务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增强,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更加得体,职业道德素养和公益精神普遍提高。①班级建设方面,每学期举办文明自律班级体和校园文明之星评选活动,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同时潜移默化推动良好班风的形成。②公益服务方面,大学生三下乡、入党积极分子进社区、志愿者无偿服务进社区、校园无偿献血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大型清洁等“健康卫生基层行”先进事迹被荆州电视台、《江汉商报》《荆州日报》《江汉风》等多家社会媒体进行大篇幅报道。③在寝室建设方面,我校树立的学生标兵宿舍3栋513寝室和3栋304寝室分别获得“年度湖北高校示范文明寝室”、“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等荣誉称号。④文艺汇演方面,校大学生艺术团在数次公益活动演出中屡受好评,并受邀参加了荆州区“扬正气、颂清风,共助美好家园”廉政晚会和荆州区国家卫生城市百日攻坚誓师大会的节目展演,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好评。
(三)大力实施“暖心知行”
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开展资助感恩知行“八个一”温暖回馈活动,主动为任课老师送一杯水、主动进教室查一次考勤、进社区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参加一次洁校活动、主动给父母打一次感恩电话、为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做一件事情等,总参与人数达上千人,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注重经济资助与学业帮助、心理扶助、就业援助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将帮困助学与人格成长相结合,将能力培养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围绕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学校德育顶层内容体系构建,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服务并重,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机制,使受资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学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感恩回馈社会的平台。在参与社会公益“三下乡”活动中,由医疗系师生共同组成的义诊队伍累计义诊人数500多人次,累计发放宣传单、调查问卷、安全小贴士1500余份,捐赠书籍、文具200余件(册)总计3800元,捐献药品达60余种、总金额达6000元,惠民2000余人,感恩知行“八个一”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影响和启迪学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
(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近年来,学校通过不断优化育人模式,逐渐健全了“内容全面发展、形式全面创新、品位全面提升”的“大医”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学校医疗系通过向学生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宣传“大医”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共同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方案,强化素质能力培养培训。以“大医文化节”为工作切入点,以经费赞助等形式,通过开展优秀校友讲坛,邀请服务西部计划校友和基层卫生院校友回校开讲座谈会等主题活动共同培养学生“大医”素养,为市场输出了大批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金伟, 李久东, 孙超, et al. 高等医学院校“大医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文存阅刊, 2018(12).
关键字:医学院校;“大医”文化;育人体系
一、理论支撑
(一)“大医”文化的内涵
“大医”一词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文化是以培育培养“大医”人才、“大医”精神、践行“大医”理念等各类文化活动的综合体系。中国传统医德强调医术与医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德才兼备的医者才能称为苍生大医,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医院作为医疗活动的场所,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处处体现医护人员“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而医学院校是培养医护人员的摇篮,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医院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创新培育功能,倡导“大医精诚”,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加符合行业需求。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一) 实施过程
1.突出育人目标
按照湖北省委政府对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药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要求,构建医疗系《“大医”文化育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环境、文化阵地、文化人物、文化活动和学术学风、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通过“大医”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使学生成长为品德、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2.构建育人体系
(1)进一步推动“大医”文化环境和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的建筑及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应融入“大医”文化因子,在整个校园不同建筑群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由建筑围合的道路、回廊、广场、亭台、楼宇、廊柱,园林绿化等进行规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各方间的功能,实施文化上墙项目,张挂历代名老中医图像、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建立中医药历史文化、中医典故、中医药学家及地域中医药文化展示区,设立中医药文化石、励志石、名医雕塑等,并依各空间的功能与风格的不同,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加以命名和标识,将“大医文化”蕴含其中,实现文化氛围的全覆盖,做到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物质形态建设虽然是静物,但通过耳濡目染的形式也同样能让医学生接受和理解“大医”文化。
(2)进一步加强“大医”文化人物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①利用中医药名医名师资源,通过建立名医工作室、名师研究室,搭建平臺,传承名医名师的学术道德和治学精神,使更多的名医名师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来。有意识地发挥名医、名师效应,影响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力。②挖掘华佗等在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人物,提高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程度,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果。③要用好医学生誓词、校训、校标、校歌,处处展现“大医文化”,更要充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医学生将其铭记于心,并内化为自己终生的信仰和理念,将大医精神带到社会进行播撒。
(3)进一步提高“大医”文化活动质量和学术学风文化建设。①开展好“大医”文化活动。要进一步设计开展好“大医”文化活动,坚持与学生“培养目标、入学教育、素质培养、日常管理”四个结合,开通“校园行、社区行、乡村行、西部行、产业行”五个渠道,发挥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学科和名老中医的优势,走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开展“大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医”文化更好地走近公众、贴近生活,便于公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患者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渴望,让他们建立起对医学事业的崇高感。②院校要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学术活动要百家争鸣,要组织博采众长的“大医”文化讲堂,要形成学术建设和学风建设相辅相成,两种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4)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文化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是学生效仿和敬仰的贤人,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要想培育出“大医”文化的传人,教师应是“大医”的范本,身体力行的教化比言语的规劝更有效力。教师具备更为深厚的学识,更能充分理解“大医”文化的精髓,自然要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成为“大医”文化的宣教者。
(5)注重通过“大医”文化建设带动寝室文化建设。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薄弱,学生在寝室的环境内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身心受到不良文化的蛊惑而变得懒惰、低俗,甚至堕落,因此,“大医”文化要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不仅要在实验室、图书馆、课堂,更要在寝室内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医”文化,让学生在休息放松时仍能接触到健康文化,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3.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区分不同类型的“大医”文化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实施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大医”文化育人工作的引导、指导和督导。
4.打造工作精品
以“大医”文化活动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大医文化节”为工作切入点,坚持打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三个品牌,重点培育专业技能和公益服务类社团组织,统筹好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活动,推报1个以上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志愿者为全市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和最美志愿者,积极申报全国优秀社团组织。发现身边的榜样,挖掘并培育1—2名在校学生典型,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争做新时代“六有”新人。 (二)实施方法
1. 以“大医文化节”引领“大医”文化建设
为教育和引导医疗系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励医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乐观进取、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培育和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共建安全、文明、和谐、美丽校园。学校医疗系以“大医精诚、明德修身”为主题开展“大医文化节”等文明修身教育活动。通过知荣明耻、评选推优、感恩知行“八个一”、志愿服务、校友讲坛、专业课程竞赛、各团学部门举办“大医文化”活动等多种体验形式,打造支撑品牌,充分展现中医药文化育人作用。“大医文化节”以志愿服务为龙头,各团学部门为重点,班级为活动基础,以突出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达到国学思想教学育人,经典文化洗涤人心的作用。
2.以“文明创建”促进“大医”文化建设
(1)开展“校园不文明现象和无手机课堂”创建评选。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评选是指制定并张贴大学生文明公约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在校园内营造知荣明耻的良好氛围进行评选;无手机课堂是指告别课堂低头族,回归对书本知识和教学内容的探讨,增强与任课教师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间环境。通过开展此类活动,把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校风学风建设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注重个人修养、注重行为习惯养成。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争做“健康、文明、向上”的“六有”大学生,进一步优化学风、校风,对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强化了同学们“讲文明,懂礼仪”的知识。
(2)开展“五个文明”创建评选。“五个文明”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和班集体进步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文明自律先进个人、校园文明之星、文明自律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文明寝室标兵”等评选,落实学校努力创建和谐的、进取的育人环境,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以“实践育人”助力“大医”文化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动员人们自愿、无偿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有利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扩大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促使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送医送药送文化下乡活动”、“‘ 3+1’结对志愿服务”、“范尉爱心天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
4.以“资助育人”带动大医文化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目的,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创建知感恩、讲诚信的和谐校园,提高受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引导和激励全省高校受助学生诚实守信、回报他人、感恩社会、努力学习、励志成才,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把诚信感恩教育作为受助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医药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资助育人”带动大医文化建设,建立全系受助学生诚信感恩档案,受助学生完成八个余香行动。
5.以“典型引领”深化大医文化建设
通过定期邀请服务西部计划学生和乡村医生等优秀校友回校开讲,旨在厉行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匠”精神的拓展。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访做客,挖掘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优秀事迹和心灵感悟,对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具有贴近性、实效性的励志教育,拓展视野、启迪心智,激发我校青年学生积极追求上进的内在驱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制定更加清晰的人生规划,使“医海拾贝”讲坛成为我校开展励志教育的品牌性活动,一起廓清思想认识,梳理制度文化,探讨如何让工匠精神涵养我们的时代气质。从而实现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双创新。
三、主要成效與经验
(一)大力培育“品牌典型”
1.工作品牌:一个市级品牌:全市青年书香号;一个省级团队:范尉天使爱心社;两个品牌项目:天使远航工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两个国家表彰:西部计划、无偿献血;
2.个人典型:学校医疗系先后涌现出了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孟茂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职教之星范尉,全国大学生百炼之星、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黄振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典型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榜样的力量得以有效发挥。
(二)大力开展“公益服务”
学校医疗系通过对校园中文明自律模范典型的弘扬和对志愿公益服务活动的推出,学生的求真向上精神、奉献服务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增强,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更加得体,职业道德素养和公益精神普遍提高。①班级建设方面,每学期举办文明自律班级体和校园文明之星评选活动,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同时潜移默化推动良好班风的形成。②公益服务方面,大学生三下乡、入党积极分子进社区、志愿者无偿服务进社区、校园无偿献血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大型清洁等“健康卫生基层行”先进事迹被荆州电视台、《江汉商报》《荆州日报》《江汉风》等多家社会媒体进行大篇幅报道。③在寝室建设方面,我校树立的学生标兵宿舍3栋513寝室和3栋304寝室分别获得“年度湖北高校示范文明寝室”、“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等荣誉称号。④文艺汇演方面,校大学生艺术团在数次公益活动演出中屡受好评,并受邀参加了荆州区“扬正气、颂清风,共助美好家园”廉政晚会和荆州区国家卫生城市百日攻坚誓师大会的节目展演,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好评。
(三)大力实施“暖心知行”
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开展资助感恩知行“八个一”温暖回馈活动,主动为任课老师送一杯水、主动进教室查一次考勤、进社区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参加一次洁校活动、主动给父母打一次感恩电话、为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做一件事情等,总参与人数达上千人,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注重经济资助与学业帮助、心理扶助、就业援助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将帮困助学与人格成长相结合,将能力培养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围绕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学校德育顶层内容体系构建,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服务并重,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机制,使受资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学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感恩回馈社会的平台。在参与社会公益“三下乡”活动中,由医疗系师生共同组成的义诊队伍累计义诊人数500多人次,累计发放宣传单、调查问卷、安全小贴士1500余份,捐赠书籍、文具200余件(册)总计3800元,捐献药品达60余种、总金额达6000元,惠民2000余人,感恩知行“八个一”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影响和启迪学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
(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近年来,学校通过不断优化育人模式,逐渐健全了“内容全面发展、形式全面创新、品位全面提升”的“大医”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学校医疗系通过向学生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宣传“大医”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共同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方案,强化素质能力培养培训。以“大医文化节”为工作切入点,以经费赞助等形式,通过开展优秀校友讲坛,邀请服务西部计划校友和基层卫生院校友回校开讲座谈会等主题活动共同培养学生“大医”素养,为市场输出了大批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金伟, 李久东, 孙超, et al. 高等医学院校“大医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文存阅刊,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