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近在咫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协同全面发展,而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最大短板仍是“贫困人口”问题。经过三十余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实践,我们在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发展瓶颈。一小部分先富之人并没有着实有力地带动贫困阶层实现后富,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不断扰动出新的阶层矛盾。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最近十年间的基尼系数来看,均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其中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这一数字虽然略低于2013年0.473的水平,表明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有向好趋势,但社会普遍仍存在着对基尼系数的巨大关注和忧虑。
基尼系数反应出一个社会公平公正分配利益的程度,这个数值高于国际警戒线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受到严重挑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以0.317为始点持续走高,最终突破国际警戒线,这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一定会在促进效率的同时损伤公平。从现实反映出的问题来看,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如不能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劳动回报,反而越来越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就说明我国现存的劳动异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劳动异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还将继续存在并折射出更多层级的社会问题,它也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阻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劳动异化有非常具体而复杂的表现,马克思将其概括为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们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一定还有劳动异化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这种劳动异化表现在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收入过低,尤其是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地区,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与雇主和高收入管理阶层的收入差距就越大。一些企业的劳动者甚至失去了劳动权利以外的自由,他们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处在受折磨的状态,“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劳动。”①这虽是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中产生的极端非主流现象,但至少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对众多劳动者仍旧是一种束缚,不和谐的生产关系中难以掩盖着人与人相异化的矛盾,劳动者之外总有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支配着劳动者处于他人的压迫和强制下劳动,阶层分化造成的阶层矛盾愈加突出。
这种社会主义的劳动异化危害甚大,它不仅会激化对立阶层的矛盾,还会制约生产积极性从而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不妥善对待和缓释劳动异化的消极影响,就会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继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以及威胁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存在,劳动异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的非和谐因素。必须通过各方面手段解决劳动异化带来的问题。
一、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制度曾一度实现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统一。而改革后,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在非公企业中存在越来越多的劳动异化现象,劳动者受到的剥夺愈加突显。因而,必须要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实力,从而促进使得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此外,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非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私有经济又有本质的不同,它可以成为一支被引导和改造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在非公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等,对非工企业主施加正面引导,更多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者利益、缓和雇佣矛盾。
二、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尤其要促进分配体制改革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的复杂的构造系统,是衡量国民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在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极大压低了劳动力价值,农民打工者收入整体偏低且缺乏对其合法劳动权益的保障。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也表现在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高,因而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差距甚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又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劳动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造成的很多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只有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有序健康发展,才能使劳动者获得公平公正的收益权,有更多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快分配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劳动关系合理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形成分配的合理机制,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保障劳动者公平取得报酬的权益。
三、加强立法和法制监督,消减违法和腐败造成的分配不公
近些年,越来越多和深刻的雇佣冲突不断涌现,一些无良企业主对工人工资和人身自由的剥夺不断演化升级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必须加强立法完善对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障,严格监管企业雇佣行为的合法性,对严重挑衅法律底线的违法雇主实行“零容忍”。而对于在改革过程中滋生的腐败交易,也严重侵损了劳动者权益,腐败者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轻松转移至个人囊肿,是劳动异化的最极致表现。改革中,一定要保护好国有财产,维护公共利益,对侵犯劳动者利益的事件和个人严惩不贷。
四、加强价值观导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极大刺激了人们对金钱和成功的欲望。金钱至上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也造成了更加剧烈的雇佣矛盾和阶层矛盾。只有不断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教育,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不迷恋财富、在创造个人幸福的同时能兼顾他人幸福和公共利益,从而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削减劳动异化现象中人与人相异化。我们应该鼓励一部分社会主义先富之人积极奉献、回馈社会,努力带动起贫困者阶层实现富裕,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劳动异化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必须审慎对待和妥善处理,努力消弥劳动异化的消极影响,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更加和谐、稳健。
注释:
①《马恩选集》第一卷,P43,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基尼系数反应出一个社会公平公正分配利益的程度,这个数值高于国际警戒线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受到严重挑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以0.317为始点持续走高,最终突破国际警戒线,这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一定会在促进效率的同时损伤公平。从现实反映出的问题来看,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如不能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劳动回报,反而越来越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就说明我国现存的劳动异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劳动异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还将继续存在并折射出更多层级的社会问题,它也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阻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劳动异化有非常具体而复杂的表现,马克思将其概括为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们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一定还有劳动异化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这种劳动异化表现在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收入过低,尤其是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地区,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与雇主和高收入管理阶层的收入差距就越大。一些企业的劳动者甚至失去了劳动权利以外的自由,他们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处在受折磨的状态,“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劳动。”①这虽是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中产生的极端非主流现象,但至少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对众多劳动者仍旧是一种束缚,不和谐的生产关系中难以掩盖着人与人相异化的矛盾,劳动者之外总有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支配着劳动者处于他人的压迫和强制下劳动,阶层分化造成的阶层矛盾愈加突出。
这种社会主义的劳动异化危害甚大,它不仅会激化对立阶层的矛盾,还会制约生产积极性从而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不妥善对待和缓释劳动异化的消极影响,就会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继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以及威胁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存在,劳动异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的非和谐因素。必须通过各方面手段解决劳动异化带来的问题。
一、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制度曾一度实现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统一。而改革后,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在非公企业中存在越来越多的劳动异化现象,劳动者受到的剥夺愈加突显。因而,必须要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实力,从而促进使得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此外,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非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私有经济又有本质的不同,它可以成为一支被引导和改造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在非公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等,对非工企业主施加正面引导,更多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者利益、缓和雇佣矛盾。
二、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尤其要促进分配体制改革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的复杂的构造系统,是衡量国民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在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极大压低了劳动力价值,农民打工者收入整体偏低且缺乏对其合法劳动权益的保障。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也表现在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高,因而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差距甚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又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劳动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造成的很多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只有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有序健康发展,才能使劳动者获得公平公正的收益权,有更多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快分配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劳动关系合理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形成分配的合理机制,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保障劳动者公平取得报酬的权益。
三、加强立法和法制监督,消减违法和腐败造成的分配不公
近些年,越来越多和深刻的雇佣冲突不断涌现,一些无良企业主对工人工资和人身自由的剥夺不断演化升级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必须加强立法完善对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障,严格监管企业雇佣行为的合法性,对严重挑衅法律底线的违法雇主实行“零容忍”。而对于在改革过程中滋生的腐败交易,也严重侵损了劳动者权益,腐败者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轻松转移至个人囊肿,是劳动异化的最极致表现。改革中,一定要保护好国有财产,维护公共利益,对侵犯劳动者利益的事件和个人严惩不贷。
四、加强价值观导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极大刺激了人们对金钱和成功的欲望。金钱至上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也造成了更加剧烈的雇佣矛盾和阶层矛盾。只有不断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教育,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不迷恋财富、在创造个人幸福的同时能兼顾他人幸福和公共利益,从而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削减劳动异化现象中人与人相异化。我们应该鼓励一部分社会主义先富之人积极奉献、回馈社会,努力带动起贫困者阶层实现富裕,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劳动异化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必须审慎对待和妥善处理,努力消弥劳动异化的消极影响,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更加和谐、稳健。
注释:
①《马恩选集》第一卷,P43,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