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中语文教师们纷纷加以应用,多媒体课件以极其完美的教学手段,无可挑剔的教学效果,大大地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天地,多媒体课件渐渐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于是乎,有很多语文教师为此走向了极端,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非用多媒体教学不可了,从而使语文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下是笔者对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以及解决对策的分析。
误区之一:为课件而课件。教师往往抱着“到了多媒体教室上的课就得符合新课程、新课改”的心理,强拉硬扯地将多媒体拖进自己的课堂中,一些并不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也运用于教学实际中。有位教师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时,就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到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的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这样一比较,两者主题相差甚远。在现有语文教学实际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性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迎合时尚,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音像资料等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图景是否真正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生搬硬拉,光怪陆离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使自己的课堂徒增无效信息,过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不能促进自己的语文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误区之二:不切实际的“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自己的教学,那怎么办呢?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别人已制作好的课件“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类似的课件琳琅满目,只要利用Google、Baidu搜索引掣上网搜索自然可唾手而得。凭心而论,现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只要是课件都能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光添色。殊不知一个成功的课件往往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语文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从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富有个性的,是不能随意移植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所在的地区不同、所任教的学校也不同,这样所教的内容、流程也理应有所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拿来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自己的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这对自己的教学是毫无帮助的,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也是没有好处的。
面对这些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对于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解决对策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必须认清:
1 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教学实际的关系,不能盲目、一味的利用多媒体来哗众取宠,迎合时尚,只满足个人的喜好而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毫无用处的。
2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教学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如何用的思考,更要进行怎样用的思索。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学生所用的课本,我们必须以《语文课程新标准》为主,以课本内容为主,不能不顾教学实际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3 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为: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有效,对所用的课件要作合理的选择,要选那些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课件来上,同时更要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以个人的人格去影响人,这或许给学生的帮助会更大。
4 不可盲目、一味地依赖多媒体
不是每一堂课运用了多媒体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多媒体的运用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学生的“双基”在多媒体面前是很难能提高的,而初中阶段学生的“双基”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生语文能力要增强更是谈何容易,只有选准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相信语文的教与学必将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误区之一:为课件而课件。教师往往抱着“到了多媒体教室上的课就得符合新课程、新课改”的心理,强拉硬扯地将多媒体拖进自己的课堂中,一些并不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也运用于教学实际中。有位教师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时,就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到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的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这样一比较,两者主题相差甚远。在现有语文教学实际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性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迎合时尚,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音像资料等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图景是否真正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生搬硬拉,光怪陆离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使自己的课堂徒增无效信息,过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不能促进自己的语文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误区之二:不切实际的“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自己的教学,那怎么办呢?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别人已制作好的课件“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类似的课件琳琅满目,只要利用Google、Baidu搜索引掣上网搜索自然可唾手而得。凭心而论,现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只要是课件都能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光添色。殊不知一个成功的课件往往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语文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从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富有个性的,是不能随意移植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所在的地区不同、所任教的学校也不同,这样所教的内容、流程也理应有所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拿来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自己的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这对自己的教学是毫无帮助的,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也是没有好处的。
面对这些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对于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解决对策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必须认清:
1 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教学实际的关系,不能盲目、一味的利用多媒体来哗众取宠,迎合时尚,只满足个人的喜好而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毫无用处的。
2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教学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如何用的思考,更要进行怎样用的思索。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学生所用的课本,我们必须以《语文课程新标准》为主,以课本内容为主,不能不顾教学实际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3 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为: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有效,对所用的课件要作合理的选择,要选那些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课件来上,同时更要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以个人的人格去影响人,这或许给学生的帮助会更大。
4 不可盲目、一味地依赖多媒体
不是每一堂课运用了多媒体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多媒体的运用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学生的“双基”在多媒体面前是很难能提高的,而初中阶段学生的“双基”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生语文能力要增强更是谈何容易,只有选准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相信语文的教与学必将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