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生;厌学心理;矫正对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22—01
厌学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怕排名,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头昏、头痛,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等神经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之所以厌学,往往不是哪一个因素在单一地起作用,而是多个因素互为变量、互为因果、交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我们应全面考虑、分析诸多因素而加以疏导。
一、家庭教育应重视子女情商的发展
据调查发现:有90%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养,这也正是孩子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即情商,尤为重要。
1.帮孩子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所谓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成功的学习有赖于充分的学习准备。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刚入学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及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对孩子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承受力差,抗挫折能力也很弱。作为父母要经常帮助孩子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低估。这样,才能使孩子处于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自善而不自弃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不客观地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是一味地约法三章并要求孩子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孩子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
3.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勤奋感”。人们常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从儿童发展心理来看,7~12岁是保护和发展“勤奋感”的关键时期,即在这段时间内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勤奋感,让他们自己体验到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或者取得进步的。这样,就会促使孩子不断努力,以形成勤奋的价值观和认真的态度,这对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应关注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学习有关的意志品质主要是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学生意志品质差是导致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应在提倡愉快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
1. 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缺点与独特之处,当然也就很难主宰自己的学习。可以说,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显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老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从而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教学时应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会使教师感到相当意外,这时,如果教师仍然固我地按教案教学,其结果便是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的沦落与缺失。其实,学生课堂上的这些“偏轨”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必将大大地调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远不是要他们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能比拟的。
3.让学生感受关爱,张扬个性。“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受成功的喜悦。
编辑:郭裕嘉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22—01
厌学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怕排名,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头昏、头痛,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等神经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之所以厌学,往往不是哪一个因素在单一地起作用,而是多个因素互为变量、互为因果、交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我们应全面考虑、分析诸多因素而加以疏导。
一、家庭教育应重视子女情商的发展
据调查发现:有90%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养,这也正是孩子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即情商,尤为重要。
1.帮孩子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所谓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成功的学习有赖于充分的学习准备。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刚入学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及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对孩子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承受力差,抗挫折能力也很弱。作为父母要经常帮助孩子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低估。这样,才能使孩子处于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自善而不自弃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不客观地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是一味地约法三章并要求孩子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孩子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
3.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勤奋感”。人们常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从儿童发展心理来看,7~12岁是保护和发展“勤奋感”的关键时期,即在这段时间内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勤奋感,让他们自己体验到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或者取得进步的。这样,就会促使孩子不断努力,以形成勤奋的价值观和认真的态度,这对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应关注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学习有关的意志品质主要是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学生意志品质差是导致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应在提倡愉快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
1. 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缺点与独特之处,当然也就很难主宰自己的学习。可以说,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显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老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从而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教学时应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会使教师感到相当意外,这时,如果教师仍然固我地按教案教学,其结果便是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的沦落与缺失。其实,学生课堂上的这些“偏轨”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必将大大地调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远不是要他们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能比拟的。
3.让学生感受关爱,张扬个性。“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受成功的喜悦。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