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语文新课标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iyigjg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起在河北全面铺开,新课标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给以往的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更具形象性。这无疑是广大师生所期待的,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一次在承德做报告,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他说他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程翔和清华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赵谦翔等几位老师经常在深夜11点多通电话,那时候他们还在钻研业务。已是名师尚还如此,相比之下我们许多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广大的中国教育不只是几个名师的任务,更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责任。
  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科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采取学校学习、科组学习、备课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学习国家基础教育的指导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及编写思路等。在学习中要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和理论摘抄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相结合。
  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二、加强知识储备是前提
  
  教材不应是道德说教和政治观念的诠释,语文教材“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行教材缺少“源头活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选编教材。选编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三、认真研读文本是关键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2期刊登过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教授《灯下漫笔》一文,上课伊始,在导入部分,先介绍文学界对鲁迅先生的不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写起?2.作者从这件事看到了国民怎样的特点,又进一步把对国民的思考上升到哪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3.“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4.怎样看待这种历史观?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哪些?情感态度一样吗?这些情感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以上大约用了半节课时间,接下来,执教者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为了证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在为唤起民众、唤起民族而呐喊奋斗,执教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20多篇鲁迅作品的题目和主题一一列出。不仅如此,执教者还把同时代的周作人写的《乌篷船》、梁实秋的《理发》《下棋》《喝茶》等作品读给学生听。以证明鲁迅当时在与封建专制进行斗争,对国民麻木进行批判。最后执教者通过多媒体再次把王蒙、王朔、郁达夫、钱理群等作家、诗人对鲁迅的不同评价展示给学生,并总结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走近鲁迅,做一个直立行走的人。
  这节课,前半节课是好的,但后半节课的拓展,明显游离了文本,是想当然的教学。这种“随心所欲”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其实是大量存在的,自己擅长的就大讲特讲,不擅长的就轻描淡写。文本还未分析透,就急于搞拓展,看似是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则是对文本的亵渎。教师在备课中,缺乏“沉”到文字里面的精神,缺乏对文本的“参透”,缺乏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唯教参是从,唯教案是从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任意发挥。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可能离开文本,因而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裸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走进学生。并且要“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不做想当然的发挥,教会学生用文本说话。
  
  四、培养创新意识是重点
  
  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理论,转观念。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新课程理念思想新、观念新,教师要尽快洗脑,学习新课改理念,摒弃传统中陈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代之以新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真正走上新课程改革之路。
  2.结合理论上研究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并完善教研网络,加强教研氛围,理论联系实际,把新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学校可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好研究课,为教师们导航、引路,并对照主题分析现状,提取有价值、急需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发思考,组织教师集体研究、探讨,围绕研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总结、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3.教学大比武,展示教师个人风格。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技能的优劣能显示教师个人的风采,学校积极为创新型教师成长搭建一个竞争的平台。每学期开展优质课大赛,进行教学大比武。活动中,鼓励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与传统,对新课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办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根据自身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使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创新的火花闪出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型教师就能更快地成长起来。
其他文献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这些年来,语文教学中强化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这有碍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概念。正如前一章所述,时人皆认为智力因素主要指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心理能力。那么,何谓非智力因素呢?从广义讲,凡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都可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气质与性格、动机与兴趣
期刊
就像先前预测的一样,清华阵营的语文试题延续了自2010年清华移交自主招生命题权后的试题风格,两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和作文依然构成了语文试卷的主要部分。就现代文阅读而言,一篇社科文性质、一篇文学作品性质,也完全符合之前的试卷风格解读。如果我们再联想到那篇老舍的作品,其文学体裁属于小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今年的清华阵营语文试题风格,一言以蔽之:相同的出题方,相同的思路。  如果说这两年的自主
期刊
中学作文该怎么教?如何摆脱应试化的现状走向生活化?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内容是中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脱离了有感而作这一前提。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应从本质入手,由过去的重形式转向重内容。这是观念上的变革,也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要把作文指导的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生活上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必须从观念变革入手,从指导
期刊
一、高中语文现状  高中语文,被戏称为“语老六”,在高考的各科中,地位最低。学生不爱学语文不重视语文,这是母语的尴尬,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虽然高考赋予语文150分的高分,但学生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外语,甚至是其他100分的科目。课下学生敢不学的恐怕只有语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语文的时效性差。语文的知识面宽,知识点多,且知识点间结构松散,这就造成了学习语文效率低下,有时努力学不一定
期刊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和角色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要使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欲望,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抛弃“师道尊严”的束缚,除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关心学生,更要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提问,尊重学生
期刊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九峰龙门人。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簿,辞不受。三国归晋,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时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李密冒着冒犯皇帝、下狱砍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千古一篇《陈情表》,“婉转凄恻,吐辞如泣血,陈言似剖胸”。感天动地,真情沛然,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李密反
期刊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种教育太强调一致、服从、模仿。当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个性被抹杀了,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无情地扼杀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像一堆生产原料一样被具有统一模式的学校机器加工成标准件。在
期刊
先哲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写文章亦是如此。就拿记叙文来说,写好细节,对于提升作文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你感念不忘;
期刊
归谬,也叫引申,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具体言之,即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论证方法可以说“古有之,外有之,今盛之”。  在唐代,有一些权贵嫉恨诗人李贺,便以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为由,反对他考进士,韩愈在《讳辩》一文中对此予以反驳:“父名晋,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仁乎?”一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身体诉说的传统,中国以儒释道为基本的传统文学中,专门描写人的身体的也很多,《世说新语》中大部分篇幅所描写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形体描写的集大成。……此类连绵不绝的身体言说,在中国文学描写中极为常见。  而鲁迅在这方面是深得中国文学身体诉说的传统的,其作品不乏关于身体的语言。他说:“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