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课的操作型学习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操作性学习,即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结合《角与直角》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找准教学起点,借助学具想像
  角的表象建立与概念形成比较抽象,教学时必须找准知识起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哪些物体有角,哪些物体没有角,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五个图形
   (确纸板做成)分成两类。学生把有角的三个归为一类,没角的也归为一类。通过分一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表象。接着,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有角的图形,把想像中的角画下来。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想像,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从生活中的角至数学意义上的角的转变。
  二、加强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重视书本知识与动手操作的平衡和结合。在学生认识了角与直角后,出示一张圆形的白纸,要学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果说刚才画角所建立的角的表象是肤浅的,带有描摹性的话,那么经过动手剪、画、折,创造出直角后,学生头脑中的角则是深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在创造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单“折”,就出了以下多种方法:
  
  
  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舞台,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乐于求新、求异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得以发展,智慧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组织多向交流促进方法优化
  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相互学习、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激发,就可能会形成思维浪潮,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在学习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有意把学生创造的直角贴斜一些,直角的开口朝不同方向,然后问学生:“怎样判断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建议把直角转一下,用目测判断,马上遭到其他反驳,认为目测不够准确;有的提出用本子封面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拿起本子去验证。“我的本子封面破损了”,“——那就用校微上的直角吧”有人受到启发后大声建议。“校徽要扎手,还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较好。”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生相互启发,新方法不断涌现。结合操作,开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
  四、注重探究过程,引导自主发现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我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角的两条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玩角、比角,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导向性问题:
  (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学生在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在自主的操作活动中“玩中学”,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面且因为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学习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角与直角”的教学,运用学具操作,通过想像,讨论、合作、探究等手段,突出了學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有老师的讲解,那就不叫教学。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重视学生 学生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加强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仅限制在课堂上、校园内,学习空间更为广阔。在此,我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主张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期刊
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所占的比重较少。然而,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般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为授新课做好铺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精心设计好“开讲”,促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导入”应有如下特点。   一.“导入”要突出一个“新”字   所谓“新”,就是“导入”的情景
期刊
《回延安》是贺敬之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把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酣畅淋漓。诗中成功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从而达到了诗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全诗共分五章,诗人采用“渐进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第一章诗人主要写久别延安重归故地的感触。诗的开头一句中“莫要”一词便体现了诗人心情万分激动。最能体现这一感情的字眼,便是一“抓”一“贴”,动作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恰当的设疑及时与学生沟通,它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好的设疑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識,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下面就课堂设疑的一些注意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疑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带来了改革和活力,对于广大思想品德教师既是一种尝试,又是一种挑战。特别是活动课的教学别开生面,对师生的教学都是一个新课题。思品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才能逐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本篇文章解释了活动课的概念,重点分析了活动课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活动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的主体性,活动课的指导方法,活动成果的展示方式等问题。这些
期刊
如何教学分数的意义?教过分数的老师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分数意义的教学是学习分数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我们学习分数,更侧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联系,而较少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上进行扩充。在这些年的分数意义教学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现简单分析如下,望得到专家和同仁的指正。  问题一:容易混淆的两个答案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我们会让学生做类似于这样的练习:3米长
期刊
从教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四年,使我和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喜欢语文,喜欢和我的学生一起快乐地学语文。  一、范读引路,引导孩子有滋有味地读课文  我常常对孩子们讲,读书要读得有滋有味,抑扬顿挫。从一年级起,我就利用自己朗读较好的优势,一句一句不厌其烦地领读,这样坚持到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听着孩子们天真、稚嫩的朗读,和我一样的腔调,我感到由衷的欣喜和快乐。我常常鼓励孩子
期刊
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養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十分重要。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改革阅读教学,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还主体地位给学生。  一.运用教材,尽快接触目标  “导读”、“预习”、“思考”、“练习”
期刊
当前田径课中存在的竞技性要求过高,健身性体现较少,难以切实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身体素质等问题,因此提出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标准等问题,以达到提高田径健身性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田径运动是人类在走、跑、跳、投等自然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竞技运动。田径运动是以更快、更高、更远为目标,以当代科学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为基础,不断挑战人类运动能力的极限,是人类体育运动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