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去年相比,2013年医药行业增加了一个新的变数,即卫生部推动的取消以药养医的力度在今年明显加大,其影响不可低估。
继2012年北京启动了朝阳、友谊医院等取消以药养医试点以来,今年初上海也开始了试点,同时卫生部部长陈竺多次表态要在更大范围的县医院启动这—工作。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我国药品消费在新医改前的2008年为6202.4亿元,药品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41.56%。到2011年,药品消费总额达到9684.2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38%。总体的趋势是:药品消费增加较快,3年增加了3481.8亿元(按名义价),年平均增长18.7%;总药品占比在逐步下降但不明显。
个人在公立医院的医疗消费,2008年门诊次均药品费为72元,占门诊费的51.3%,2011年的相应数字为93元和51.5%;人均住院药品费2008年为2573元,占43.8%,2011年相应数字分别为2904元和42%。大致的趋势为药品费在增加,所占比例基本不变。这些数字表明:前几年药品消费较快增长的势头并未明显地控制住,而药品占医疗总费用的比率下降只是因为医药费用结构中药品以外的其他消费上涨更快带来的结果。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患者的就医成本仍在持续上升。
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国家持续加大对医保的投入释放出的医疗需求推动外,以药养医的现实是个更重要的因素。
中国在1954年起开始对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加价15%的政策,同时给予医护人员长期的低待遇,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就以回扣的方式来给被严重低估的医护人员以补偿,遂成今日药品过度消费之势。或者说安全无效的药品如果真正在实现了取消以药养医之后,还能像现在这样被疯狂的处方吗?恐怕是很难了。因此,取消以药养医总体上对药品消费是个利空的政策,尽管这个过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医改实质上是政改的一部分,后者没有大的动作,则前者不会脱胎换骨。但是对于医药企业个体来说,还是应该及早做出改变以让自己不要挨到被动的时候。
药企应该做的调整就是更加重视产品线的建设,要把研发重点放到真正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的品种开发上。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准备了,2011年4月9日,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牵头的课题组完成了《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这份报告。报告中指出从全球来看人们消费结构中用于医疗服务的支出增长速度最快。从全球资源配置来看,卫生总费用(Total HealthExpenditure)占GDP比重平均在9.7%左右(WHO,2010),中国目前约为5.1%(国家卫生部,2010)。而且,中国的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医药卫生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项目,因此,如何科学评估并有效配置医药资源将是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议题。这份报告还特别明确了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研究在未来的基本药物、药品定价和医保等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医生收回扣就乱开药的扭曲变态阶段一定会过去,未来医药企业的竞争就在于谁能生产出临床上不可替代并符合经济学原则的药物,这个观点其实不仅适用于2013年,也是未来医药股投资的核心原则之一。医生们自己的动作也已经揭示了这个方向,最近丁香园网站公布了一份医生下载资料的统计,数据显示医生们最爱看的资料就是各大类重要的临床指南,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能把产品通过扎实的学术工作做进各指南的药企未来机会就更大一些呢?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其名著《时间简史》中对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一个论述:即在宏观世界中时间箭头是明确存在的,否则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不能成立,这个定律有多种表述形式,但每一种都指明了自然过程的方向性,而其实质就是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例如我们不可能造出第二类永动机、我们不可能返老还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顺着时间箭头一路走下去,哀叹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在投资中时间箭头意味着什么呢?根据最普遍使用的股票估值模型,假设无限期持有后,某种股票内在价值等于未来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累计之和,或者说我们买入某公司股票的理由就是我们认为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在当期的贴现值高于现在的股价,而其中的要点就在于公司是不是在延着时间箭头的方向顺应行业发展规律在未来创造出令人满意的自由现金流,这正是我们在做投资中最难以处理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股票投资中预测是不靠谱的,唯有深入理解行业并持续跟踪企业进展才能对投资有较好的把握。对此,我以科伦药业为例说明一下:
科伦药业自上市以来所做的动作可以大致分为几类:
(1)继续收购输液类企业完成战略布局,例如对广东庆发、浙江国镜,以及最近公告的对利君国际的股权收购;
(2)内部的吸收合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如对子公司珍珠制药、新元制药、中南科伦的吸收;
(3)收购上游降低生产成本;如收购崇州君健;
(4)成立海外公司,拓展海外市场销售,如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科伦国际有限公司”,用于开拓国际市场;
(5)投资39亿成立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生产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系列中间体。该项目规模为年产硫氰酸红霉素4800吨,头孢系列中间体9000吨,总发酵体积规模4.1万立方米。
且不论对这些项目的业绩预测,但在我看来,这些动作是符合医药行业发展规律的,科伦的股价在2010年12月3日创出上市以来最高位166元以后于2012年1月20日创出到目前为止的最低价(复权后70.6元,相当于从高点腰斩),这一年多的股价向下过程中伴随的川宁项目的如火如荼的建设,也伴随着大批投资者的离场。
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在二级市场上股价不是狂热高估就是悲观低估,买入时机就在于当市场极度悲观时企业在做什么?是不是在顺应行业规律在发展,如果是,则就没什么好担心的。类似科伦的案例在医药股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
顺着时间箭头吧,对于持续成长的药企来说,时间是我们的朋友,和优秀的医药企业一路走下去,投资怎么可能不成功?
继2012年北京启动了朝阳、友谊医院等取消以药养医试点以来,今年初上海也开始了试点,同时卫生部部长陈竺多次表态要在更大范围的县医院启动这—工作。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我国药品消费在新医改前的2008年为6202.4亿元,药品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41.56%。到2011年,药品消费总额达到9684.2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38%。总体的趋势是:药品消费增加较快,3年增加了3481.8亿元(按名义价),年平均增长18.7%;总药品占比在逐步下降但不明显。
个人在公立医院的医疗消费,2008年门诊次均药品费为72元,占门诊费的51.3%,2011年的相应数字为93元和51.5%;人均住院药品费2008年为2573元,占43.8%,2011年相应数字分别为2904元和42%。大致的趋势为药品费在增加,所占比例基本不变。这些数字表明:前几年药品消费较快增长的势头并未明显地控制住,而药品占医疗总费用的比率下降只是因为医药费用结构中药品以外的其他消费上涨更快带来的结果。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患者的就医成本仍在持续上升。
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国家持续加大对医保的投入释放出的医疗需求推动外,以药养医的现实是个更重要的因素。
中国在1954年起开始对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加价15%的政策,同时给予医护人员长期的低待遇,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就以回扣的方式来给被严重低估的医护人员以补偿,遂成今日药品过度消费之势。或者说安全无效的药品如果真正在实现了取消以药养医之后,还能像现在这样被疯狂的处方吗?恐怕是很难了。因此,取消以药养医总体上对药品消费是个利空的政策,尽管这个过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医改实质上是政改的一部分,后者没有大的动作,则前者不会脱胎换骨。但是对于医药企业个体来说,还是应该及早做出改变以让自己不要挨到被动的时候。
药企应该做的调整就是更加重视产品线的建设,要把研发重点放到真正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的品种开发上。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准备了,2011年4月9日,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牵头的课题组完成了《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这份报告。报告中指出从全球来看人们消费结构中用于医疗服务的支出增长速度最快。从全球资源配置来看,卫生总费用(Total HealthExpenditure)占GDP比重平均在9.7%左右(WHO,2010),中国目前约为5.1%(国家卫生部,2010)。而且,中国的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医药卫生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项目,因此,如何科学评估并有效配置医药资源将是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议题。这份报告还特别明确了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研究在未来的基本药物、药品定价和医保等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医生收回扣就乱开药的扭曲变态阶段一定会过去,未来医药企业的竞争就在于谁能生产出临床上不可替代并符合经济学原则的药物,这个观点其实不仅适用于2013年,也是未来医药股投资的核心原则之一。医生们自己的动作也已经揭示了这个方向,最近丁香园网站公布了一份医生下载资料的统计,数据显示医生们最爱看的资料就是各大类重要的临床指南,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能把产品通过扎实的学术工作做进各指南的药企未来机会就更大一些呢?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其名著《时间简史》中对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一个论述:即在宏观世界中时间箭头是明确存在的,否则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不能成立,这个定律有多种表述形式,但每一种都指明了自然过程的方向性,而其实质就是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例如我们不可能造出第二类永动机、我们不可能返老还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顺着时间箭头一路走下去,哀叹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在投资中时间箭头意味着什么呢?根据最普遍使用的股票估值模型,假设无限期持有后,某种股票内在价值等于未来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累计之和,或者说我们买入某公司股票的理由就是我们认为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在当期的贴现值高于现在的股价,而其中的要点就在于公司是不是在延着时间箭头的方向顺应行业发展规律在未来创造出令人满意的自由现金流,这正是我们在做投资中最难以处理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股票投资中预测是不靠谱的,唯有深入理解行业并持续跟踪企业进展才能对投资有较好的把握。对此,我以科伦药业为例说明一下:
科伦药业自上市以来所做的动作可以大致分为几类:
(1)继续收购输液类企业完成战略布局,例如对广东庆发、浙江国镜,以及最近公告的对利君国际的股权收购;
(2)内部的吸收合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如对子公司珍珠制药、新元制药、中南科伦的吸收;
(3)收购上游降低生产成本;如收购崇州君健;
(4)成立海外公司,拓展海外市场销售,如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科伦国际有限公司”,用于开拓国际市场;
(5)投资39亿成立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生产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系列中间体。该项目规模为年产硫氰酸红霉素4800吨,头孢系列中间体9000吨,总发酵体积规模4.1万立方米。
且不论对这些项目的业绩预测,但在我看来,这些动作是符合医药行业发展规律的,科伦的股价在2010年12月3日创出上市以来最高位166元以后于2012年1月20日创出到目前为止的最低价(复权后70.6元,相当于从高点腰斩),这一年多的股价向下过程中伴随的川宁项目的如火如荼的建设,也伴随着大批投资者的离场。
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在二级市场上股价不是狂热高估就是悲观低估,买入时机就在于当市场极度悲观时企业在做什么?是不是在顺应行业规律在发展,如果是,则就没什么好担心的。类似科伦的案例在医药股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
顺着时间箭头吧,对于持续成长的药企来说,时间是我们的朋友,和优秀的医药企业一路走下去,投资怎么可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