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起在河北全面铺开,新课标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给以往的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更具形象性。这无疑是广大师生所期待的,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一次在承德做报告,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他说他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程翔和清华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赵谦翔等几位老师经常在深夜11点多通电话,那时候他们还在钻研业务。已是名师尚还如此,相比之下我们许多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广大的中国教育不只是几个名师的任务,更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责任。
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科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采取学校学习、科组学习、备课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学习国家基础教育的指导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及编写思路等。在学习中要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和理论摘抄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相结合。
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二、加强知识储备是前提
教材不应是道德说教和政治观念的诠释,语文教材“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行教材缺少“源头活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选编教材。选编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三、认真研读文本是关键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2期刊登过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教授《灯下漫笔》一文,上课伊始,在导入部分,先介绍文学界对鲁迅先生的不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写起?2.作者从这件事看到了国民怎样的特点,又进一步把对国民的思考上升到哪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3.“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4.怎样看待这种历史观?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哪些?情感态度一样吗?这些情感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以上大约用了半节课时间,接下来,执教者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为了证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在为唤起民众、唤起民族而呐喊奋斗,执教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20多篇鲁迅作品的题目和主题一一列出。不仅如此,执教者还把同时代的周作人写的《乌篷船》、梁实秋的《理发》《下棋》《喝茶》等作品读给学生听。以证明鲁迅当时在与封建专制进行斗争,对国民麻木进行批判。最后执教者通过多媒体再次把王蒙、王朔、郁达夫、钱理群等作家、诗人对鲁迅的不同评价展示给学生,并总结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走近鲁迅,做一个直立行走的人。
这节课,前半节课是好的,但后半节课的拓展,明显游离了文本,是想当然的教学。这种“随心所欲”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其实是大量存在的,自己擅长的就大讲特讲,不擅长的就轻描淡写。文本还未分析透,就急于搞拓展,看似是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则是对文本的亵渎。教师在备课中,缺乏“沉”到文字里面的精神,缺乏对文本的“参透”,缺乏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唯教参是从,唯教案是从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任意发挥。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可能离开文本,因而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裸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走进学生。并且要“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不做想当然的发挥,教会学生用文本说话。
四、培养创新意识是重点
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理论,转观念。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新课程理念思想新、观念新,教师要尽快洗脑,学习新课改理念,摒弃传统中陈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代之以新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真正走上新课程改革之路。
2.结合理论上研究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并完善教研网络,加强教研氛围,理论联系实际,把新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学校可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好研究课,为教师们导航、引路,并对照主题分析现状,提取有价值、急需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发思考,组织教师集体研究、探讨,围绕研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总结、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3.教学大比武,展示教师个人风格。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技能的优劣能显示教师个人的风采,学校积极为创新型教师成长搭建一个竞争的平台。每学期开展优质课大赛,进行教学大比武。活动中,鼓励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与传统,对新课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办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根据自身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使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创新的火花闪出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型教师就能更快地成长起来。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一次在承德做报告,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他说他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程翔和清华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赵谦翔等几位老师经常在深夜11点多通电话,那时候他们还在钻研业务。已是名师尚还如此,相比之下我们许多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广大的中国教育不只是几个名师的任务,更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责任。
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科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采取学校学习、科组学习、备课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学习国家基础教育的指导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及编写思路等。在学习中要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和理论摘抄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相结合。
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二、加强知识储备是前提
教材不应是道德说教和政治观念的诠释,语文教材“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行教材缺少“源头活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选编教材。选编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三、认真研读文本是关键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2期刊登过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教授《灯下漫笔》一文,上课伊始,在导入部分,先介绍文学界对鲁迅先生的不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写起?2.作者从这件事看到了国民怎样的特点,又进一步把对国民的思考上升到哪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3.“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4.怎样看待这种历史观?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哪些?情感态度一样吗?这些情感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以上大约用了半节课时间,接下来,执教者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为了证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在为唤起民众、唤起民族而呐喊奋斗,执教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20多篇鲁迅作品的题目和主题一一列出。不仅如此,执教者还把同时代的周作人写的《乌篷船》、梁实秋的《理发》《下棋》《喝茶》等作品读给学生听。以证明鲁迅当时在与封建专制进行斗争,对国民麻木进行批判。最后执教者通过多媒体再次把王蒙、王朔、郁达夫、钱理群等作家、诗人对鲁迅的不同评价展示给学生,并总结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走近鲁迅,做一个直立行走的人。
这节课,前半节课是好的,但后半节课的拓展,明显游离了文本,是想当然的教学。这种“随心所欲”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其实是大量存在的,自己擅长的就大讲特讲,不擅长的就轻描淡写。文本还未分析透,就急于搞拓展,看似是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则是对文本的亵渎。教师在备课中,缺乏“沉”到文字里面的精神,缺乏对文本的“参透”,缺乏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唯教参是从,唯教案是从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任意发挥。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可能离开文本,因而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裸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走进学生。并且要“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不做想当然的发挥,教会学生用文本说话。
四、培养创新意识是重点
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理论,转观念。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新课程理念思想新、观念新,教师要尽快洗脑,学习新课改理念,摒弃传统中陈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代之以新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真正走上新课程改革之路。
2.结合理论上研究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并完善教研网络,加强教研氛围,理论联系实际,把新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学校可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好研究课,为教师们导航、引路,并对照主题分析现状,提取有价值、急需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发思考,组织教师集体研究、探讨,围绕研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总结、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3.教学大比武,展示教师个人风格。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技能的优劣能显示教师个人的风采,学校积极为创新型教师成长搭建一个竞争的平台。每学期开展优质课大赛,进行教学大比武。活动中,鼓励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与传统,对新课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办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根据自身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使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创新的火花闪出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型教师就能更快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