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暖的高度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w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我去北京出差,听宾馆大堂经理介绍,附近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众星云集的宝地。这里曾经是徐悲鸿重组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宿舍,后来改建为中央美术学院家属院,叶浅予、李苦禅、李可染、吴冠中、程尚仁、黄永玉、侯一民等书画大师在此居住过。大堂经理建议我们有空去看看。
  离开北京那天,因为火车出发时间较晚,于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按图索骥,我找到了位于东城区金宝街与二环路交会处的这处大杂院。
  大杂院是三进的院子,面积不算很大,只有20多间屋子,横跨两条胡同,前后相通并且各有一道门通向外面的院子,北京人俗称“穿堂门”。当年,前院住着董希文全家、李苦禅全家、张仃全家。前院和中院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中院住着黄永玉夫妇、柳维和夫妇、程尚仁夫妇、袁迈夫妇、李可染夫妇等。后院有后盖的四排平房,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里住过的美术家不胜枚举。
  我去的时候,大师们早就搬出大杂院了,只有一些青年教师还住在这里。在黄永玉故居朝向中院的窗前有一个葡萄架,葡萄藤沧桑遒劲,看得出有些年头儿。
  这棵葡萄藤是黄永玉在1953年从香港来到北京任教时种下的。那年的中秋节,葡萄藤还没来得及开花结果,黄永玉便从菜市场买来葡萄,用红线绳系在藤上,晚上赏月时解下分给大杂院的孩子們。此后的10年里,葡萄藤下,黄永玉拉过手风琴,李可染拉过京胡,邹佩珠不时地反串须生唱上几句……
  令人不解的是,这葡萄架很矮,也就约莫1.7米高的样子。不难想象,身高1.75米的黄永玉每天佝偻着身子从它底下进进出出,该有多么别扭。搭得这样矮,难道是方便孩子们摘葡萄?
  原来,黄永玉夫人张梅溪身材娇小,身高只有1.55米。黄永玉搭葡萄架时,让张梅溪伸手往上够,够到的高度就是葡萄架最合适的高度。黄永玉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搭得太高,张梅溪摘葡萄时够不着;如果搭得太矮,挂着的葡萄又会碰到她的头。
  黄永玉和张梅溪的传奇爱情故事多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架不高的葡萄藤可以见证他们相濡以沫的春夏秋冬。
  真怀念那里啊,不知道那个葡萄架如今还在不在……
其他文献
我曾有过一棵属于我的樱桃树。每逢春天,在袅袅微风里,我总会透过窗户,望着满树樱桃由青色变得黄里透红,宛如长在阳光下的宝石,便觉得自己是春风,将樱桃“看”熟了。  市面上的车厘子,红得太死板,甜得没个性;我的樱桃则有灵气多了,皮薄而剔透,嫩滑多汁,有点儿酸,但酸得俏皮,回味無穷。  我坚持认为,自己这一生吃过的所有樱桃里,只有那棵树上的最好吃。 01  樱桃树是房东凌奶奶送给我的。第一次走进那间出租
期刊
一  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生活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说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很少再和朋友们联系了,朋友们也很少再和我联系。上了大学或工作以后,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机会偶然认识,相互了解,而后成为相互喜爱和理解的朋友。在30多岁的年纪,随着大家各自踏入婚姻和育儿中,彼此间像过去那样热切的联络与交谈,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断掉了。  大家在因为什么事而联系的时候,也会打开话匣子,把近况报上一二。可就
期刊
“会宁”是一个寓意美好的地名。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作为昔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地,会宁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凝聚起了团结奋进、昂然不屈的精神力量。而这片自古就有“秦陇锁钥”之称的红色热土,在生生不息的文明长河中,酝酿出一种独有的文化底蕴,将大西北的粗粝浸润得筋骨柔韧、坚毅顽强。  曾经,会宁人深受贫困之苦。“勤劳、勇敢”这些美丽的形容词,面对自然
期刊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 潇著  类型:散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5月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是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杨潇重新踏上这条1600公里的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
期刊
看纪录片,采访诗人周梦蝶,他说话很慢,一字一句,每吐一个字都十分慎重:“你以为我有书店,你以为我坐拥‘书城’,错了。我只有一个高三尺七寸、宽二尺五寸的书架子。”  这么精确,我在脑子里迅速描绘它的样子—书架很小。  他继续说:“架子上的书,我刚才一本一本地数了两遍,也只有421本而已。”  我想象得出他的动作、神态,“一本一本地数了两遍”,得出一个准确数字—421本,不算多。  他继续说:“还不说
期刊
一  父亲将我从河里拽出来的时候,正是一个湿漉漉的下午。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的水汽,河水不断从我同样湿漉漉的头发里滴落下来,滑过我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瘦削胸膛,再顺着我的腿一路流到地上。  潮湿的空气被父亲的怒火烤干,四十出头的庄户汉子手里拿着不知从何处捡来的枯树枝,一枝子抽到他不成器的儿子的背脊上。  我倒吸一口气,跳脚躲开父亲手中那甩起来呼呼生风的树枝,大喊道:“疼!”  “疼就对了!”父亲怒火不减,
期刊
要说世上有什么事情是付出了一定会有进步的,運动肯定是其中之一。那种虽然缓慢但肉眼可见的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不是一句理性的“运动可以分泌内啡肽”就能全然概括的。真正让人着迷的,是在运动中自己战胜自己所带来的成就感。  在虹珊窘迫的青春里,“颇具运动天赋”是这个乡村少女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之一。即便发生了裤子裂开的尴尬事件,差点儿被选入县举重队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也足以使她心中绽放出漫山遍野的花。  对于幼
期刊
我家里有一棵爱喝浓茶的“橘树”。  嘉陵江和长江交汇的西南腹地,缭绕于此的山雾遮罩着独有的砂质红土地。这种土虽然质感湿润,但手握不能成团,是红砂岩经长久风化碎裂后形成的,粗粝又贫瘠。因此,家乡的田间地头向来种不出什么金贵、优质的蔬果粮食,倒是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两棵小橘苗。它们是在田间地头干活的农民、上蹿下跳的小毛孩儿随意吐下果核,机缘巧合之下长成的,但人们也从未期待过它能成树结果。可这些小小的果核默
期刊
一  故事发生在我们从珀斯到墨尔本的自驾路上。  移居澳大利亚的第一年,被“地广人稀,无车寸步难行”的形势所迫,我迅速考取当地驾照,并且买了一辆质量不错的二手车。几个月下来,以收到6张罚单为代价,我和妻子也能够在“右驾左行”的澳大利亚游刃有余地开车出行了。  母亲和妹妹申请了3个月的旅游签证来墨尔本看我们,于是我们计划带着她们来一次自驾之旅—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出发,在当地租一辆车,沿着南海岸开
期刊
最近又看了一遍《海街日记》,四姐妹间的日常琐碎简单且温馨。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每隔两三年都想翻出来重看一遍,像一首读不腻的散文诗。  但我第一次看《海街日记》的时候,居然觉得这部电影“不过如此”。  那时,我还是家里的独女,家族中虽有表姐、堂姐,可是毕竟没在一起生活过,彼此相距遥远,仅有的见面不过是在逢年过节时的聚会上。因此,我不懂姐妹间的微妙情感,只觉得电影平淡冗长,只是性格迥异的四个姑娘一起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