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和竞争日益加剧,其中知识应用型人才也越来越为企业所看好。但人才竞争的愈演愈烈也使得在校的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在语言学习方面也开始寻求捷径,为了迅速达到"听得懂、开得口"的目的,片面强调听力、口语的学习和提高,而忽视了对这种语言背景及其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目的是以英语为工具、以旅游、商务或外事文秘等为谋职方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强调英语日常用语或商务用语的学习,而对这种语言的背景文化和相关知识则不予以重视。
公认的看法是: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化!如果脱离了语言的文化底蕴而单单学习语言,那么学习的过程将是枯燥、乏味和黯淡的,而且学习的结果也将是事倍功半。也就是说,正像我们的小学生只会说汉语和简单识字一样,其结果只能是刚刚脱盲。所以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文化的教学应当和语言教学更好结合,两者互相促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这些方法可以用A、B、C、D这四个字母来加以总结:
A(Atmosphere氛围)是指利用英文电影、英文小说、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文学习环境的同时,进行英语语言文学的潜移默化。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老鹰乐队(The Eagles)演唱的《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时,对美国这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乡村摇滚乐队进行介绍,包括其音乐风格——布鲁斯民谣,其音乐主题——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美国西部荒漠飞扬着黄土的道路上、承受着爱情和理想煎熬的神秘的英雄、逃亡者和独行者,了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环境和矛盾的生活态度,他们肉体渴望过穷奢极侈的放荡生活,精神上却又追求着理想主义的那种浪漫和不羁;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悲剧Hamlet(《哈姆雷特》),使学生了解到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不朽的人物及其作品及其人物性格分析,所有人物都是牺牲品,尤其是哈姆雷来特,使学生在欣赏原声电影的同时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比如Forest Gump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人生充满戏剧色彩,同时他的一生也真可谓是丰富多彩,经历了很多美国历史事件,更反映了美国的文化。如猫王和约翰·列侬(音乐文化),四年一次的橄榄球比赛(体育文化),越南战争(军事文化),肯尼笛总统遇刺,水门事件,尼克松访华等(政治文化)。此外剧中的话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同学们深思……"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英文歌曲、电影的欣赏水平,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气氛中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B(Background背景)主要是应用在精读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复合式听写的练习中,遇到一篇介绍《爱玛》(Emma)的文章,我就顺便介绍了它的作者Jane Austen(简·奥斯汀)以及她的另外两部名著《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和《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这不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听写过程中的疲劳和厌倦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读到另一篇介绍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的文章时,我又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位美国伟人作为成功的外交家、政治家、科学家为美国和世界人民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们对这位伟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对美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Custom习俗)是指利用生活中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西方的节日,给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风俗和习惯。如:在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到来之际,我又向学生讲述了感恩节的来历,为什么感恩节要在11月的最后一个周四,以及感恩节的传统食物——火鸡(turkey)、玉米(corn or maize)、南瓜(pumpkins)和越橘酱(cranberry sauce)等等,并将美国这一传统节日与中国的中秋节(Mid-Autumn Harvest Day)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体会这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家的人民却有着共同的对丰收和合家团圆的期盼和歌颂。这正是利用了现在学生崇尚西方的现代的事物这一心理,使他们在高高兴兴过"洋节"的同时,也欣欣然然地接受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D(Detail细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放过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关于如何利用细节(Detail)进行英语言文化渗透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对所学文章进行深入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并与汉语中的这些技巧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应用的能力。如在讲授Experiencing English Book 3, Bathtub battleships from Ivory dale.文章中有Ivory Soap is an American institution, about a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and far more well respected than Congress. It had already attained this noble status when Theodore Roosevelt was still a rough-riding cowboy in North Dakota.其语言牵扯很多文化背景,如:美国七大人文奇观,景点,制度等级,美国总统和地理等,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查资料的方式了解这些文化,并与中国的景点、制度等比较,举出实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尝试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要很好地实行上述A、B、C、D这四种方法,还要撑握三个方面:有效地(Efficiently)、流利地(Fluently)、渐进地(Gradually)。"有效地"意思是像"知时节"的"好雨"一样,"当春乃发生",瞅准时机、见缝插针,或是在学生情绪最高昂的时候"煽风点火",或是在他们最疲惫、困倦的时候送上一盒可口的"冰激凌";"流利地"是要求老師做到讲解的时候不看书不看笔记侃侃而谈,以身作则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文化内涵,使之为教师而倾倒的同时也为教师所传播的英语文化而倾倒;"渐进地"是指不能急于求成,这本来就是一个"渗透"和"沉淀"的过程,"填鸭"只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林纪诚,俞青海.语言与文化综论[A].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袁建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4]肖琪.中外言语交际及文化差异浅说[J].成都师专学报,1996(2).
[5]张延军.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文化误解[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3).
[6]沈兰英.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在交际中的重要性[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公认的看法是: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化!如果脱离了语言的文化底蕴而单单学习语言,那么学习的过程将是枯燥、乏味和黯淡的,而且学习的结果也将是事倍功半。也就是说,正像我们的小学生只会说汉语和简单识字一样,其结果只能是刚刚脱盲。所以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文化的教学应当和语言教学更好结合,两者互相促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这些方法可以用A、B、C、D这四个字母来加以总结:
A(Atmosphere氛围)是指利用英文电影、英文小说、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文学习环境的同时,进行英语语言文学的潜移默化。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老鹰乐队(The Eagles)演唱的《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时,对美国这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乡村摇滚乐队进行介绍,包括其音乐风格——布鲁斯民谣,其音乐主题——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美国西部荒漠飞扬着黄土的道路上、承受着爱情和理想煎熬的神秘的英雄、逃亡者和独行者,了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环境和矛盾的生活态度,他们肉体渴望过穷奢极侈的放荡生活,精神上却又追求着理想主义的那种浪漫和不羁;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悲剧Hamlet(《哈姆雷特》),使学生了解到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不朽的人物及其作品及其人物性格分析,所有人物都是牺牲品,尤其是哈姆雷来特,使学生在欣赏原声电影的同时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比如Forest Gump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人生充满戏剧色彩,同时他的一生也真可谓是丰富多彩,经历了很多美国历史事件,更反映了美国的文化。如猫王和约翰·列侬(音乐文化),四年一次的橄榄球比赛(体育文化),越南战争(军事文化),肯尼笛总统遇刺,水门事件,尼克松访华等(政治文化)。此外剧中的话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同学们深思……"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英文歌曲、电影的欣赏水平,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气氛中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B(Background背景)主要是应用在精读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复合式听写的练习中,遇到一篇介绍《爱玛》(Emma)的文章,我就顺便介绍了它的作者Jane Austen(简·奥斯汀)以及她的另外两部名著《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和《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这不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听写过程中的疲劳和厌倦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读到另一篇介绍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的文章时,我又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位美国伟人作为成功的外交家、政治家、科学家为美国和世界人民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们对这位伟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对美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Custom习俗)是指利用生活中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西方的节日,给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风俗和习惯。如:在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到来之际,我又向学生讲述了感恩节的来历,为什么感恩节要在11月的最后一个周四,以及感恩节的传统食物——火鸡(turkey)、玉米(corn or maize)、南瓜(pumpkins)和越橘酱(cranberry sauce)等等,并将美国这一传统节日与中国的中秋节(Mid-Autumn Harvest Day)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体会这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家的人民却有着共同的对丰收和合家团圆的期盼和歌颂。这正是利用了现在学生崇尚西方的现代的事物这一心理,使他们在高高兴兴过"洋节"的同时,也欣欣然然地接受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D(Detail细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放过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关于如何利用细节(Detail)进行英语言文化渗透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对所学文章进行深入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并与汉语中的这些技巧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应用的能力。如在讲授Experiencing English Book 3, Bathtub battleships from Ivory dale.文章中有Ivory Soap is an American institution, about a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and far more well respected than Congress. It had already attained this noble status when Theodore Roosevelt was still a rough-riding cowboy in North Dakota.其语言牵扯很多文化背景,如:美国七大人文奇观,景点,制度等级,美国总统和地理等,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查资料的方式了解这些文化,并与中国的景点、制度等比较,举出实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尝试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要很好地实行上述A、B、C、D这四种方法,还要撑握三个方面:有效地(Efficiently)、流利地(Fluently)、渐进地(Gradually)。"有效地"意思是像"知时节"的"好雨"一样,"当春乃发生",瞅准时机、见缝插针,或是在学生情绪最高昂的时候"煽风点火",或是在他们最疲惫、困倦的时候送上一盒可口的"冰激凌";"流利地"是要求老師做到讲解的时候不看书不看笔记侃侃而谈,以身作则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文化内涵,使之为教师而倾倒的同时也为教师所传播的英语文化而倾倒;"渐进地"是指不能急于求成,这本来就是一个"渗透"和"沉淀"的过程,"填鸭"只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林纪诚,俞青海.语言与文化综论[A].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袁建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4]肖琪.中外言语交际及文化差异浅说[J].成都师专学报,1996(2).
[5]张延军.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文化误解[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3).
[6]沈兰英.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在交际中的重要性[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