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ry0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实性是现代旅游中的重要概念。拳文对比了学术界有关真实性的4种理论,认为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符合文学资源亦真亦幻的特点,适宜作为文学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并以高邮界首镇汪曾祺水乡风俗圆项目策划为例,说明基于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的文学资源旅游开发流程。
  [关键词]文学旅游;文学资源;建构主义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5-0026-05
  
  一、引言
  
  文学与旅游是两个有着不解之缘的历久弥新的话题。自古以来,旅游活动催生了无数精彩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意象、场景、人物以及与作家相联系的场所也对游客构成强烈的吸引力。在当代旅游语境下,文学资源被视为一项经济持久的旅游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在文学巨匠辈出的英国,文学遗产被广为促销,英国旅游局1983年出版了“英国文学”地图,诸如莎士比亚的家乡斯特拉福特、勃朗蒂姐妹的家乡约克郡等地都是拥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地。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出的上海、北京的大观园,南京王谢古居、李香君故居,绍兴鲁镇,常熟沙家浜等文学景点,把文学作品中虚构或虚实相生的人物、场景变成实实在在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别开蹊径。
  在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之时,我们也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许多城市遍地开花的西游记宫昙花一现;游客对位于南京著名商业区夫子庙地区的王谢古居和李香君故居这两个文学旅游产品的体验不太满意。可见,作家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并非保障其相关旅游产品成功的万灵丹。
  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现代旅游者希望在旅行中寻求日常生活里所缺乏的“真实性”。在旅游研究中,关于真实性学界主要存在4种观点:客观主义真实性、存在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后现代主义真实性。4种理论各有其侧重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和旅游资源开发。文学资源的吸引力主要从作家、作品情节、真实(或虚构)场所以及读者对作品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认同和再认识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许多文学旅游具有想象与现实融合的特点,因此,兼顾客观真实与主观体验真实的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更适用于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
  界首镇位于江苏省高邮市,拥有典型的里下河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传统。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以高邮水乡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2006年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受界首镇政府委托编制《高邮市界首镇芦苇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中提出汪曾祺水乡风俗园的项目策划。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结合此案例说明文学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
  
  二、旅游真实性理论的演进
  
  自从20世纪70年代麦克康乃尔(MacCannell)把真实性的概念引入对旅游动机和体验的社会学研究后,这一主题就被提上了旅游学研究的日程,许多文献围绕着真实性的含义进行了辩论和分析。王宁将各种有关真实性的理论归纳为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其基本观点如下:
  
  (一)客观主义真实性——“博物馆”版本
  客观主义真实性强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认为真实性是旅游客体固有的特性,可以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就如同博物馆中的藏品一样。旅游体验的过程等同于认知“真实的”旅游客体的过程,离开了客体的真实性,即使旅游者自己认为得到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体验也被视为不真实的。
  
  (二)建构主义真实性——真实性可以通过建构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其基本理念为: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思想行为和符号语言之外的先验的、“真实的”的世界,真实是解说和建构的结果。因此,真实性取决于文化的选择和,或解说,以及文化市场商人、学者、地方权威人士等的主流声音。旅游的真实性可以由各种旅游企业、营销代理、导游解说、动画片制造者等生产、制造,并且与每个游客对真实性的定义、体验及理解有关。
  
  (三)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对真实性的解构(deconstructioa)
  后现代主义完全泯灭了客观主义真实性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复制品与原件,或符号与现实的界线。他们引用美国迪斯尼乐园的例子,认为既然根本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的原件作为参照,也就无所谓“真”与“伪”。与现代主义者追求真实性的风格不同,后现代主义的旅游者追求享受、娱乐和表层美,根本不关心“真实性”,甚至追求“不真实”(inauthenticity)。后现代主义对真实性做出了颠覆性的解说。
  
  (四)存在主义真实性——一种个体认同自我本真的存在状态
  存在主义者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只是借助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当处于本真的状态时,人们感觉自己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实,自由,但这不是因为他们发现旅游客体是真实的,而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约束,能够参加非同寻常的活动。存在主义的真实性注重旅游主体的体验,而与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无关。
  如上所述,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始于对旅游客体真实与否的讨论,但客观主义的真实性理论无法解释被专家、知识分子、精英们斥为“不真实”或“舞台真实”的体验恰恰是大众旅游者体验“真实”的途径这一现象,于是,建构主义理论对客观主义的真实性进行了修正,指出真实性是一个构建和赢得旅游者认可的动态过程。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真实,也不追求客观对象或主观体验的真实,是对客观主义真实性的否定。与这3种理论偏重旅游客体的视角不同,存在主义真实性完全看重的是旅游主体的体验,忽视客体真实性的存在。其关系如图1所示:
  
  
  三、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与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
  
  (一)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的真实性,与游客造访文学旅游地的动机相契合
  旅游的真实性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或真实性体验)和旅游对象的真实性,可以看到,上述4种理论对两种真实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图2),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兼顾了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的真实性。
  游客造访文学旅游地的动机是多样的,赫伯特(Herbert)将其归纳为:①与作家有关,如作家生活过的地方、与作家有关的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②与作品的场景有关;③与情感价值、怀旧、记忆、象征等有关,其内涵比某一特定的作家或作品更宽泛、更深刻。此三者既包含了对客观对象真实性的追求,如游客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入几乎没有改变的作家故居,追随作家的脚步,透过作家的眼睛看世界;同时也融合了回复真我的对主观体验真实性的追求,如旅游者造访英国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位于哥比亚的故居山顶农庄(Hill Top Farm),唤起有关自己童 年的情感和记忆。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兼顾对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追求,与游客造访文学旅游地的动机相契合,适宜作为文学旅游地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旅游开发者和游客互动地建构真实性的过程与文学旅游地建构和消费的过程相契合
  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认为,旅游者或旅游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期望、偏好、信仰、力量等设计构建旅游对象的真实性,相应地,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和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互为建构。这正符合文学旅游地的建构过程。
  今天的文学旅游地早已不限于历史事件发生地、作家出生或逝世的地方,它们同样是社会构建的产物,被创造、扩大,通过营销手段吸引游客。游客也抱着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对旅游地做出自己的解读。文学旅游地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开发者和旅游者共同构建真实性并最终使其得到接受和认可的动态过程,与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完全契合。
  
  四、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界首镇“汪曾祺水乡风俗园”策划
  
  (一)界首镇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现状
  界首镇位于江苏省中部,介于高邮、宝应、金湖三县市的交会处,濒临大运河,曾设有邮驿,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是里下河地区的商贸中心。界首最突出的自然旅游资源是超过13平方千米(2万余亩)的芦苇荡,是江苏省内最大的连片种植的芦苇基地。春夏之交,苇叶青青,碧波万顷,深秋时节,芦花飘雪,云海茫茫,风光极佳。荡内有菱角、芡实、荷藕、鱼虾、螃蟹等丰富的水产,栖息着野鸭、白鹭等多种野生水鸟。
  界首镇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运河遗迹、古街以及界首茶干等。1956年从高邮县城镇国寺塔到界首四里铺在老运河东堤外另开长26.5千米的新河,古运河河床、船坞、船闸等一系列水利设施和遗址保存下来。界首镇的两条古街仍保留着传统建筑风貌,麻石铺街,小楼老宅,木格花窗,古街坊布局形式和建筑风格古风犹存。有300多年生产历史的界首茶干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曾以色、香、昧、形俱佳的特色博得南巡的乾隆皇帝喜爱,成为年年运送京城的贡品,1927年荣获西湖博览会一等奖。汪曾祺曾把“喝一杯茶,吃几块界首茶干”视为运河旅游中的一件乐事。
  近年界首镇开始注重旅游业发,2003年5月成立了高邮市渔家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有职工15人,总资产285万元人民币,拥有一艘水上餐厅船只和3条摩托艇等旅游服务设施。2005年10月举办了首届“茶干节”,旅游开发处于观光型的初级阶段。
  
  (二)从文本到文学旅游地——汪曾祺水乡风俗园策划
  如上所述,界首镇的旅游资源有一定特色,但品级和知名度不高,目前渔家乐为主打的初级开发方式制约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其里下河的自然风光、运河古镇的人文风俗与当代知名作家汪曾祺以高邮水乡为背景的作品意境高度契合,为具有怀旧、童年、乡村情结的文学旅游提供了适宜的情境。据此,本文选择汪曾祺作品为文本,提出“汪曾祺水乡风俗园的项目策划”,其流程如下(图3):
  
  1 文本选择
  风俗园以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为开发母本。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5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故乡高邮,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奠定了他以后文学创作的基础。从1940年创作第一篇小说开始,到1996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汪曾祺创作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最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奠定其在中国文坛不可替代地位的是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又主要是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他的许多散文作品,如《故乡的野菜》等也取材于故乡的生活。水乡高邮的氤氲水汽渗透于其作品中,他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
  汪曾祺作品中有大量对于风俗的具体而传神的描绘。汪曾祺说过:“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且使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热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汪曾祺的作品凸显着诗意的、人性的美。陆建华评价汪曾祺作品说: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作品用抒情的调子,以童年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平民生活中保存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健康的人性,将‘国民性批判“重铸民族性格’的大题目蕴藏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之中。那苍凉而沉郁的往事,唤起人们重温世界的美感,令人感到人性的温馨和生活的诗意。”
  汪曾祺以真实的笔触所描绘的田园诗般的、闪烁着人性美光辉的风俗画卷合乎于文学旅游追寻童年、乡村、真实性的文化价值,其代表作品的背景与界首镇的自然、人文环境高度契合,这些作品可以构成界首镇旅游开发的母本。
  2 物质建构
  界首镇古意犹存的老街以及莽莽苍苍的芦苇荡是风俗园赖以依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体现着旅游对象真实的一面,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移迁、仿古等手段以具有水乡特色的民居、店铺、器具、衣饰、美食、民间工艺品等营造水乡生活空间。可包括4个分区:
  常绿的童心——汪曾祺水乡作品展示馆。运用雕塑、多媒体技术、真人秀等方式立体展示汪曾祺的生平与创作,通过多维的解说系统表现汪曾祺作品对真、善、美的追求。
  里巷风情——传统商铺区。依托界首镇古街,再现汪曾祺笔下的保全堂药店、源昌烟店、王二熏烧摊子、小蓬莱、五柳园茶馆、银匠店、画匠店等小镇景观。
  大淖烟岚——大淖景区。依托农家村落,再现汪曾祺作品中茅棚瓦屋的乡村景观,布置鲜货行(买卖鱼虾水货、荸荠茨菇、山药芋艿、薏米鸡头等诸种杂物的货店)、鸡鸭蛋行、炕房、浆房、竹厂、土地祠、荸荠庵,点缀茶坊酒肆、豆棚瓜架。陈列传统农具如兑子、水车、石磨、风车等,传统渔具如网、罾、罩、花篮、地笼等。
  菰蒲深处——苇荡景区。依托万亩芦苇荡,展现里下河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并可以此为背景,打造以芦苇荡为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1975年拍摄的电影《黄河少年》就在这里拍过外景。
  3 意境营造
  
  风俗园意境总体构想。风俗园试图将汪曾祺生平及其以里下河为背景,最能体现汪曾祺风格的《受戒》、《大淖纪事》、《鸡鸭名家》、《异禀》及《故乡的食物》、《故里杂记》等作品作为开发的文本,在上述物质建构的基础上,以语态表演、动态活动和心态活动(如图4)以及语言、文字、图像等解说方式,向游客传达一种安谧、祥和、闲适、自足的水乡生活情趣,使游客仿佛回到远离尘嚣、充满真善美的梦中的家园。
  风俗园意境的具体表现。语态表演。在传统商铺区和大淖景区开展传统曲艺、民歌、戏剧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表演活动,活跃风俗园的气氛。
  动态参与。组织水乡婚礼、捕鱼、车水、采菱、采莲等水乡特有的各种参与性娱乐活动。
  心态活动。开展祭水神、水乡风俗园诗文笔会等活动,以此教育引导人们对里下河风俗文化和汪曾祺作品的体验与认识,塑造风俗园的文学旅游地形象。
  4 几点原则
  该项目策划的长远目标是在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前提下,为地方发展服务,使界首镇成为个性鲜明的文学旅游地,据此,提出以下原则:①重视传统农业、渔业、手工业。②维系民间风俗和社会结构。③保护古镇、乡村的传统风貌。④保护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和谐发展。⑤建立环保的用水、废弃物处理和能源系统。⑥对当地居民(特别是青年人)进行乡土风俗教育和文学教育。⑦建立多形式的解说系统,强化游客的文化体验。⑧控制旅游规模,走基于自然与文化的中高端文化旅游产品路线。
  
  四、结语
  
  文学作品具有亦真亦幻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联系着作家生平、经历、创作地、作品人物和背景生活原型的真实,另一方面又有着情节、人物、场景、意境等虚构的艺术世界。如今的文学旅游已不仅仅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文学巨匠故居、墓地的“朝圣”旅游,游客既追求与“现代”的东西对立的“原初”的东西,如童年的记忆、乡村的生活,也追求一种怀旧的、诗意的境界。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告诉我们,旅游开发者可以借助文学作品场景的构建、解说,向游客提供一个体验文学境界、发现真我的旅游空间,通过与游客的互动使游客获得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真实感受。汪曾祺的作品以高邮水乡旧生活为背景,写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事,于平淡中求真、求善、求美,“追寻民族文化的根”,弥漫着浓浓的诗意。界首镇虽不是汪曾祺出生和生长的地方,但地缘极近,其自然与人文环境与汪曾祺作品中的背景形神毕肖,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的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富于文化品位的文学旅游地,突破目前仅有芦苇荡自然观光和水上餐厅单一、初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实现旅游业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新休假制度对旅游客流产生影响的推测,人们众说纷纭,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也不断见诸新闻报道,但目前尚缺乏学术上严格的实证。利用国家假日办106个重点监测景区连续4年的数据,文章研究发现:(1)“五一”黄金周被缩短为3天,但其景区荷载率与往年相比并无变化;(2)“五一”黄金周的缩短,使被抑制的远程旅游需求在国庆黄金周释放出来,造成2008年国庆黄金周景区荷栽率达到新的高峰值;(3)通过缩短
期刊
[摘要]旅游经济学家认为,旅游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在温泉旅游研究中,由于所消耗的温泉水是可以准确度量的,如果仅坚持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二分法。势必忽视温泉资源与各种收入的关联。本论文提出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具有四圈层结构,并给出了具有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的吨水效益指标。  [关键词]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吨水效益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本文在旅游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九寨沟为例,对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推进国内关于旅游罩现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从3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旅游罩现象在九寨沟旅游区是存在的,业已对旅游者体验和目的地社会文化造成了影响。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对旅游罩现象的认识,为合理制定九寨沟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旅游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
期刊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期刊
[摘要]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前因研究一直都是西方消费行为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国外学者对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目前国内未见对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借鉴消费者行为倾向的相关理论和国外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研究成果,以青岛国内休闲游客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影响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动机和游客满意对游客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旅游动机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大于游客满意对
期刊
[摘要]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旅游规划的时代特,最突出表现在旅游规划的价值观、旅游规划方法、旅游规划体系与制度、旅游规划职业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旅游规划语言的建立是旅游规划科学化、职业化最主要的学术前沿。  [关键词]中国
期刊
[摘要]城市历史地段既是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又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协调城市历史地段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个难题。本文以吸引力一承载力矩阵为研究工具,结合实地调查,剖析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的市场吸引力和遗产承载力,为城市历史地段的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历史地段;市场吸引力;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
期刊
周勇:我国节庆盛事活动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许春晓:大型节事研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戴光全,张骁鸣:关注大型节事活动对于节事学科与节事教育的影响  王晨光:节事旅游发展亟待理念创新  胡平:大型节事活动凸显安全管理——兼论上海世博会安全管理  李晓莉:大型体育赛事中旅游杠杆效益的发挥    我国节庆盛事活动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周 勇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澳门)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期刊
引言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相关产业、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定位,是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和总体方向,但是传统旅游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旅游
期刊
[摘要]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大维度32项变量构成。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评为基础,结合聚类分析,将该区域旅游系统内的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指出各类城市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理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