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月10日警察节的确立,鼓励了一代代从警人,而这种警察职业精神的弘扬,在警察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从警察职业身份、警察职业形象和警察职业能力等方面将警察职业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及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对未来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有重要贡献作用。
关键词:警察节,警察职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警校作为国家培养的未来人民警察的摇篮,在关系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1月10日国家确立的警察节,是很好的一个职业导向,如若将这种警察职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相结合,能使得警校生产生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对其学习投入、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警察节与警察职业精神
2020年7月21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的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这一节日的确定,让无数警察不禁引以为豪,我们也有自己的节日了。为什么确定在1月10日这一天,公安部是这样回应的:“110,是老百姓最熟悉的一组数字,每当人民群众遇到危难、面临不法侵害、需要紧急救助时,总会第一个想到拨打110。”[]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必将鼓舞和激励广大警察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诚履职、担当奉献,始终做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和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也是一种责任的鞭策,不断地提醒着每一位警察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警察职业精神,是警察群体在长期公安工作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强化而自发形成的维持正义打击犯罪的内在行为动力,是警察队伍的共同意识和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它是警察的从业准则和警队的精神标杆。[]警察职业精神是警校职业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警校生思政教育与警察职业精神融合的必要性
(一)大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起以前要优越得多,对艰苦岁月感受的少,大学不仅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形成阶段。警校生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大学生,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出现了很多价值观扭曲、意识形态模糊的现象,大学作为育人重地,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消除,学生在大学形成自身价值观的阶段接受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知和校园文化的引导,可以摒弃歪风邪气,形成强有力的价值体系。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听到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就非常反感,但是当社会发生一点点风浪,他们就跟着炒作、人云亦云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往往的“水军”,就是一群没有自我价值观、意识形态不强的群体。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产出地,教导的不单单是技术和知识,更侧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对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弘扬,使大学生在风雨飘摇中依然能坚定自我,抵御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政工作和思政教育都有工具性,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警校的育人目标。[]
(二)警察院校是警察职业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警察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关系到未来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现在的“00后”已经成为警校生的主体,他们身处信息泛滥的时代,成长和教育环境多样、思想跳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因此,对于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的警校生,及早抓好警察职业精神的培养才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出于职业发展的考量,警校生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担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入更多的警察精神,培养警察观念,突出警校文化的导向。职业使命感就是表现为对某职业的强烈热情,且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警察精神相融合,是警校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培养警察职业精神不仅仅是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警校生思政教育的灵魂所在。
三、在思政教育中加强警察职业精神的融合
(一)以警察职业身份为抓手,重视入学思政教育。警察职业精神是后天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启蒙和培育、浸染,才会生根发芽。从高考填志愿的那一刻开始,警校生大都是立志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警察。抓好入学教育,从军训、入警誓词、警察节、警察身份中去提升学生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使学生充分感受警察职业的神圣和自豪。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有助于警校生认可现在和将来的身份,认同自己的选择,警察节是一种荣誉,而警察身份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对人民和党负责的责任和使命。这就需要警校教师和学管干部借助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不断地进行正面的、积极地引导,“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这种身份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是警校生的精神之钙,能帮助警校生在训练、学习甚至是遇到困境时有更多的奉献精神。
(二)以警察职业形象为导向,强化警务化管理。警察职业形象是警察精神的外化表现,一句底气十足的“我是警察”,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效果,警察节的确立,同样给无数的警察更多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警务化管理模式是警校培养学生警务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关键,从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的规范化出发,塑造品行作风优良的警校生队伍,是警校生身体力行的内化教育,也是警校生在思政教育上的连接桥梁,更是二者的催化剂。[]通过警务化管理强化警察職业意识,通过这种自我管理的意识强化警校生的思想认识,塑造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警察作风。作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不仅仅要对党忠诚,还要有利他奉献精神,警察的公众形象已不再是“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反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已经成了警察高大形象的书写。警校生还不是警察,但朝着警字号前进,就必须在学习期间就形成相应的警察职业精神。新时代警察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在校学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警们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投入,从品行合一中去强化自身素质和警务实践技能。
(三)以警察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岗位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警校的教学毕竟存在理论层面,而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信仰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意识,是需要在执法环境中磨砺的,刚入学的新生对警察职业怀有的是憧憬,大二开始这种憧憬会弱化,因此,在大三阶段,需要通过职业化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忠诚警魂教育,让警校生参与各项安保援助实践活动和基层实习,对警务工作有了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能促使学生对警察职业的了解,看到警察职业表面的高大光鲜、也理解了背后的责任、艰辛和法制底线。通过基层警察实习工作,提升自身的警察职业素养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检验为人民服务、保障社会稳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综上,警察院校作为培养警察队伍的摇篮,关系到未来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比其他学校更重要,除了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民关怀为依托,还需要注重结合忠诚警魂的警察职业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法治。因此,警察院校应将警察职业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忠诚明法、勤学强警的职业化人才,对未来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有重要的贡献作用。
作者简介:蔡荣锴(1990.1),汉,男,广东陆丰人,硕士,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指导
关键词:警察节,警察职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警校作为国家培养的未来人民警察的摇篮,在关系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1月10日国家确立的警察节,是很好的一个职业导向,如若将这种警察职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相结合,能使得警校生产生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对其学习投入、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警察节与警察职业精神
2020年7月21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的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这一节日的确定,让无数警察不禁引以为豪,我们也有自己的节日了。为什么确定在1月10日这一天,公安部是这样回应的:“110,是老百姓最熟悉的一组数字,每当人民群众遇到危难、面临不法侵害、需要紧急救助时,总会第一个想到拨打110。”[]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必将鼓舞和激励广大警察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诚履职、担当奉献,始终做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和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也是一种责任的鞭策,不断地提醒着每一位警察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警察职业精神,是警察群体在长期公安工作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强化而自发形成的维持正义打击犯罪的内在行为动力,是警察队伍的共同意识和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它是警察的从业准则和警队的精神标杆。[]警察职业精神是警校职业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警校生思政教育与警察职业精神融合的必要性
(一)大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起以前要优越得多,对艰苦岁月感受的少,大学不仅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形成阶段。警校生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大学生,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出现了很多价值观扭曲、意识形态模糊的现象,大学作为育人重地,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消除,学生在大学形成自身价值观的阶段接受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知和校园文化的引导,可以摒弃歪风邪气,形成强有力的价值体系。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听到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就非常反感,但是当社会发生一点点风浪,他们就跟着炒作、人云亦云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往往的“水军”,就是一群没有自我价值观、意识形态不强的群体。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产出地,教导的不单单是技术和知识,更侧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对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弘扬,使大学生在风雨飘摇中依然能坚定自我,抵御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政工作和思政教育都有工具性,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警校的育人目标。[]
(二)警察院校是警察职业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警察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关系到未来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现在的“00后”已经成为警校生的主体,他们身处信息泛滥的时代,成长和教育环境多样、思想跳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因此,对于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的警校生,及早抓好警察职业精神的培养才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出于职业发展的考量,警校生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担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入更多的警察精神,培养警察观念,突出警校文化的导向。职业使命感就是表现为对某职业的强烈热情,且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警察精神相融合,是警校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培养警察职业精神不仅仅是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警校生思政教育的灵魂所在。
三、在思政教育中加强警察职业精神的融合
(一)以警察职业身份为抓手,重视入学思政教育。警察职业精神是后天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启蒙和培育、浸染,才会生根发芽。从高考填志愿的那一刻开始,警校生大都是立志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警察。抓好入学教育,从军训、入警誓词、警察节、警察身份中去提升学生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使学生充分感受警察职业的神圣和自豪。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有助于警校生认可现在和将来的身份,认同自己的选择,警察节是一种荣誉,而警察身份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对人民和党负责的责任和使命。这就需要警校教师和学管干部借助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不断地进行正面的、积极地引导,“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这种身份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是警校生的精神之钙,能帮助警校生在训练、学习甚至是遇到困境时有更多的奉献精神。
(二)以警察职业形象为导向,强化警务化管理。警察职业形象是警察精神的外化表现,一句底气十足的“我是警察”,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效果,警察节的确立,同样给无数的警察更多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警务化管理模式是警校培养学生警务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关键,从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的规范化出发,塑造品行作风优良的警校生队伍,是警校生身体力行的内化教育,也是警校生在思政教育上的连接桥梁,更是二者的催化剂。[]通过警务化管理强化警察職业意识,通过这种自我管理的意识强化警校生的思想认识,塑造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警察作风。作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不仅仅要对党忠诚,还要有利他奉献精神,警察的公众形象已不再是“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反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已经成了警察高大形象的书写。警校生还不是警察,但朝着警字号前进,就必须在学习期间就形成相应的警察职业精神。新时代警察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在校学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警们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投入,从品行合一中去强化自身素质和警务实践技能。
(三)以警察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岗位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警校的教学毕竟存在理论层面,而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信仰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意识,是需要在执法环境中磨砺的,刚入学的新生对警察职业怀有的是憧憬,大二开始这种憧憬会弱化,因此,在大三阶段,需要通过职业化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忠诚警魂教育,让警校生参与各项安保援助实践活动和基层实习,对警务工作有了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能促使学生对警察职业的了解,看到警察职业表面的高大光鲜、也理解了背后的责任、艰辛和法制底线。通过基层警察实习工作,提升自身的警察职业素养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检验为人民服务、保障社会稳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综上,警察院校作为培养警察队伍的摇篮,关系到未来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比其他学校更重要,除了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民关怀为依托,还需要注重结合忠诚警魂的警察职业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法治。因此,警察院校应将警察职业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忠诚明法、勤学强警的职业化人才,对未来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有重要的贡献作用。
作者简介:蔡荣锴(1990.1),汉,男,广东陆丰人,硕士,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