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记者现场采访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素材的采集质量以及丰富程度,进而决定后期电视节目的信息量与可视性,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所提问题的优劣,决定了一个节目的成败。笔者通过对部分电视新闻节目中采访方式的观察以及多年来在工作实践中的切身感受,对于成功采访的技巧总结归纳为如下几点:
避免提出大而空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看到或听到过这样的采访,一些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面对采访对象上去就问一句:“你对此有何感想?”“你此刻的心情如何?”“你能说几句吗?”这样的空话、套话。而面对记者如此唐突的提问,被采访者往往是无言以对,不知从哪儿说起。
有一次,一位邻居老大娘见了我说:“今天,我上街,你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了。”我来了兴趣,问:“那好啊,采访了你什么问题呢?”老大娘说:“记者拦着我问对‘3·15’的看法,我都不知道‘3·15’是什么,哪能回答出来呢?”
可以肯定,对这位老大娘的采访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就是记者在现场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外延太大。对于这样的问题,别说这位对“3·15”消费者权益日不甚了解的老大娘无法回答,就是一个对“3·15”有所了解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哪儿说起。如果当时记者结合当年消费者权益日“诚信维权”的主题,把提的问题改成“你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这样具体又与现场活动结合紧密的提问,相信其效果与前者相比将会截然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失败的采访,是由于记者在采访前没有下工夫了解采访活动的背景、资料,对当天的采访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方案和思路,往往是到了现场就拿出在许多场合都能用,看似正常合理,但却没有实际效果的“懒汉”提问法,这样一来,采访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要让被采访者仅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简单语言作答。很多记者在采访中总是认为被采访对象的理解表达能力低,往往把想要通过采访得到的信息自己先向被采访者表述出来,让被采访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这样的提问所获得的信息量等于零,当然起不到好的采访效果。而且这样先入为主闭合式的提问限制了被采访者的思路,无法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其他更精彩的回答,也显示了采访记者驾驭采访事件能力的苍白无力。
驻马店市区的风光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多年来这里的流动商贩占道经营影响通行的现象一直为大家所诟病。一次,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这一现象时,就采用了主观闭合式提问,其结果就是采访对象为配合印证他的观点,只能一次次做出“是的、是这样”的简单肯定的回答,不仅没有信息量,而且让人感到记者要让采访对象和大家强制接受他的观点和意图。事后,笔者针对这个主题第二次去采访时,面对从拥挤的人群和摊贩中间艰难挤出来的公交车司机这样问道:“师傅,从解放路口挤过来用了多长时间?”公交车司机回答:“别提了,就这四百米的距离我挤了二十多分钟!”笔者接着问:“怎么会这么慢呢?”司机回答:“这还不都是那些占道经营的流动商贩造成的吗!”接着,他就这种现象及解决方法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是生动、鲜活。
同样的一件事情、一种观点、一些想法在呈现给观众时,由记者说出和由被采访者说出,其效果大不一样,从记者嘴里表达出来,往往代表记者自己的观点,是强加给被采访者观点的做法。而由被采访者表述,则更有说服力。
要做到随机应变,在交谈中寻找突破点。记者每次采访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面对的采访对象都是纷繁复杂的,尤其是采访对象不能或不愿就记者提出的问题做正面回答,而记者又必须深入了解事实真相、获得准确答案时,记者应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把握时机,以巧妙的提问打乱被采访者的节奏,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让被采访者说出事件真相。
有一年春节,某超市搞促销抽奖活动,其设置的特等奖是一辆小轿车。可当消费者抽到特等奖后,这家超市不但不予承认,而且还说奖券是假的。接下来,记者采访超市负责人时通过巧妙的提问,很快获得了真相。记者就真假奖券问题向其负责人进行了详细交谈,最后,记者追问:“明明从抽奖箱抽出的奖券,怎么就不是真的呢?”这时,被记者问急了的这位负责人喊道:“那张特等奖奖券就锁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他怎么会得到真的呢?”话音刚落,这位负责人便回过神来,后悔自己说漏了嘴。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位负责人的话。原来,超市设置了两个特等奖,其奖券都由超市负责人控制。然而,在印刷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多印了一张特等奖奖券,流入抽奖箱被抽到,才出现了这一闹剧。只有通过把握时机,抓住一些微小的破绽,连续巧妙的提问,使被采访者在不经意间说出事实真相,这样才能增加报道深度,大大提高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性,能透过现象切入本质。作为新闻记者,除了日常的知识积累外,还应在每次采访前认真思考,做好准备,包括采访事件的背景、应采访哪些人、设置哪些问题、提问时的策略等,做到有备而来,思路清晰,这样的采访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巧妙的引导、启发,可促使采访对象谈出一些比较深刻的见解来。一些彰显智慧的成功采访,记者不但要善于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谈出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对方边谈边动脑筋,思考一些问题,从而谈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谈出一些真知灼见来。总之,练就过硬的现场采访的基本功,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创作出更多更精美的节目来。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赵 亮
避免提出大而空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看到或听到过这样的采访,一些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面对采访对象上去就问一句:“你对此有何感想?”“你此刻的心情如何?”“你能说几句吗?”这样的空话、套话。而面对记者如此唐突的提问,被采访者往往是无言以对,不知从哪儿说起。
有一次,一位邻居老大娘见了我说:“今天,我上街,你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了。”我来了兴趣,问:“那好啊,采访了你什么问题呢?”老大娘说:“记者拦着我问对‘3·15’的看法,我都不知道‘3·15’是什么,哪能回答出来呢?”
可以肯定,对这位老大娘的采访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就是记者在现场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外延太大。对于这样的问题,别说这位对“3·15”消费者权益日不甚了解的老大娘无法回答,就是一个对“3·15”有所了解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哪儿说起。如果当时记者结合当年消费者权益日“诚信维权”的主题,把提的问题改成“你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这样具体又与现场活动结合紧密的提问,相信其效果与前者相比将会截然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失败的采访,是由于记者在采访前没有下工夫了解采访活动的背景、资料,对当天的采访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方案和思路,往往是到了现场就拿出在许多场合都能用,看似正常合理,但却没有实际效果的“懒汉”提问法,这样一来,采访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要让被采访者仅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简单语言作答。很多记者在采访中总是认为被采访对象的理解表达能力低,往往把想要通过采访得到的信息自己先向被采访者表述出来,让被采访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这样的提问所获得的信息量等于零,当然起不到好的采访效果。而且这样先入为主闭合式的提问限制了被采访者的思路,无法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其他更精彩的回答,也显示了采访记者驾驭采访事件能力的苍白无力。
驻马店市区的风光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多年来这里的流动商贩占道经营影响通行的现象一直为大家所诟病。一次,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这一现象时,就采用了主观闭合式提问,其结果就是采访对象为配合印证他的观点,只能一次次做出“是的、是这样”的简单肯定的回答,不仅没有信息量,而且让人感到记者要让采访对象和大家强制接受他的观点和意图。事后,笔者针对这个主题第二次去采访时,面对从拥挤的人群和摊贩中间艰难挤出来的公交车司机这样问道:“师傅,从解放路口挤过来用了多长时间?”公交车司机回答:“别提了,就这四百米的距离我挤了二十多分钟!”笔者接着问:“怎么会这么慢呢?”司机回答:“这还不都是那些占道经营的流动商贩造成的吗!”接着,他就这种现象及解决方法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是生动、鲜活。
同样的一件事情、一种观点、一些想法在呈现给观众时,由记者说出和由被采访者说出,其效果大不一样,从记者嘴里表达出来,往往代表记者自己的观点,是强加给被采访者观点的做法。而由被采访者表述,则更有说服力。
要做到随机应变,在交谈中寻找突破点。记者每次采访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面对的采访对象都是纷繁复杂的,尤其是采访对象不能或不愿就记者提出的问题做正面回答,而记者又必须深入了解事实真相、获得准确答案时,记者应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把握时机,以巧妙的提问打乱被采访者的节奏,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让被采访者说出事件真相。
有一年春节,某超市搞促销抽奖活动,其设置的特等奖是一辆小轿车。可当消费者抽到特等奖后,这家超市不但不予承认,而且还说奖券是假的。接下来,记者采访超市负责人时通过巧妙的提问,很快获得了真相。记者就真假奖券问题向其负责人进行了详细交谈,最后,记者追问:“明明从抽奖箱抽出的奖券,怎么就不是真的呢?”这时,被记者问急了的这位负责人喊道:“那张特等奖奖券就锁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他怎么会得到真的呢?”话音刚落,这位负责人便回过神来,后悔自己说漏了嘴。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位负责人的话。原来,超市设置了两个特等奖,其奖券都由超市负责人控制。然而,在印刷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多印了一张特等奖奖券,流入抽奖箱被抽到,才出现了这一闹剧。只有通过把握时机,抓住一些微小的破绽,连续巧妙的提问,使被采访者在不经意间说出事实真相,这样才能增加报道深度,大大提高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性,能透过现象切入本质。作为新闻记者,除了日常的知识积累外,还应在每次采访前认真思考,做好准备,包括采访事件的背景、应采访哪些人、设置哪些问题、提问时的策略等,做到有备而来,思路清晰,这样的采访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巧妙的引导、启发,可促使采访对象谈出一些比较深刻的见解来。一些彰显智慧的成功采访,记者不但要善于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谈出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对方边谈边动脑筋,思考一些问题,从而谈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谈出一些真知灼见来。总之,练就过硬的现场采访的基本功,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创作出更多更精美的节目来。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