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
  一、新课引入有创意
  音乐导入法。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有所不同。因此,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创意引入,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在讲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播放《春天的故事》,使学生能从歌词和画面中感悟“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在讲解“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播放《爱我中华》、《歌唱祖国》,在雄壮激昂的歌声中,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知识点奠定了爱国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模式要新颖
  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学会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新颖的模式,改变已往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探究“师生互换”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从传统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授“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时,我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有切身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自己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对“学习压力”、“考试中存在紧张心理及焦虑情绪”的见解和体会,正确看待考试和掌控自己的情绪,为中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说、辨、演等多种途径,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明确知识所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新颖。
  三、知识导向必明了
  现代教学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创新品质来影响每一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引发其创新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时,由于此内容比较抽象,原则性强,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我运用比喻方法进行教学:把“经济建设”比作一艘轮船,“四项基本原则”是导航系统,“改革开放”是动力系统,从而说明经济建设是“中心”、“关键”,四项基本原则是“方向性问题”、“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速度动力”、“强国之路”,进一步说明这两个系统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最后,再以图表的形式设计板书,这样,就把新知识明了地导向出来。
  通过比喻、图表,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明了简洁,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加深了理解记忆,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尽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给学生空间。
  四、时事渗透需恰切
  联系时事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中考试题中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以“时政”为素材设计的。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时事热点并加以运用,使“观点材料化、材料学生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创新思路,把课本与时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对时事的敏感性和领悟性。如学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入世、北京申奥、上海申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对学生就是一次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使学生更加关心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又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并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讲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时,采用课前10分钟“时事开讲”,了解中东局势,了解利比亚、叙利亚。
  责任编辑 邱丽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不但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也符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然而,由于环境条件和人们认知水平等因素,教师往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对于许多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即听不懂别人的,也表达不清楚自己的。这样的英语对于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来说就等于教学的失败。  〓〓2013年10
一、什么是创设问题情境  什么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现实生活认知的特点,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前提情境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  历史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问题情境的支持下,以学生为主体
“生本理念”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教学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如何借助生本理念来推进初中生物的有效性教学呢?  一、 围绕学生兴趣开展教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对象。而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向学生看齐。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践好生本这一理念,并且同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
对话理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教学,应把握对话之基、体现对话
高中生物第二轮复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紧扣复习的目标和关键词。根据相关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学生的知识兴趣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相对于讲授抽象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生活联系更感兴趣;(2)学生对包含具体真实情境的知识更感兴趣。针对以上两个特点,可将传统的专题复习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首先就是在情境的选取上,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一定新颖性的情境。因为选取这样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良好的学习动力,是求知欲望的源泉。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往往局限于兴趣的初级阶段——好奇心理,忽视了兴趣的发展阶段和效能阶段。因此,有的学
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是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最基本的法律,是协调区域发展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前提和保障.性质研究是部门法哲学的理论基石,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的性质是
图示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到了“搭桥”的作用,往往看作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拐杖。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图示法既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乌克兰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哪一个学生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化美术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所提供的丰富影像、声音、文字、图片资料和制作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手、眼、耳和大脑等生理感官,使学生产生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情绪和思维。  〓〓在湘版五年级下册《飞天畅想》一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亲身坐过飞船飞上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