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由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催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发展模式,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机遇,为增强国家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文化产业不仅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是国家的文化形态,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最直观的标志。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个时代机遇,攻克挑战中的难题,这对于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由于数据得到越来越多的分享和互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揭示出产业活动所透露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有意义的数据只要被发现,经过加工处理,就可形成一定的应用,这正是大数据的使命。
我国正处在大数据时代的萌芽期,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展现了它的完整性、综合性、开放性、公共性、动态性、及时性等特征,并推动包括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领域产业链的重组性巨变,催生大量基于信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2012 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以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的开发。大数据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国内的一些企业家、学者、政府管理者都已經认识到,大数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组织文化和大数据的高峰论坛,共同研讨大数据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很多企业家纷纷认为,在文化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大数据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发展趋势,正引领着商业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机遇。2014 年初,贵州省与北京、深圳就大数据产业发展展开了深入合作,先后举办“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和“贵阳·深圳大数据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介会”,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总投资超过935 亿。同时,贵州省政府相继发布《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 年)》,和《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大数据产业的文件,也推动着中国大数据产业不断发展。[1]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与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深深的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从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等重大政策性建议,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的国家战略决策,再到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等一系列政策决定,有利的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使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获得显著提升。同时相关主管部门配套性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广泛设立,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中波浪式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伴随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在改革的强力推动下迅猛发展,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文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文化企业在改制与重组中逐渐发展壮大,文化消费者获得更多、更充分的文化选择权。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仍显得异常沉重。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企业利用新一轮全球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文化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通道。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渠道与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模式也从单纯贸易型向投资型转变,文化贸易越来越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但是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文化企业资本雄厚,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量进入我国,抢占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而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知识产权贸易争端不断,非关税贸易壁垒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到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我国文化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重视内涵式增长。
(三)分行业、分区域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分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多个行政部门管理。文化产业行政分业管理造成了文化资源分割、行业壁垒,限制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也造成了文化行业监管的“真空”,妨碍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开始跨行业的混业经营和融合发展。但是由于原有文化分业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性变化,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文化产业内部混业经营和融合发展仍将是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三、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技术进入文化领域已是必然。如今,信息技术对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影响已经发生,新的文化形态和业态已经产生,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正在涌动。 (一)大数据挖掘并分析受众市场。现今网络化的媒体平台将受众重新聚合,新媒体的使用者大多是以兴趣爱好等进行群体划分。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今社会结构的紧密性和稳定性日益削弱,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有了个性化的需求,大数据的运用在挖掘受众市场中有着显著作用。广电网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当中创造和采集了海量且高速变更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观众个体,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得到受众的喜好和需要等可供开发的信息价值,据此来生产文化创意产品,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通过对“大数据”的准确分析与科学应用缔造了美国《纸牌屋》的成功,拍摄内容、导演和艺人,都是通过广大观众的喜好来决定的。运用大数据,不仅能够实现传播的分众化,还可以达到传播的独特化、精确化,使受众群体细化成受众个体。传播者生产者能够透过大数据,发现不同受众的独特需求,提供给受众个性化服務,让受众对生产出的产品更加认同和接受。现今,“大数据”分析正逐步应用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剧本选择、分析、营销等其它方面。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也是基于对大数据的科学应用。[2]
(二)大数据挖掘推动文化消费。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商品之间常常是孤立的,很难把它们联系起来。然而经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挖掘看似不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思考和创造新的销售空间。目前在洞悉消费者需求方面,近年来的几部电影《泰囧》,《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或是知名青春小说的改编版本,或是在迎合新时代消费者心理需要和电影新媒体营销方面有独到之处,应该说就是大数据的初步体现,在科学洞悉消费需求方面有了初步成果。而目前国产影视行业也在大量购买比较有知名度的网络小说版权,这些购买行为是基于对互联网文学消费群体的数据分析,细化到了消费者群体的年龄,性别,学历等维度要素,大大提高了科学性。所谓大数据不应该只是在制作电影和购买版权时起作用的一个环节,影视公司应该将大数据渗透了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由此可见,在未来基于“大数据”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趋势不可逆。
在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的科学应用能力,从长远上基本决定了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大数据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机械地依赖大数据带来的结果,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和内涵。[3] 大数据涉及的隐私问题以及机械依赖大数据带来的文化创意结果等问题都急需注意和改进。当前应大力提高我国文化产业中“大数据” 的具体应用,挖掘受众市场、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消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茵. 大数据时代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析[J]. 西部经济2015(11)12-13.
[2]李丹. 《数据指哪儿,“爸爸”去哪儿》,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4 年3月20日.
[3] 李国杰. 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9)8-15.
关键词:大数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文化产业不仅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是国家的文化形态,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最直观的标志。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个时代机遇,攻克挑战中的难题,这对于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由于数据得到越来越多的分享和互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揭示出产业活动所透露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有意义的数据只要被发现,经过加工处理,就可形成一定的应用,这正是大数据的使命。
我国正处在大数据时代的萌芽期,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展现了它的完整性、综合性、开放性、公共性、动态性、及时性等特征,并推动包括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领域产业链的重组性巨变,催生大量基于信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2012 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以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的开发。大数据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国内的一些企业家、学者、政府管理者都已經认识到,大数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组织文化和大数据的高峰论坛,共同研讨大数据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很多企业家纷纷认为,在文化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大数据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发展趋势,正引领着商业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机遇。2014 年初,贵州省与北京、深圳就大数据产业发展展开了深入合作,先后举办“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和“贵阳·深圳大数据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介会”,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总投资超过935 亿。同时,贵州省政府相继发布《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 年)》,和《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大数据产业的文件,也推动着中国大数据产业不断发展。[1]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与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深深的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从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等重大政策性建议,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的国家战略决策,再到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等一系列政策决定,有利的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使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获得显著提升。同时相关主管部门配套性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广泛设立,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中波浪式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伴随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在改革的强力推动下迅猛发展,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文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文化企业在改制与重组中逐渐发展壮大,文化消费者获得更多、更充分的文化选择权。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仍显得异常沉重。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企业利用新一轮全球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文化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通道。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渠道与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模式也从单纯贸易型向投资型转变,文化贸易越来越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但是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文化企业资本雄厚,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量进入我国,抢占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而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知识产权贸易争端不断,非关税贸易壁垒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到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我国文化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重视内涵式增长。
(三)分行业、分区域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分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多个行政部门管理。文化产业行政分业管理造成了文化资源分割、行业壁垒,限制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也造成了文化行业监管的“真空”,妨碍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开始跨行业的混业经营和融合发展。但是由于原有文化分业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性变化,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文化产业内部混业经营和融合发展仍将是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三、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技术进入文化领域已是必然。如今,信息技术对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影响已经发生,新的文化形态和业态已经产生,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正在涌动。 (一)大数据挖掘并分析受众市场。现今网络化的媒体平台将受众重新聚合,新媒体的使用者大多是以兴趣爱好等进行群体划分。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今社会结构的紧密性和稳定性日益削弱,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有了个性化的需求,大数据的运用在挖掘受众市场中有着显著作用。广电网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当中创造和采集了海量且高速变更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观众个体,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得到受众的喜好和需要等可供开发的信息价值,据此来生产文化创意产品,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通过对“大数据”的准确分析与科学应用缔造了美国《纸牌屋》的成功,拍摄内容、导演和艺人,都是通过广大观众的喜好来决定的。运用大数据,不仅能够实现传播的分众化,还可以达到传播的独特化、精确化,使受众群体细化成受众个体。传播者生产者能够透过大数据,发现不同受众的独特需求,提供给受众个性化服務,让受众对生产出的产品更加认同和接受。现今,“大数据”分析正逐步应用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剧本选择、分析、营销等其它方面。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也是基于对大数据的科学应用。[2]
(二)大数据挖掘推动文化消费。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商品之间常常是孤立的,很难把它们联系起来。然而经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挖掘看似不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思考和创造新的销售空间。目前在洞悉消费者需求方面,近年来的几部电影《泰囧》,《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或是知名青春小说的改编版本,或是在迎合新时代消费者心理需要和电影新媒体营销方面有独到之处,应该说就是大数据的初步体现,在科学洞悉消费需求方面有了初步成果。而目前国产影视行业也在大量购买比较有知名度的网络小说版权,这些购买行为是基于对互联网文学消费群体的数据分析,细化到了消费者群体的年龄,性别,学历等维度要素,大大提高了科学性。所谓大数据不应该只是在制作电影和购买版权时起作用的一个环节,影视公司应该将大数据渗透了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由此可见,在未来基于“大数据”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趋势不可逆。
在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的科学应用能力,从长远上基本决定了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大数据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机械地依赖大数据带来的结果,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和内涵。[3] 大数据涉及的隐私问题以及机械依赖大数据带来的文化创意结果等问题都急需注意和改进。当前应大力提高我国文化产业中“大数据” 的具体应用,挖掘受众市场、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消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茵. 大数据时代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析[J]. 西部经济2015(11)12-13.
[2]李丹. 《数据指哪儿,“爸爸”去哪儿》,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4 年3月20日.
[3] 李国杰. 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