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代教育改革就是从单纯的重视知识、智力的发展转变为重视包括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素质结构奠基阶段,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要求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经过调查,我国幼儿、青少年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社会性问题较严重,是因为很多人对幼儿的社会性不认识,不重视,这些都提醒人们,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来分析,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形成社会技能、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与独特的个人与人相互交往,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社会性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让幼儿形成自我认识、社会规范、正确的社会观、社会态度、社会行为,有效地运用课堂、游戏、参观等形式,使用观察法、讨论法、移情训练法等有效方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人不但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学前儿童与社会其他人群一样,要生活在具有复杂关系的社会体系中,要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现在和将来都在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社会性在幼儿时期包含很多,包括情感、行为、认识、自我意识、道德。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幼儿园作为社会生命线教育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大、中、小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性教育的复杂化,所以幼儿园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在科学分析基础上进行社会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从社会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社会性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自然人,什么都不会,他们将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幼儿的发展与环境有着紧密不可脱离的联系,良好的环境能使孩子活泼、乐观、有积极的探索精神,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而这些的前提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就必须先认识环境、认识家,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医院、村、商店、公园、学校等),在此过程中熟悉环境的事物,养成关心周围社会,热爱自己家乡。我们可以从孩子在认识的环境中启发和培养幼儿其它社会性能力。小班活动《说说我的家》,首先老师自己说说自己家的成员,有电视、住址等,引发问题:“你家都有谁?”孩子们争着告诉老师家里有“爸爸、妈妈”,孩子们大致都是这个答案,老师还不厌其烦地对孩子给予肯定,接着提问:“小朋友你家有什么?”孩子们开动小脑筋想想,有回答快的,有回答慢的,在这一活动中,通过一讲、一问、一答,让幼儿了解家庭情况,激发幼儿主动交流的社会性。
二、对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社会性
生活在社会中,为了让社会有序发展,形成一定的规范,孩子长大后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进入社会,就要遵守各种规范制度,对于幼儿也不除外,如到幼儿园要丢纸屑、果皮,要排队玩滑滑梯,到医院不许吵闹,到公园不折花树,不抠文物等,让孩子接触公共设施,遵守公共行为规则,感受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公共道德印象和简单的行为习惯。如中班的《公共场所不吵闹》,在这个活动中,我会走出课堂,带孩子们去到幼儿图书馆进行参观活动,带幼儿做游戏“我不吵,我很乖”,从幼儿情感出发,让他们主动体验,以此来激发幼儿自我控制与公德意识。
三、从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性
这是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和肢体动)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这一点在社会性教育中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幼儿才能从生物学意义上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在教育培养幼儿与成人(家长、者、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从交往态度,交往时语言、动作来慢慢培养。如:《我的好朋友》及游戏“我们要找一个好朋友”,《帮助小班小朋友》的活动中,我制定了幼儿之间交往愿望为目标,首先谈话导入:小班小朋友很小,总想妈妈,还爱哭,小班老师很累,我班孩子很听话,帮帮小班老师。启发幼儿带小班小朋友画画、捏小泥、牵下梯子等。其次演示怎么和小班小朋友交朋友,并提出要求,再有秩序地到小班去领小朋友,最后自选活动,老师观察,使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幼儿找出过程中不足之处。这一活动能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及自豪感。
四、从幼儿的自我意识培养社会性
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会有很大发展,表现为能够意识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形成了自我看法、评价。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幼儿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格特征。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基础。如大班《我长大了》就是要抓住自我认识的切入点,让幼儿体验自己的各种变化,提高幼儿的自信心。《照镜子》、《为自己画像》这两个活动分别是小班和大班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就会不一样,但都是让幼儿发展自我存在的意识:我跑到镜前叫小朋友快来,大叫自己看到自己了;孩子们跑过来也大声说自己也在里面;老师摸摸自己的耳朵,再去摸一摸镜子里的耳朵,自己在跳一跳;许多孩子也跟着老师做,跟着讲。这是我带小班时的一个情景,就是为让孩子能认识自我存在。
五、从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社会性
作为一个社会人,幼儿要学习民族文化,也要学习世界文化,这样让孩子了解世界,为有科学的世界观打基础。对幼儿进行国名、国旗、国歌、风景名胜民间艺术等教育,培养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及爱国之情。我在《中国丝绸》活动中用观察法移情训练,让孩子亲自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充分感受中华丝绸的优秀特点。
在教育实际中,社会性教育的复杂性、抽象性和效果的“内隐性、后现性”决定了现今社会性教育是不完善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的学习,提高责任心,加强钻研精神,在幼儿社会性教育领域方面我们会有新的突破,能培养出具备各方面健全机能、灵活应变的能力,有不断学习的欲望和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社会交往能力的良好个性及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全面素质人才。
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来分析,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形成社会技能、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与独特的个人与人相互交往,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社会性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让幼儿形成自我认识、社会规范、正确的社会观、社会态度、社会行为,有效地运用课堂、游戏、参观等形式,使用观察法、讨论法、移情训练法等有效方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人不但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学前儿童与社会其他人群一样,要生活在具有复杂关系的社会体系中,要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现在和将来都在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社会性在幼儿时期包含很多,包括情感、行为、认识、自我意识、道德。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幼儿园作为社会生命线教育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大、中、小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性教育的复杂化,所以幼儿园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在科学分析基础上进行社会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从社会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社会性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自然人,什么都不会,他们将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幼儿的发展与环境有着紧密不可脱离的联系,良好的环境能使孩子活泼、乐观、有积极的探索精神,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而这些的前提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就必须先认识环境、认识家,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医院、村、商店、公园、学校等),在此过程中熟悉环境的事物,养成关心周围社会,热爱自己家乡。我们可以从孩子在认识的环境中启发和培养幼儿其它社会性能力。小班活动《说说我的家》,首先老师自己说说自己家的成员,有电视、住址等,引发问题:“你家都有谁?”孩子们争着告诉老师家里有“爸爸、妈妈”,孩子们大致都是这个答案,老师还不厌其烦地对孩子给予肯定,接着提问:“小朋友你家有什么?”孩子们开动小脑筋想想,有回答快的,有回答慢的,在这一活动中,通过一讲、一问、一答,让幼儿了解家庭情况,激发幼儿主动交流的社会性。
二、对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社会性
生活在社会中,为了让社会有序发展,形成一定的规范,孩子长大后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进入社会,就要遵守各种规范制度,对于幼儿也不除外,如到幼儿园要丢纸屑、果皮,要排队玩滑滑梯,到医院不许吵闹,到公园不折花树,不抠文物等,让孩子接触公共设施,遵守公共行为规则,感受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公共道德印象和简单的行为习惯。如中班的《公共场所不吵闹》,在这个活动中,我会走出课堂,带孩子们去到幼儿图书馆进行参观活动,带幼儿做游戏“我不吵,我很乖”,从幼儿情感出发,让他们主动体验,以此来激发幼儿自我控制与公德意识。
三、从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性
这是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和肢体动)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这一点在社会性教育中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幼儿才能从生物学意义上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在教育培养幼儿与成人(家长、者、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从交往态度,交往时语言、动作来慢慢培养。如:《我的好朋友》及游戏“我们要找一个好朋友”,《帮助小班小朋友》的活动中,我制定了幼儿之间交往愿望为目标,首先谈话导入:小班小朋友很小,总想妈妈,还爱哭,小班老师很累,我班孩子很听话,帮帮小班老师。启发幼儿带小班小朋友画画、捏小泥、牵下梯子等。其次演示怎么和小班小朋友交朋友,并提出要求,再有秩序地到小班去领小朋友,最后自选活动,老师观察,使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幼儿找出过程中不足之处。这一活动能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及自豪感。
四、从幼儿的自我意识培养社会性
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会有很大发展,表现为能够意识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形成了自我看法、评价。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幼儿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格特征。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基础。如大班《我长大了》就是要抓住自我认识的切入点,让幼儿体验自己的各种变化,提高幼儿的自信心。《照镜子》、《为自己画像》这两个活动分别是小班和大班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就会不一样,但都是让幼儿发展自我存在的意识:我跑到镜前叫小朋友快来,大叫自己看到自己了;孩子们跑过来也大声说自己也在里面;老师摸摸自己的耳朵,再去摸一摸镜子里的耳朵,自己在跳一跳;许多孩子也跟着老师做,跟着讲。这是我带小班时的一个情景,就是为让孩子能认识自我存在。
五、从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社会性
作为一个社会人,幼儿要学习民族文化,也要学习世界文化,这样让孩子了解世界,为有科学的世界观打基础。对幼儿进行国名、国旗、国歌、风景名胜民间艺术等教育,培养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及爱国之情。我在《中国丝绸》活动中用观察法移情训练,让孩子亲自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充分感受中华丝绸的优秀特点。
在教育实际中,社会性教育的复杂性、抽象性和效果的“内隐性、后现性”决定了现今社会性教育是不完善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的学习,提高责任心,加强钻研精神,在幼儿社会性教育领域方面我们会有新的突破,能培养出具备各方面健全机能、灵活应变的能力,有不断学习的欲望和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社会交往能力的良好个性及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全面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