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编制会计分录这一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实施教学时,首先通过对供应、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典型经济业务认真剖析,指明其业务特征,结合教材中的业务举例和"实训练习"予以巩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业务特征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对各账户的具体核算内容和账户结构的分析讲解,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并掌握各账户的具体运用,正确编制会计分录。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以重点账户为枢纽的辐射形学习法。
关键词:典型经济业务 会计分录 账户 还原 辐射形学习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编制会计分录这一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即有赖于对前面各章节有关会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会计对象、要素、账户设置、复式凭证、借贷记账法等的掌握,又影响着对后面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有关章节内容的理解,是将会计理论学习运用于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本章节有关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将影响学生对专业会计--《企业会计》等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本章节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就教学中的粗浅体会做一个小结,以作抛砖引玉。
首先,针对初学者对具体经济业务认识不足,接触的感性材料不多(或不同),在教学中,应强调"循序渐进、分割掌握、各个击破"的做法。以工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为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工商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代表性经济业务,以便快速判断各具体业务的所属环节。在实施教学时,对各环节的典型经济业务通过认真剖析,指明其业务特征,并通过教材中的业务举例和课后练习加以巩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如材料供应环节的典型业务"向某公司购入某材料物资多少,并支付货款(或货款暂欠)"其主要特征是"购入材料物资";销售环节的典型业务"向某公司销售某商品产品多少,并收到货款(或货款尚未收到)",其主要特征是"销售商品产品"。通过对业务类型的归类、确认,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账户并确定其方向,避免了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降低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缩小了选用账户的范围,从而为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做好准备。
其次,通过对各账户的具体核算内容和账户结构的分析讲解,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并掌握各账户的具体运用,在实施教学中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先指明各该账户的核算内容,并结合前述业务特征帮助学生切实地将某一经济业务内容与相关的账户核算内容联系起来,做到快速、准确地找到适用账户,为着手编制会计分录打下基础。
如介绍"原材料"账户的核算内容为"库存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这一悬念的产生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各种可能性,教师适时点明"在发生材料采购业务,即购入材料物资时,会引起库存原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该业务的认识,帮助学生将"购入材料物资"这一业务特征与"原材料"账户相衔接,通过强化练习巩固,便可逐步做到,让学生在看到"购入材料物资"这一特征时,就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原材料"账户。这时,再顺势向学生提出"什么情况下会引起库存原材料实际成本的减少"这一问题,既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也是培养学生双向思维的一种方法。
第二步,讲解分析各该账户具体账户结构,在对账户设置的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的同时予以提高和具体化。讲解各类账户结构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块状记忆"模式,即根据会计要素内容及账户基本结构特点。将账户结构分为两大块,一为"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其基本结构为"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如有余额一般在"借方";一为"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其基本结构与前者刚好相反," 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如有余额一般在"贷方"。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账户具体核算内容,进一步明确各账户的具体结构,就可以事半功倍。如"原材料"、"管理费用"账户虽分属资产、费用类账户,其结构图的共性已如前所述, "原材料"账户的"借方"反映验收入库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反映其增加),"管理费用"的"借方"反映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亦为其增加),同时联系其各自的核算内容,"原材料"为"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管理费用"为"企业行政部门为管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其具体账户结构的理解掌握即可迎刃而解。如对于"向东方公司购入甲材料500件,单价1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 000元,上述款项已签发银行转账支票付讫"这一经济业务,首先可通过分析,明确该经济业务的主要特征为"购入材料",属于供应环节的业务类型,进而判断"因购入材料,引起库存原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加",与"原材料"账户有关,联系该账户的具体结构,确定应记入其"借方","增值税进项税额"应借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再根据货款结算方式为"签发银行转账支票付讫",影响企业存放在银行的货币资产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最后综合可得该业务的账务处理结果,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某材料 5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 000
贷:银行存款 585 000
从而正确完成该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
第三步,为了检验上述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的正确与否,即所运用的账户(科目名称)、方向及金额是否正确,要求学生还应根据账户的对应关系,将编制的会计分录进行还原,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承前例,对上述处理结果,根据有关账户的具体结构分析如下:"原材料"账户反映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借方表示增加;"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借方登记"增值税进项税额";"银行存款"账户反映企业存放在银行的货币资产,"贷方"表示减少。综合分析后,可将前例会计分录还原为:增加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即购入材料),发生增值税进项税额,并以银行存款支付上述款项。这一还原结果与原经济业务--"向东方公司购入甲材料500件,单价1,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0元,上述款项已签发银行转账支票付讫"的内容基本相同,业务特征一致,说明上述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是正确的,否则即为处理错误或不当,如果前例为"贷款暂欠",则其会计分录的贷方应为"应付账款"账户,而不应是"银行存款"账户。也就是说,不同的账户的对应关系即相互依存关系同样反映着特定的经济业务。
通过上述方法逐个分析供应、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典型经济业务及适用账户的核算内容、具体结构,结合配套练习,可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本章节教学内容,完成对工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基本账务处理,为正确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打下良好的基础,消除学生对编制会计分录的恐惧感,树立继续学习会计的信心。
最后,针对生产环节的业务类型较多,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特殊性,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以重点账户为枢纽的辐射型学习法,对生产环节以"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为重点账户,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以"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为重点账户,系统地掌握与其相联系(即存在对应关系)的各相关账户,使各个相对独立的账户构成有机的整体,既便于学生记忆,又有助于其对账户的进一步利用。如"本年利润"账户,其核算内容为"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净额",就应将取得的各项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成本进行相互配比,这样就引出了"本年利润"账户与各收入、费用账户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大的账户"关系网",强化对账户的系统性认识。上述各账户间的对应关系图示(附后)如下:(以"T"字型账户为例,因篇幅所限,仅列举部分)
通过程序图,即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明确掌握各账户的具体运用,又有助于加深对各账户结构内容的理解,避免了死记硬背,加强了具体的账户与经济业务间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学生复习本章节内容时,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入门教学时则不宜采用,以免造成学生在学习时主次不分,更难以明确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主编,【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关键词:典型经济业务 会计分录 账户 还原 辐射形学习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编制会计分录这一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即有赖于对前面各章节有关会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会计对象、要素、账户设置、复式凭证、借贷记账法等的掌握,又影响着对后面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有关章节内容的理解,是将会计理论学习运用于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本章节有关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将影响学生对专业会计--《企业会计》等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本章节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就教学中的粗浅体会做一个小结,以作抛砖引玉。
首先,针对初学者对具体经济业务认识不足,接触的感性材料不多(或不同),在教学中,应强调"循序渐进、分割掌握、各个击破"的做法。以工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为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工商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代表性经济业务,以便快速判断各具体业务的所属环节。在实施教学时,对各环节的典型经济业务通过认真剖析,指明其业务特征,并通过教材中的业务举例和课后练习加以巩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如材料供应环节的典型业务"向某公司购入某材料物资多少,并支付货款(或货款暂欠)"其主要特征是"购入材料物资";销售环节的典型业务"向某公司销售某商品产品多少,并收到货款(或货款尚未收到)",其主要特征是"销售商品产品"。通过对业务类型的归类、确认,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账户并确定其方向,避免了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降低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缩小了选用账户的范围,从而为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做好准备。
其次,通过对各账户的具体核算内容和账户结构的分析讲解,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并掌握各账户的具体运用,在实施教学中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先指明各该账户的核算内容,并结合前述业务特征帮助学生切实地将某一经济业务内容与相关的账户核算内容联系起来,做到快速、准确地找到适用账户,为着手编制会计分录打下基础。
如介绍"原材料"账户的核算内容为"库存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这一悬念的产生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各种可能性,教师适时点明"在发生材料采购业务,即购入材料物资时,会引起库存原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该业务的认识,帮助学生将"购入材料物资"这一业务特征与"原材料"账户相衔接,通过强化练习巩固,便可逐步做到,让学生在看到"购入材料物资"这一特征时,就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原材料"账户。这时,再顺势向学生提出"什么情况下会引起库存原材料实际成本的减少"这一问题,既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也是培养学生双向思维的一种方法。
第二步,讲解分析各该账户具体账户结构,在对账户设置的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的同时予以提高和具体化。讲解各类账户结构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块状记忆"模式,即根据会计要素内容及账户基本结构特点。将账户结构分为两大块,一为"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其基本结构为"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如有余额一般在"借方";一为"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其基本结构与前者刚好相反," 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如有余额一般在"贷方"。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账户具体核算内容,进一步明确各账户的具体结构,就可以事半功倍。如"原材料"、"管理费用"账户虽分属资产、费用类账户,其结构图的共性已如前所述, "原材料"账户的"借方"反映验收入库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反映其增加),"管理费用"的"借方"反映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亦为其增加),同时联系其各自的核算内容,"原材料"为"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管理费用"为"企业行政部门为管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其具体账户结构的理解掌握即可迎刃而解。如对于"向东方公司购入甲材料500件,单价1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 000元,上述款项已签发银行转账支票付讫"这一经济业务,首先可通过分析,明确该经济业务的主要特征为"购入材料",属于供应环节的业务类型,进而判断"因购入材料,引起库存原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加",与"原材料"账户有关,联系该账户的具体结构,确定应记入其"借方","增值税进项税额"应借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再根据货款结算方式为"签发银行转账支票付讫",影响企业存放在银行的货币资产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最后综合可得该业务的账务处理结果,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某材料 5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 000
贷:银行存款 585 000
从而正确完成该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
第三步,为了检验上述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的正确与否,即所运用的账户(科目名称)、方向及金额是否正确,要求学生还应根据账户的对应关系,将编制的会计分录进行还原,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承前例,对上述处理结果,根据有关账户的具体结构分析如下:"原材料"账户反映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借方表示增加;"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借方登记"增值税进项税额";"银行存款"账户反映企业存放在银行的货币资产,"贷方"表示减少。综合分析后,可将前例会计分录还原为:增加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即购入材料),发生增值税进项税额,并以银行存款支付上述款项。这一还原结果与原经济业务--"向东方公司购入甲材料500件,单价1,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0元,上述款项已签发银行转账支票付讫"的内容基本相同,业务特征一致,说明上述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是正确的,否则即为处理错误或不当,如果前例为"贷款暂欠",则其会计分录的贷方应为"应付账款"账户,而不应是"银行存款"账户。也就是说,不同的账户的对应关系即相互依存关系同样反映着特定的经济业务。
通过上述方法逐个分析供应、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典型经济业务及适用账户的核算内容、具体结构,结合配套练习,可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本章节教学内容,完成对工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基本账务处理,为正确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打下良好的基础,消除学生对编制会计分录的恐惧感,树立继续学习会计的信心。
最后,针对生产环节的业务类型较多,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特殊性,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以重点账户为枢纽的辐射型学习法,对生产环节以"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为重点账户,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以"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为重点账户,系统地掌握与其相联系(即存在对应关系)的各相关账户,使各个相对独立的账户构成有机的整体,既便于学生记忆,又有助于其对账户的进一步利用。如"本年利润"账户,其核算内容为"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净额",就应将取得的各项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成本进行相互配比,这样就引出了"本年利润"账户与各收入、费用账户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大的账户"关系网",强化对账户的系统性认识。上述各账户间的对应关系图示(附后)如下:(以"T"字型账户为例,因篇幅所限,仅列举部分)
通过程序图,即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明确掌握各账户的具体运用,又有助于加深对各账户结构内容的理解,避免了死记硬背,加强了具体的账户与经济业务间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学生复习本章节内容时,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入门教学时则不宜采用,以免造成学生在学习时主次不分,更难以明确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主编,【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