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_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发明创造的基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敢问”“想问”,进而达到“会问”的境界。
  关键词:问题意识;策略;“紧”
  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出发点,而问题又是开启所有科学的钥匙。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就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简单的问题,从而发现万有引力。由此可见,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发明创造的基石,然而,问题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开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的策略才能让学生“敢问”“想问”,进而达到“会问”的境界呢?下面我针对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嘴巴都很“紧”,表现出一种“恐惧心理”,他们总是默默地听着,被动接受知识。要想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正轻松、和谐的民主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不管有多浅薄,多幼稚,甚至脱离主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问题的勇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当我讲到“用实物计数法”时,我们班有个女生就站起来提出疑问:“用实物计数法,这种方法太不方便了,有没有更好的计数方法。”我馬上抓住机会表扬这位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接着引导学生明白: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疑问,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动手实践,才有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
  二、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想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认知上有冲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到问题无处不在,进而产生思考和探索的心理冲动。平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问题情境:
  1. 从教材的插图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的主题图,寻找主题图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教学“8加几”时,我先创设一个情景:星光小学正在举行冬季运动会,你们看,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进行200米赛跑比赛呢,(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让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学生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1问:“跑道的前面有8个运动员,后面有5个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学生2问:“有6个穿灰色运动服的运动员,7个穿蓝色运动服的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等等。一旦学生的问题思路被打开,学习的效率将是事半功倍。
  2.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引导并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结合数学知识,经常提出一些自己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事情的问题。比如,学完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我就让学生结合100以内数的认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先从教室开始,学生就会提出:男生有几人?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把?等,再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平时课堂和课外的训练,养成了爱问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质疑、善于发问的有心人。
  3. 从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知识会感受更深,理解更容易,也乐意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先为每组准备了12根长短不一的小棒,在小组合作时,我要求每组任意选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看哪一个小组能摆出3个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组12根小棒怎么摆都不能摆出3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究竟有什么关系?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三、 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问题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必须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如:
  方法一:直问,就是把问题直接了当地提出来。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看到课题就能直接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这样的问题。
  方法二:追问,就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化,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直到对知识理解透彻。追问一般采用“为什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等表现形式。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方法三:反问,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或教师、学生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提出数学问题。反问一般可以采用“难道什么?”的形式来提问。例如,教学“平行和垂直”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难道不在同一平面内,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可以平行吗?”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秀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力求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几方面基本语文能力外,还需具备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凸显和形成,离不开阅读教学的有力支撑,核心素养理念为教师语文教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将教育教学的着眼点聚焦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层面上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  一、 引
摘要: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凭借着强大的交互功能,实现了课堂效率的提升,方便学生们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本文将重点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电子白板的设计对策,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全面解读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使得课堂教学模式逐步的改变,适时展开课堂教学深层次的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电子白板;设计策略  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初中
摘要: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其特征是比较突出的,主要包括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且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下,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个人发展必定得到有效驱动,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本文中,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教育发展方面,我国一直不断对其进行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给了一线的老师一个明确的方向: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于阅读教学中实践真读、真思、真议、真练。夯实学生的“语用”,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用;核心任务;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义务教育课程
摘要: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的特点。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不断转变教学理念,转变语言表达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驾驭能力,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改革与推进,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同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发现
摘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教给学生相应的朗读方法,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以保证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朗读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朗读效益。对学生的朗读过程进行必要的组织引导,注重多种朗读方式合理运用,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运用,侧重朗读所得的交流与内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阅读能力;提升;效率;组织引导  朗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