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日常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在必修课课时少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改革,既要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要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课程安排,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自学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力求有利于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网络远程研修中专家们都已提到,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和诵读,那么,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方面就应从课前的阅读与诵读开始。新教材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名家名篇,有着精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有着对人生、历史、现实、社会的思考。文中渗透的文学和美学意蕴,只有通过熟读才能体会,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针对高一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应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结构,一册四个单元,最后有一个研究性专题。每一单元前都标有单元主题,文本分成必读文本和选读文本,必读文本之后有对文本提出的要求和学习活动,可根据这些把握必读文本的学习重点。课前老师应根据课上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先熟读文本,如必修第一册第一课《劝学》,学生可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读前先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先解决生字词、异读字等问题,使朗读畅通无阻。朗读三遍文本,达到熟悉的程度。然后借助手头的教辅材料,字字对应翻译全文,对文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标记,以备课上提出疑问。《劝学》是一篇较简单的文言文,除几个特殊句式外,学生完全可以在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基础上预习完成。
第一堂课就要教给学生,早读课就是朗读课,不容忽视,学生要在读中完成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预习,并培养在读中找问题的能力。同时用诵读来体味古今名家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以此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思想深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注重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进行诵读。
如果预习时间充足,教师可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在课前检查,或者教师直接以这些问题为教学思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解答问题中完成文本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始终受用无穷。”我们做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师可借助选读文本,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拟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学生自学的出发点,又是自学的归宿。这样,学生自学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学生自学的盲目性。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想一想,议一议,文章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探讨什么问题,还可以补充理解哪些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疑点,自己独立思考,先行解答,教师在注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就能不断攻克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疑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涵,形成多元化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
新课程改革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课,不仅仅在课堂,它散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有人说“生活即语文”。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体味生活。校园文化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可打开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借阅书刊,畅心阅读。也可张贴各种报刊,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开设各种论坛角,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组成小组进行交谈,培养学生大胆交流、大胆设疑、大胆表达的能力。开设新闻组,让爱好新闻的学生,听取新闻报道,记好笔记,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鼓励其他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让学生走进农家小院,让学生去了解农家生活;走进博物馆,了解故都文化等。这一切都能让学生在课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较高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解疑的能力。
相信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只要指导到位,检查到位,责任到家,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定会让学生爱好语文,品味语文,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学生一定能以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成为语文课上真正的主角。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管学生是什么基础,不管学生是一种什么学习心态,我们教师都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导”活这堂课。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外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提高素养,提升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网络远程研修中专家们都已提到,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和诵读,那么,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方面就应从课前的阅读与诵读开始。新教材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名家名篇,有着精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有着对人生、历史、现实、社会的思考。文中渗透的文学和美学意蕴,只有通过熟读才能体会,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针对高一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应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结构,一册四个单元,最后有一个研究性专题。每一单元前都标有单元主题,文本分成必读文本和选读文本,必读文本之后有对文本提出的要求和学习活动,可根据这些把握必读文本的学习重点。课前老师应根据课上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先熟读文本,如必修第一册第一课《劝学》,学生可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读前先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先解决生字词、异读字等问题,使朗读畅通无阻。朗读三遍文本,达到熟悉的程度。然后借助手头的教辅材料,字字对应翻译全文,对文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标记,以备课上提出疑问。《劝学》是一篇较简单的文言文,除几个特殊句式外,学生完全可以在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基础上预习完成。
第一堂课就要教给学生,早读课就是朗读课,不容忽视,学生要在读中完成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预习,并培养在读中找问题的能力。同时用诵读来体味古今名家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以此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思想深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注重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进行诵读。
如果预习时间充足,教师可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在课前检查,或者教师直接以这些问题为教学思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解答问题中完成文本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始终受用无穷。”我们做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师可借助选读文本,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拟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学生自学的出发点,又是自学的归宿。这样,学生自学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学生自学的盲目性。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想一想,议一议,文章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探讨什么问题,还可以补充理解哪些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疑点,自己独立思考,先行解答,教师在注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就能不断攻克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疑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涵,形成多元化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
新课程改革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课,不仅仅在课堂,它散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有人说“生活即语文”。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体味生活。校园文化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可打开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借阅书刊,畅心阅读。也可张贴各种报刊,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开设各种论坛角,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组成小组进行交谈,培养学生大胆交流、大胆设疑、大胆表达的能力。开设新闻组,让爱好新闻的学生,听取新闻报道,记好笔记,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鼓励其他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让学生走进农家小院,让学生去了解农家生活;走进博物馆,了解故都文化等。这一切都能让学生在课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较高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解疑的能力。
相信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只要指导到位,检查到位,责任到家,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定会让学生爱好语文,品味语文,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学生一定能以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成为语文课上真正的主角。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管学生是什么基础,不管学生是一种什么学习心态,我们教师都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导”活这堂课。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外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提高素养,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