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414”的开放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14”招待所位于上海市西郊长宁区一个僻静的花园地带。它作为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直属的招待所,历来只接待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414”招待所占地1133亩,包括牡丹园、翠竹园、桂花园和腊梅园4个漂亮别致的园林区。在浓密的树林中,掩映着3幢别墅楼。招待所风景优美,别具一格,而且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一是因为建国后毛泽东来上海曾数次住在这里;二是因为自毛泽东1967年最后一次住过这里之后,被空关了整整十几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这个神秘的地方。“414”招待所能否开放,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1979年7月,从安徽黄山游览视察下来的邓小平住进了“414”招待所的一号楼。
  每天清晨,邓小平都要早起,在花园里散步。几天下来,邓小平走遍了“414”招待所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想法在他几天的转悠中,慢慢地在脑海里成熟了。
  有一天,邓小平在散步时,把上海市委招待处处长叫到跟前,亮出了几天来萦绕脑际的想法。他指了指“414”招待所的院子,十分感慨地说:“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大的花园,管理它要花多少钱哟!专门为我们几个‘大老爷’……一年又能住几天?”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说:“这是一块美景如画的黄金宝地啊,国外哪有这么大的房子和花园作别墅的嘛?我看平时应当对外开放!让外国人来住,收取外汇,支援四化建设嘛……”
  以后的几天中,邓小平早晨散步时,就帮助陪同的市委招待处处长规划“414”招待所对外开放后的蓝图。前后近10天,邓小平走遍也摸清了“414”招待所的每一个地方,而且始终在思考着这一个重要问题。
  7月24日下午,邓小平接见了中共上海市委全体常委,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谈话。期间,邓小平说道:“我这次来‘414’住了10来天,天天都在谈生意经。这么大的花园别墅,给外国人住,可以收外汇嘛!”
  上海市委的负责人起初有些惊讶,望着邓小平坚毅的神色,他们似乎悟出点什么,都频频点起头来。
  最后,邓小平明确指示:“我给大家半年时间准备。半年以后,‘414’招待所就对外开放。”
  至此,中共上海市委负责人真切地领会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打破衙门作风、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随后,上海市委作了专门研究,成立了修建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从此,“414”这个因专门接待中央领导而显得封闭和神秘的招待所,变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宾馆。
  “414”的开放是一个标志,一个启示。邓小平打开“414”大门的讯息传到北京,传到了全国各地,引起了连锁反应。不久,全国各地类似的内部使用的招待所也都先后对外开放,成了中外各界朋友迎来送往的商住酒店。(孟红)
  
其他文献
毛泽东是很讲究人格独立的。在他看来,没有独立的人格、事事依附别人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在国共合作时,他始终主张在政治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反对盲目随从国民党的作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他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的方针;在国家外交活动中,他始终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独立自主地开展外交活动。平日,从毛泽东对一些人物的点评中,我们就能体察到他的人格独立性的可贵品质。    “要
期刊
杨勇,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将领。1913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南乡区文家市。解放战争期间,杨勇任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员。1949年12月至1955年1月,杨勇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在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期间,为贵州的解放、贵州的反封建斗争、贵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放大西南,挥师下贵州    渡江战役之后,盘踞在西南地区的蒋介石集团,勾结地方封建势力,企图依托
期刊
我与李聚奎上将交往最直接、最密切的时间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后的长征途中。1934年,我在中央红军的总政治部任组织干事,被派到红一军团检查工作,在红一军团的“八一”庆祝活动结束后,我随红一师参加了几次反“围剿”战斗,特别是在兴国西北的高兴圩、乱石圩打了最后一仗。这一仗,红军没有能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我就留在了红一师任巡视团主任,随着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时李聚奎是红一师
期刊
酃县即今炎陵县。这块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解放前人口不足10万。她曾养育了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记载,1927年至1937年间,在这里牺牲的革命干部和群众达2.3万人,占总人口的23%。  1949年,国民党的顽固分子预感末日来临,却仍然困兽犹斗。军统特务头目唐纵(酃县人)密遣国防部保安局少将参议霍远鹏率领一大批军统骨干、军警人员组建“湘赣边区反共救国军”
期刊
陶铸是一团烈火,能烤热你。也能灼伤你。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就顶撞了毛泽东。调到中央以后,陶铸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江青等人的极大反感,一场风波随之而来  湖南人说话响亮无比,走路风风火火,做事麻麻利利,胸怀坦坦荡荡。  出生在湖南的陶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身材不高,一米六五左右,有时剃光头有时理小平头。在外人看来他总是干练利索。他貌不惊人但气势逼人。他不拘小节,风风火火。他敢说敢顶。他有一副火爆的脾
期刊
刘少奇是一位身居高位的人民公仆。他,因平凡而伟大,因伟大而显得平凡。  他把人民群众看成是自己的亲人、衣食父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是儿子就要为父母、为亲人办实事、办好事,因此,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他终生的追求。人民的衣食住行怎样?人民的精神状态如何?我能为人民办些什么事?这些都是他始终思考的主题。  以下几个文物故事,就反映出了这位平民主席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刘少奇创办的《江淮日报》 
期刊
旧梦探寻路漫漫    柳士英,祖籍江苏省苏州市。1893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缫丝养家糊口。8岁就读于苏州慈善堂附设小学,14岁离家投考南京陆军小学,后升入陆军中学。    辛亥革命爆发后,柳士英随兄柳伯英(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任齐鲁总司令)参加革命军苏州先锋营,光复苏州。随后,柳士英任北伐先遣团先锋营营长,领兵参加攻打南京,驱逐张勋。后调上海率学生军200余人北上青岛与
期刊
在2008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范云六是我第一个遇到,又多次见到的湘籍院士。记得是院士大会报到的那天晚餐,一走进远望楼二楼餐厅,就远远看见了范云六院士。她一下子就认出了我。2000年春节前夕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第一次拜访范云六。这次又见面了,我们都很高兴,便约好晚饭后去房间聊天。  当天晚上,我们谈了很久。她谈起了童年的苦难岁月,谈起了她的求学经历,谈起了她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谈起了她的
期刊
翻开共和国档案,你会发现,总有一批不畏艰辛的先行者为共和国的繁荣昌盛上下求索。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大力倡导的责任田,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    曾希圣,1904年10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市州门司镇一户书香人家。曾希圣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先后任中共中
期刊
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要求惩办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时任交通总长的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签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时任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和时任驻日公使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3个亲日派的最后结局是怎样呢?  1919年5月4日,时任大总统徐世昌设午宴为驻日公使章宗祥洗尘,由钱能训、陆宗舆、曹汝霖作陪。宴会上,他们得知学生游行。躲在总统府的曹汝霖和章宗祥决定回家看看。两人同乘一辆轿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