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成为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分水岭。若此时我们会想起“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贝多芬,那也不应忘记另外一位意大利古典时期的代表,为十九世纪意大利音乐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作曲家——萨维里奥·梅尔卡丹特(Save r io Mercadante)。
梅尔卡丹特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早年在拿波里跟随金加瑞里(Zingarelli)学习音乐,之后担任诺瓦拉教堂音乐总监和拿波里音乐学院院长。他因六十多部歌剧而名声远扬,其创作风格最初受到罗西尼的影响,后来转向梅耶贝尔强烈的管弦乐戏剧风格。他的创作不仅在歌剧领域大放异彩,器乐作品同样令人拍案叫绝,这使他在十九世纪的意大利名扬四海,被称为“意大利的贝多芬”。梅尔卡丹特的歌剧与器乐作品曾风靡整个意大利,一度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旋律。不过,他的歌剧创作与器乐作品构思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器乐作品创作中,梅尔卡丹特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运用新的写作技法与新的和声语汇,并加上自己惊为天人的构思,成就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本期拿索斯发行的专辑收录了由意大利指挥家弗朗西斯科·拉·维奇亚(Francesco La Vecchia)指挥,罗马交响乐团(Orchestra Sinfonica di Roma)演奏的梅尔卡丹特的六首作品。
在专辑中,最能体现梅尔卡丹特器乐创作特点的便是《贝利尼赞歌》(Omaggio a Bellini)与《罗西尼<圣母悼歌>主题交响曲》。这两首作品都是基于作曲家贝利尼、罗西尼音乐的主题进行再创作。在十九世纪的意大利,这些著名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梅尔卡丹特选择这些被大家熟知的主题进行器乐创作,亦深入人心,并风靡一时。贝利尼与梅尔卡丹特一样,同是拿波里音乐学院金加瑞里的学生。《贝利尼赞歌》的创作便是来源于贝利尼歌剧《诺尔玛》主题的幻想。梅尔卡丹特并未对原作做太大的改变,在音乐材料的发展上也未做过多的处理,甚至将主题安排为与贝利尼歌剧主题出现的顺序一致,最后结束部分的创作同样基于贝利尼歌剧第二幕最后的合唱,并仍然使用原调。在这首作品中,梅尔卡丹特体现出其创作的最大特点,便是对原主题处理的自由性与灵活性。
梅尔卡丹特的《罗西尼〈圣母悼歌〉主题交响曲》于1843年4月在拿波里上演。这首作品虽标题为交响曲,但实则是他的另一部幻想曲,“交响曲”的字样仅仅意味着它是一部管弦乐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首先安排了铜管乐器作为整个乐曲戏剧性的开始,紧接着在弦乐片段中第一次奏出罗西尼作品中的主题。如同《贝利尼赞歌》中一样,作品的主题在不同的节奏中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先在弦乐器上奏出主题旋律,接着木管乐器加入节奏变化,随后铜管乐器在弦乐器的上方奏出另一段旋律。這也是贝利尼与多尼采蒂典型的作曲技法。
不仅仅是歌剧,其他因素亦能够激发梅尔卡丹特的创作热情。倘若你听过他创作的《拿波里风格第二交响曲》与《加里巴尔迪》(Garibaldi),便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这两首作品灵感的来源足以体现他作为一个意大利作曲家,对于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热爱。《拿波里风格第二交响曲》是基于意大利南部民间舞——塔兰泰拉舞曲而创作。这种舞曲以其热烈奔放的特点,曾吸引过很多欧洲的作曲家为其创作。在梅尔卡丹特的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跳跃的舞曲节奏,并且使用连续的三连音,其间没有片刻的间隙,没有任何节奏的改变,仅仅只做了调性的改变与大小调交替的色彩变化处理,便使得该部交响曲更为精致。
《加里巴尔迪》是根据阿尔卑斯猎歌为大乐队而作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完成于1861年3月,意大利即将统一之时。作为一个强烈的爱国者,在统一战争期间,梅尔卡丹特写过诸多赞美诗、合唱曲乃至进行曲,这部他献给意大利的交响乐《加里巴尔迪》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首。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两首爱国歌曲,随着音乐的推进,这两个部分不停地交替发展,从最初稍快的行板进入小快板部分,直至最终的胜利。其中,短笛、竖琴、四支号角以及三支长号的配器,使整首乐曲弥漫着军队坚忍不拔的气息。
本专辑挑选了梅尔卡丹特《降B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101)中的两个乐章《庄严的快板》与《莫扎特行板变奏曲》,它们和声清晰,乐句处理灵活,给人一种海顿式的感觉。在器乐独奏部分,作曲家充分发挥了乐器的特色,其灵活的乐思以及突然变化的力度等亦能让人联想到莫扎特1791年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
萨维里奥·梅尔卡丹特一生硕果累累,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许多经典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再次熠熠生辉。即使是并不特别崇拜意大利音乐的李斯特,都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赞赏有加。
梅尔卡丹特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早年在拿波里跟随金加瑞里(Zingarelli)学习音乐,之后担任诺瓦拉教堂音乐总监和拿波里音乐学院院长。他因六十多部歌剧而名声远扬,其创作风格最初受到罗西尼的影响,后来转向梅耶贝尔强烈的管弦乐戏剧风格。他的创作不仅在歌剧领域大放异彩,器乐作品同样令人拍案叫绝,这使他在十九世纪的意大利名扬四海,被称为“意大利的贝多芬”。梅尔卡丹特的歌剧与器乐作品曾风靡整个意大利,一度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旋律。不过,他的歌剧创作与器乐作品构思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器乐作品创作中,梅尔卡丹特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运用新的写作技法与新的和声语汇,并加上自己惊为天人的构思,成就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本期拿索斯发行的专辑收录了由意大利指挥家弗朗西斯科·拉·维奇亚(Francesco La Vecchia)指挥,罗马交响乐团(Orchestra Sinfonica di Roma)演奏的梅尔卡丹特的六首作品。
在专辑中,最能体现梅尔卡丹特器乐创作特点的便是《贝利尼赞歌》(Omaggio a Bellini)与《罗西尼<圣母悼歌>主题交响曲》。这两首作品都是基于作曲家贝利尼、罗西尼音乐的主题进行再创作。在十九世纪的意大利,这些著名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梅尔卡丹特选择这些被大家熟知的主题进行器乐创作,亦深入人心,并风靡一时。贝利尼与梅尔卡丹特一样,同是拿波里音乐学院金加瑞里的学生。《贝利尼赞歌》的创作便是来源于贝利尼歌剧《诺尔玛》主题的幻想。梅尔卡丹特并未对原作做太大的改变,在音乐材料的发展上也未做过多的处理,甚至将主题安排为与贝利尼歌剧主题出现的顺序一致,最后结束部分的创作同样基于贝利尼歌剧第二幕最后的合唱,并仍然使用原调。在这首作品中,梅尔卡丹特体现出其创作的最大特点,便是对原主题处理的自由性与灵活性。
梅尔卡丹特的《罗西尼〈圣母悼歌〉主题交响曲》于1843年4月在拿波里上演。这首作品虽标题为交响曲,但实则是他的另一部幻想曲,“交响曲”的字样仅仅意味着它是一部管弦乐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首先安排了铜管乐器作为整个乐曲戏剧性的开始,紧接着在弦乐片段中第一次奏出罗西尼作品中的主题。如同《贝利尼赞歌》中一样,作品的主题在不同的节奏中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先在弦乐器上奏出主题旋律,接着木管乐器加入节奏变化,随后铜管乐器在弦乐器的上方奏出另一段旋律。這也是贝利尼与多尼采蒂典型的作曲技法。
不仅仅是歌剧,其他因素亦能够激发梅尔卡丹特的创作热情。倘若你听过他创作的《拿波里风格第二交响曲》与《加里巴尔迪》(Garibaldi),便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这两首作品灵感的来源足以体现他作为一个意大利作曲家,对于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热爱。《拿波里风格第二交响曲》是基于意大利南部民间舞——塔兰泰拉舞曲而创作。这种舞曲以其热烈奔放的特点,曾吸引过很多欧洲的作曲家为其创作。在梅尔卡丹特的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跳跃的舞曲节奏,并且使用连续的三连音,其间没有片刻的间隙,没有任何节奏的改变,仅仅只做了调性的改变与大小调交替的色彩变化处理,便使得该部交响曲更为精致。
《加里巴尔迪》是根据阿尔卑斯猎歌为大乐队而作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完成于1861年3月,意大利即将统一之时。作为一个强烈的爱国者,在统一战争期间,梅尔卡丹特写过诸多赞美诗、合唱曲乃至进行曲,这部他献给意大利的交响乐《加里巴尔迪》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首。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两首爱国歌曲,随着音乐的推进,这两个部分不停地交替发展,从最初稍快的行板进入小快板部分,直至最终的胜利。其中,短笛、竖琴、四支号角以及三支长号的配器,使整首乐曲弥漫着军队坚忍不拔的气息。
本专辑挑选了梅尔卡丹特《降B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Op.101)中的两个乐章《庄严的快板》与《莫扎特行板变奏曲》,它们和声清晰,乐句处理灵活,给人一种海顿式的感觉。在器乐独奏部分,作曲家充分发挥了乐器的特色,其灵活的乐思以及突然变化的力度等亦能让人联想到莫扎特1791年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
萨维里奥·梅尔卡丹特一生硕果累累,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许多经典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再次熠熠生辉。即使是并不特别崇拜意大利音乐的李斯特,都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