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外学语文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c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日常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在必修课课时少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改革,既要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要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课程安排,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自学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力求有利于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网络远程研修中专家们都已提到,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和诵读,那么,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方面就应从课前的阅读与诵读开始。新教材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名家名篇,有着精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有着对人生、历史、现实、社会的思考。文中渗透的文学和美学意蕴,只有通过熟读才能体会,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针对高一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应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结构,一册四个单元,最后有一个研究性专题。每一单元前都标有单元主题,文本分成必读文本和选读文本,必读文本之后有对文本提出的要求和学习活动,可根据这些把握必读文本的学习重点。课前老师应根据课上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先熟读文本,如必修第一册第一课《劝学》,学生可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读前先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先解决生字词、异读字等问题,使朗读畅通无阻。朗读三遍文本,达到熟悉的程度。然后借助手头的教辅材料,字字对应翻译全文,对文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标记,以备课上提出疑问。《劝学》是一篇较简单的文言文,除几个特殊句式外,学生完全可以在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基础上预习完成。
  第一堂课就要教给学生,早读课就是朗读课,不容忽视,学生要在读中完成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预习,并培养在读中找问题的能力。同时用诵读来体味古今名家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以此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思想深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注重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进行诵读。
  如果预习时间充足,教师可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在课前检查,或者教师直接以这些问题为教学思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解答问题中完成文本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始终受用无穷。”我们做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师可借助选读文本,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拟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学生自学的出发点,又是自学的归宿。这样,学生自学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学生自学的盲目性。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想一想,议一议,文章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探讨什么问题,还可以补充理解哪些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疑点,自己独立思考,先行解答,教师在注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就能不断攻克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疑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涵,形成多元化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
  新课程改革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课,不仅仅在课堂,它散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有人说“生活即语文”。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体味生活。校园文化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可打开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借阅书刊,畅心阅读。也可张贴各种报刊,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开设各种论坛角,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组成小组进行交谈,培养学生大胆交流、大胆设疑、大胆表达的能力。开设新闻组,让爱好新闻的学生,听取新闻报道,记好笔记,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鼓励其他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让学生走进农家小院,让学生去了解农家生活;走进博物馆,了解故都文化等。这一切都能让学生在课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较高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解疑的能力。
  相信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只要指导到位,检查到位,责任到家,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定会让学生爱好语文,品味语文,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学生一定能以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成为语文课上真正的主角。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管学生是什么基础,不管学生是一种什么学习心态,我们教师都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导”活这堂课。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外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提高素养,提升能力。
其他文献
一、高中语文现状  高中语文,被戏称为“语老六”,在高考的各科中,地位最低。学生不爱学语文不重视语文,这是母语的尴尬,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虽然高考赋予语文150分的高分,但学生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外语,甚至是其他100分的科目。课下学生敢不学的恐怕只有语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语文的时效性差。语文的知识面宽,知识点多,且知识点间结构松散,这就造成了学习语文效率低下,有时努力学不一定
期刊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和角色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要使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欲望,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抛弃“师道尊严”的束缚,除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关心学生,更要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提问,尊重学生
期刊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九峰龙门人。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簿,辞不受。三国归晋,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时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李密冒着冒犯皇帝、下狱砍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千古一篇《陈情表》,“婉转凄恻,吐辞如泣血,陈言似剖胸”。感天动地,真情沛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李密反
期刊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种教育太强调一致、服从、模仿。当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个性被抹杀了,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无情地扼杀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像一堆生产原料一样被具有统一模式的学校机器加工成标准件。在
期刊
先哲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写文章亦是如此。就拿记叙文来说,写好细节,对于提升作文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你感念不忘;
期刊
归谬,也叫引申,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具体言之,即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论证方法可以说“古有之,外有之,今盛之”。  在唐代,有一些权贵嫉恨诗人李贺,便以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为由,反对他考进士,韩愈在《讳辩》一文中对此予以反驳:“父名晋,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仁乎?”一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身体诉说的传统,中国以儒释道为基本的传统文学中,专门描写人的身体的也很多,《世说新语》中大部分篇幅所描写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形体描写的集大成。……此类连绵不绝的身体言说,在中国文学描写中极为常见。  而鲁迅在这方面是深得中国文学身体诉说的传统的,其作品不乏关于身体的语言。他说:“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
期刊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起在河北全面铺开,新课标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给以往的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更具形象性。这无疑是广大师生所期待的,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
期刊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终于走出了作文批改中封闭式的误区,终于找到了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文批改方法——“三三制”作文批改法。  这是一种分组批改作文的方法。因为每个小组由三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每次批改三篇作文,每篇作文经过三遍不同学生的批改,其实施步骤如下:  一、建立组织。在第一次“三三制”批改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批改小组,每个小组由邻近的三个学生组成,设立组长一人。  
期刊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呢?我认为良好的读写习惯对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样看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古人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人徐特立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