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操作性学习,即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结合《角与直角》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找准教学起点,借助学具想像
角的表象建立与概念形成比较抽象,教学时必须找准知识起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哪些物体有角,哪些物体没有角,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五个图形
(确纸板做成)分成两类。学生把有角的三个归为一类,没角的也归为一类。通过分一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表象。接着,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有角的图形,把想像中的角画下来。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想像,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从生活中的角至数学意义上的角的转变。
二、加强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重视书本知识与动手操作的平衡和结合。在学生认识了角与直角后,出示一张圆形的白纸,要学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果说刚才画角所建立的角的表象是肤浅的,带有描摹性的话,那么经过动手剪、画、折,创造出直角后,学生头脑中的角则是深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在创造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单“折”,就出了以下多种方法:
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舞台,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乐于求新、求异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得以发展,智慧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组织多向交流促进方法优化
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相互学习、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激发,就可能会形成思维浪潮,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在学习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有意把学生创造的直角贴斜一些,直角的开口朝不同方向,然后问学生:“怎样判断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建议把直角转一下,用目测判断,马上遭到其他反驳,认为目测不够准确;有的提出用本子封面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拿起本子去验证。“我的本子封面破损了”,“——那就用校微上的直角吧”有人受到启发后大声建议。“校徽要扎手,还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较好。”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生相互启发,新方法不断涌现。结合操作,开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
四、注重探究过程,引导自主发现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我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角的两条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玩角、比角,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导向性问题:
(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学生在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在自主的操作活动中“玩中学”,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面且因为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学习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角与直角”的教学,运用学具操作,通过想像,讨论、合作、探究等手段,突出了學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一、找准教学起点,借助学具想像
角的表象建立与概念形成比较抽象,教学时必须找准知识起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哪些物体有角,哪些物体没有角,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五个图形
(确纸板做成)分成两类。学生把有角的三个归为一类,没角的也归为一类。通过分一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表象。接着,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有角的图形,把想像中的角画下来。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想像,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从生活中的角至数学意义上的角的转变。
二、加强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重视书本知识与动手操作的平衡和结合。在学生认识了角与直角后,出示一张圆形的白纸,要学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果说刚才画角所建立的角的表象是肤浅的,带有描摹性的话,那么经过动手剪、画、折,创造出直角后,学生头脑中的角则是深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在创造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单“折”,就出了以下多种方法:
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舞台,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乐于求新、求异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得以发展,智慧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组织多向交流促进方法优化
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相互学习、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激发,就可能会形成思维浪潮,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在学习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有意把学生创造的直角贴斜一些,直角的开口朝不同方向,然后问学生:“怎样判断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建议把直角转一下,用目测判断,马上遭到其他反驳,认为目测不够准确;有的提出用本子封面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拿起本子去验证。“我的本子封面破损了”,“——那就用校微上的直角吧”有人受到启发后大声建议。“校徽要扎手,还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较好。”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生相互启发,新方法不断涌现。结合操作,开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
四、注重探究过程,引导自主发现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我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角的两条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玩角、比角,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导向性问题:
(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学生在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在自主的操作活动中“玩中学”,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面且因为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学习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角与直角”的教学,运用学具操作,通过想像,讨论、合作、探究等手段,突出了學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