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阕山水半生情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renl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熹微的晨光中,我沿着泛青的石板路,穿行在历史老街平江路上。窄窄的河道穿街而过,座座石桥贯通两岸,岸边绿柳婆娑,花团丛簇。澄碧的河水缓缓流淌,摇橹船穿桥而过,船上游人悠然安坐,听船娘吟唱江南小调,脸上漾着闲恬的微笑。
   这就是我梦中的姑苏老城,古巷小桥,流水人家,处处透着如诗画般的清雅风韵。这条南宋《平江图》上记载着的延传至今的老街,暗合了我对江南水乡的美好印记。
   记得初次来苏州,正是最好的年纪。那时我读大学,临毕业前在上海某电厂实习,几个同学相邀出游,乘着绿皮火车到这里。适逢梅雨时节,一行人穿街绕巷,从烟雨朦胧中望山看水,游园林,访古桥,听路边老茶馆传出的评弹声。
   渐渐地,我和他落在后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在雨雾里黯然滋长。巷子里遇见卖花的阿婆,篮筐里有串好的白兰花、茉莉花,他跑上前买了些递给我。那馥郁的香气缠绕着,飘荡着,像极了我们隐秘的心事。
   毕业后,我们从同学变成恋人,接着结婚生女,一晃小半生过去。在无数的梦中,我漫步徘徊在幽长幽长的小巷,而再来苏州,竟相隔二十余年光阴。
   正如倪弘毅的《重逢》中,那句“你尽有苍绿”,经年之后,起初的浓情深意在时光的浸染下,已成为朴素纯粹的亲情,如长在心上的青苔,化成一片苍绿。那深沉的苍绿中,有老爱情的味道,亦藏有苏州的气息。
   这次到苏州,我们住进平江路附近胡同里的一家民宿,名为“前堂后院”。两层小楼由民居改建而来,修旧如旧,古朴中透着静雅,完好保留老建筑的苏式格局。每间客房都有好听的名字,采莲、心悦、竹露、萱草、穿花等,显现出诗意的细节之美。
   晨起,沿胡同向前走一两百米,就到平江路老街。街边店铺林立,过了8点钟,路上游人多起来,挤挤挨挨,喧声沸沸,一番热闹繁华的人间盛景。
   我喜欢朝老街的支巷里走走,扭身拐进大儒巷、丁香巷、胡厢使巷、东花桥巷等等。弄堂里居住着枕河而居的老街人,清一色粉墙黛瓦的老宅旧院,青灰的外墙上有时光留下的斑驳痕迹。
   街边拉家常的居民、水井边洗菜的妇人、穿蓝衫摇橹的船夫、桥头戏耍的孩子……这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里,处处透出安然自足的从容。
   沿老街步行,拙政园、狮子林、耦园、随园皆相离不远。进入园中,目光所及,尽是苍绿。沿着幽曲小径兜绕一圈,看湖心凉亭,看庭院长廊,看假山鱼池,看竹林花间,几步一景,静美如画。园林布局精巧,温润而精致。
   园林的精妙之处在花窗,有牡丹花、荷花、海棠花、梅花、竹节等图案,还有镂空而成的飞鸟、游鱼、走兽,又或是凤戏牡丹、鱼戏莲叶、喜上眉梢、松鹤延年等寓意吉祥的雕花,古风古韵,且构作精巧。
   窗后是另一番更美的风景,芭蕉、竹石、蔓藤、花枝,半绽半隐,无限意趣,令人诧然之下,难免遐思翩飞。临窗望去,花影绰绰映在粉墙上,亦别有幽致。
   想起贴书上的一句,“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园林更贴合中年人的心境,惯看秋月春风,有了阅历,有了沧桑,反而气蕴于内,自有一种清远深美的意味。
   从园林出来,已是月色黄昏。沿青石小路朝回走,澄澈的月光落在河面上,鳞波闪动。老街上灯火阑珊,迷蒙夜色中,苏州人将从前慢的精致生活,延续到俗常日子的烟火里。
   老街人懂得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将就,不凑和,他们舍得花时间和心思,巧手弄美味,在一箪食、一豆羹中,品味滋足味润、余韵悠长的生活。苏州老厨人的心思玲珑,也使得苏式小吃名扬天下。
   走累了,寻一处小店坐下。点上些当地名吃,桂花赤豆糖粥、桂花鸡米头、泡泡小馄饨、酒酿小圆子、哑巴生煎……食物的香气在唇齿间弥漫,入口鲜香甘滑,令人回味许久。
   这承载着苏州人记忆与情怀的美食,是萦绕在当地居民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也给予我这般外来客以妥帖的抚慰,令一日的疲累全消。
   有的传统老店里,还可以边吃边听评弹,在一曲曲软哝清音中,体会美食与时光的缱绻交错。苏州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旧时又称说书、南词,那如雨滴般清润柔婉的声音,穿透数百年的光阴,依旧令每一位听书人醉心荡魄。
   朱红色的老戏台上,桌两边坐着一男一女,男持三弦,女抱琵琶,彈唱曲目有《白蛇传》《珍珠塔》《玉蜻蜒》,是痴绝缠怨的爱情故事。我虽听不太懂唱词,但早已沉醉在那一唱三叹,以及轻拢慢捻的韵律里。
   走出店时,空中飘起丝丝细雨。微雨落在身上,打湿了衣襟,而我神思飘忽,心仍沉在戏中。仿佛自己便是那为爱低眉的女子,倾心相许,偏又纠缠交错,迷失在时光巷陌里。戏里戏外,早已辨不清真假。
   那夜我回到房间,斜倚在床边,听微雨敲窗,听雨打芭蕉,声声入韵,如一阙清词。夜雨潇潇中,烟雨如画的姑苏城,宛如白莲花般在我的心底盛开,瓣瓣流香。
   这便是苏州,令我半生牵念,无限痴迷留恋的千年古城。那一份宁静淡然,是浸润在骨子里的风雅。让人来了便不忍离开,甘愿沉溺其间,静听风雨,淡看烟云,任时光悠悠然然地淌过。
其他文献
1.   周一的早晨,8点左右的时间,大水晶街上已是行人渐多。这里临近道外客运站,人流往来,络绎不绝。旁边是太古的陶瓷批发市场,还有各种商家店铺铺陈开来,一派市井融融的景象。   东莱街派出所就在这大水晶街的街口,矗立在这块我们常说的“老道外”的烟火之地上。   东莱街派出所和这片老城区一样历史悠久,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正式建立人民政权,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同年8月,东莱
去共青农场秋收吧!   为了积极响应“厉行节约,青年先行”的号召,团黑龙江省委将遴选50名优秀青年一起走进北方共青城,参与“粮食我来收”线下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将带领他们去往共青农场现代化大农业、大农机现场、梧桐河抗联纪念馆、宝泉岭远征军博物馆以及宝泉岭机械记忆馆等地进行现场教学,体验农耕甘苦,提升思想理论水平,接受垦荒精神洗礼。  共青农场是新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起始地。1955年,京、津、冀
让·西梅翁·夏尔丹,法国画家,1699年生于巴黎,法国18世纪市民艺术的杰出代表。1728年静物画《鳐鱼》展出,一举成名,被接纳为皇家学院院士。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給人以动感。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平凡生活的积淀   夏尔丹于1699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家具工匠,收入不多,家境贫寒。夏
“银湖小姐,大吴安仔。”这句潮州民间的俗语不仅是形容银湖小姐美貌俊俏,更赞美了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泥塑巧夺天工,美妙绝伦。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以其特有的“多层贴塑”技艺,成为中国泥塑界的一朵奇葩,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三大泥塑”。2008年,大吴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在欧美国家颇受青睐,如今,其23代传人吴光让的作品,每件已高达2000
对做腊肉的记忆是从童年时开始的。1953年5月10日,我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城郊边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爸爸妈妈养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那时,父亲在一家木器厂工作,母亲在家务农,除了种粮种菜,她还养了猪和鸡。为了喂猪,妈妈要经常去割猪草、拾菜叶,她还特地种植了玉米和红薯,作为猪只在“追肥”阶段的营养饲料。  看着一天天长大长肥的猪,家里人都非常开心。小时候,我们家和许多普通百姓人家一样
地心深处的瑰丽仙境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乾宏洞”、“织金天宫”,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公里。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分为织金洞景区、织金古城区、洪家渡高原平湖景区、裸结河景区。  织金洞是一座形成于500万年以前的大自然迷宫,属西部高原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980年偶然发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规模最大、造型最奇的洞穴宝库,拥有
1975年,杨扬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出生。顽皮倔强的杨杨从小就对滑冰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喜爱,后来被教练王春尧选中,从此踏上了她的冰雪之旅。   1984年,杨扬开始接受滑冰训练。那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得冠军。把她们和李宁、许海峰等人作为偶像,只有9岁的杨扬开始在心中埋下了“走向世界”的种子。   “其实我那时候很小,但是我内心就有这样的偶像。我说我长大以后像他们一样要走向世界,虽
这是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小俩口是土生土长的小镇本地人,从小玩到大,可谓青梅竹马。男的叫赵华,女的叫李萍,他们结婚早,第二年便拥有了爱情的结晶,现在他们的儿子小虎已经4岁多了。小俩口正年轻,30来岁的样子。李萍用丈夫赵华多年积攒下来的打工钱,盘下了小镇上的一间小商店,一年四季忙店里的营生,带孩子,操持家务。赵华则常年在外打工。   小镇耕地少,没有什么像样的工厂、企业,女人们多数留在家里照看孩子,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部《沙家浜》京剧样板戏,让江苏常熟的沙家浜名闻遐迩,也使“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北有青纱帐,南有芦苇荡”。水乡泽国的芦苇荡,和北方漫无边际的青纱帐一样,既是保护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抗战的天然屏障,也是“游击健儿逞英豪”的战场。如今,抗战泣血的岁月已经远去,硝烟带不走的芦苇荡依然满目青翠,诉说着那段“染上战斗的火光”
提到绍兴,有的人想到的是它江南古镇的特质,青石板、石拱桥、小桥流水;有的人想到的是鲁迅笔下的印记,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居、历史遗迹、山水人文:而我惦记着的则是爱情名园——沈园,那里的景观虽不如苏州园林别致,但却惹人眷恋,只因那里有着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浙江绍兴的沈园位于越城区春波弄,又名“沈氏园”,是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是宋代著名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