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差异和分化愈加明显,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就更值得重视了。不是所有学生都是适合同样的教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区别辅导,针对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做出合适的教学调整。
关键词:高中化学;因材施教;差异
教学活动由浅入深,越是往后,学生们就像是树苗一样,会生出许多的枝丫,越长越不一样,学生的差异性也会越来越大,就不能再用同一种方式去进行教育了。在古时候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之后,学生的独特性就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课堂教学时并没有机会对某一些学生做专门的针对性辅导,那么在课堂上就只能要求同存异,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后要对个别学生做专门的调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上课状态就反映出了他们对老师正在讲解的内容是怎样的态度,喜欢或者不喜欢,听懂了还是神游天外,老师的一手教学反馈就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再有就是考试,都说考试很能够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够如实的反映给老师,作为老师教学的教学依据。所以说老师的教学还是要有根据的进行,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和处理。
一、老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握
在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老师首先要顾及到的是学生的整体情况,毕竟和周围学生进度完全格格不入的学生基本是没有的。整体教学永远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如果整体的教学都有漏洞,那么在针对性辅导的时候岂不是大家都要辅导相同的内容?所以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们把知识学得全面些、通透些,然后在需要更多帮助的同学身上再花工夫。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各有各的效率。有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高,有的同学稳扎稳打,还有的学生长于记忆,总之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和短板,这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弥补不足,提高成绩。
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有些同学脑子活,但是基础差。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经常能碰见,不得不承认他们脑子活泛,非常聪明,一些逻辑性的和理解性的东西学得很快,在化学类型的掌握和和各种化学原理的学习时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天分,乍看之下是个学习高手。但是现实往往让人遗憾,这些学生的基础可能非常差并且超出想象的粗枝大叶。比如在写方程式的时候,居然会出现写错元素符号的情况,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而且这样的学生都以一个通病——浮躁。他们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去积累基础知识,说起原理来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举一个例子出来他就得抓耳挠腮半天。比如氮化物之间的相互转换,涉及到氮气、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氯化铵之间的互相转变,这种学生往往能够很快明白过来这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他们说不出各种转化需要的条件,并不是不懂,而是完全没有记忆过,压根儿不知道。这种状况就很棘手了,因为考试的时候必须注明条件才算答题完整,所以说这个问题必须要克服。
既然只是基础差,那也没什么办法,只有认认真真的去记,没有其他的路好走。但是这样的学生总是懒于去做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事情,作为老师只好布置更多的基础题让他们反复做,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他们的记忆。
三、难于掌握重难点的学生
还有一种类型的学生基础很牢实,但是学习进步很不明显,他们很难适应老师讲课的进度,特别是重难点的部分,老师稍微讲快一点他们就跟不上。如果说语文有语感,那么我姑且把学习化学的感觉也做一个类似的归类吧。这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感觉很生硬,并没有那种学习化学时特有的对化学的敏锐和洞察力,所以在重难点的时候老师的节奏稍快他们就跟不上了。这就导致他们学习化学的时候非常吃力。举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在粗盐的提纯中,要先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最后还要加入适量的盐酸。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他们会很能明白。然后是更深入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个顺序。先加入氯化钡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硫酸根离子,而过量的碳酸钠是为了除去多余的钡离子,最后加盐酸是为了除去碳酸根离子,到这里也好理解。在此基础上就会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先加氯化钡而不是碳酸钠他们也会明白。可这个时候给他们假设一个状况是加入顺序搞错了,要他们根据目前的未知状态用溶液判断出现在的溶液状况并且给出大概数据估计大概的试剂需求量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愣一会儿,并不能很快的反应过来,这时候和其他对化学很有感觉的同学的差距就暴露出来了。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不太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但是由于教学要求以及时间上的限制,老师并不能停下来反复解释和强调,这就给那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留下了漏洞,所以在下课时间就需要老师的格外辅导。显然,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基础题练习并没有什么用,最合适的方式应该是反复耐心地给学生讲解,直到他听明白为止。
四、自学成材类型
还有一种同学的情况很特殊,属于自学成材那一类。这种学生非常聪明而且性格跳脱,不适应这种学院式的班级教学。在课堂上他们永远是神游天外的学生,的确没有认真听课,但是考试成绩却意外地能够名列前茅。这种学生就是那种以自学能力见长的学生。他们的脑子转的很快,必然就没有耐心和其他一般的学生保持一样的进度,在他们看来,这样慢慢吞吞的学习什么元素周期表,化学规律之类的会让他们很不耐烦,明明已经知道记住了的东西,偏偏要这样用很慢的速度不断重复,直接就耐心欠奉了。
我承认这种学生的聪明,欣赏他们的天赋,然而这也直接埋下了一个隐患——知识点漏洞。课堂教学总的来说是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但是也少不了课本外的补充。即便这些学生在聪明,也无法将一本书学到非常通透的地步,更何况课堂外的知识延展他们压根儿就学不到,直接的就比别人少学了东西。这种情况下要让他们更多的加入课堂很不实际,少年人心性浮躁难定,课下老师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点播就够了。他们很聪明,那么只要给个提示,他们就会做到更好,如此也让他们的负担不那么大。
教育是一個大环境下的事情,但是作为老师必须看到群体印象中的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天赋才华,将他们的负担降到最低,让他们在最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的最好状态。
关键词:高中化学;因材施教;差异
教学活动由浅入深,越是往后,学生们就像是树苗一样,会生出许多的枝丫,越长越不一样,学生的差异性也会越来越大,就不能再用同一种方式去进行教育了。在古时候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之后,学生的独特性就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课堂教学时并没有机会对某一些学生做专门的针对性辅导,那么在课堂上就只能要求同存异,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后要对个别学生做专门的调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上课状态就反映出了他们对老师正在讲解的内容是怎样的态度,喜欢或者不喜欢,听懂了还是神游天外,老师的一手教学反馈就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再有就是考试,都说考试很能够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够如实的反映给老师,作为老师教学的教学依据。所以说老师的教学还是要有根据的进行,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和处理。
一、老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握
在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老师首先要顾及到的是学生的整体情况,毕竟和周围学生进度完全格格不入的学生基本是没有的。整体教学永远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如果整体的教学都有漏洞,那么在针对性辅导的时候岂不是大家都要辅导相同的内容?所以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们把知识学得全面些、通透些,然后在需要更多帮助的同学身上再花工夫。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各有各的效率。有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高,有的同学稳扎稳打,还有的学生长于记忆,总之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和短板,这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弥补不足,提高成绩。
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有些同学脑子活,但是基础差。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经常能碰见,不得不承认他们脑子活泛,非常聪明,一些逻辑性的和理解性的东西学得很快,在化学类型的掌握和和各种化学原理的学习时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天分,乍看之下是个学习高手。但是现实往往让人遗憾,这些学生的基础可能非常差并且超出想象的粗枝大叶。比如在写方程式的时候,居然会出现写错元素符号的情况,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而且这样的学生都以一个通病——浮躁。他们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去积累基础知识,说起原理来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举一个例子出来他就得抓耳挠腮半天。比如氮化物之间的相互转换,涉及到氮气、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氯化铵之间的互相转变,这种学生往往能够很快明白过来这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他们说不出各种转化需要的条件,并不是不懂,而是完全没有记忆过,压根儿不知道。这种状况就很棘手了,因为考试的时候必须注明条件才算答题完整,所以说这个问题必须要克服。
既然只是基础差,那也没什么办法,只有认认真真的去记,没有其他的路好走。但是这样的学生总是懒于去做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事情,作为老师只好布置更多的基础题让他们反复做,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他们的记忆。
三、难于掌握重难点的学生
还有一种类型的学生基础很牢实,但是学习进步很不明显,他们很难适应老师讲课的进度,特别是重难点的部分,老师稍微讲快一点他们就跟不上。如果说语文有语感,那么我姑且把学习化学的感觉也做一个类似的归类吧。这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感觉很生硬,并没有那种学习化学时特有的对化学的敏锐和洞察力,所以在重难点的时候老师的节奏稍快他们就跟不上了。这就导致他们学习化学的时候非常吃力。举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在粗盐的提纯中,要先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最后还要加入适量的盐酸。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他们会很能明白。然后是更深入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个顺序。先加入氯化钡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硫酸根离子,而过量的碳酸钠是为了除去多余的钡离子,最后加盐酸是为了除去碳酸根离子,到这里也好理解。在此基础上就会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先加氯化钡而不是碳酸钠他们也会明白。可这个时候给他们假设一个状况是加入顺序搞错了,要他们根据目前的未知状态用溶液判断出现在的溶液状况并且给出大概数据估计大概的试剂需求量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愣一会儿,并不能很快的反应过来,这时候和其他对化学很有感觉的同学的差距就暴露出来了。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不太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但是由于教学要求以及时间上的限制,老师并不能停下来反复解释和强调,这就给那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留下了漏洞,所以在下课时间就需要老师的格外辅导。显然,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基础题练习并没有什么用,最合适的方式应该是反复耐心地给学生讲解,直到他听明白为止。
四、自学成材类型
还有一种同学的情况很特殊,属于自学成材那一类。这种学生非常聪明而且性格跳脱,不适应这种学院式的班级教学。在课堂上他们永远是神游天外的学生,的确没有认真听课,但是考试成绩却意外地能够名列前茅。这种学生就是那种以自学能力见长的学生。他们的脑子转的很快,必然就没有耐心和其他一般的学生保持一样的进度,在他们看来,这样慢慢吞吞的学习什么元素周期表,化学规律之类的会让他们很不耐烦,明明已经知道记住了的东西,偏偏要这样用很慢的速度不断重复,直接就耐心欠奉了。
我承认这种学生的聪明,欣赏他们的天赋,然而这也直接埋下了一个隐患——知识点漏洞。课堂教学总的来说是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但是也少不了课本外的补充。即便这些学生在聪明,也无法将一本书学到非常通透的地步,更何况课堂外的知识延展他们压根儿就学不到,直接的就比别人少学了东西。这种情况下要让他们更多的加入课堂很不实际,少年人心性浮躁难定,课下老师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点播就够了。他们很聪明,那么只要给个提示,他们就会做到更好,如此也让他们的负担不那么大。
教育是一個大环境下的事情,但是作为老师必须看到群体印象中的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天赋才华,将他们的负担降到最低,让他们在最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的最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