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拥有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高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有的方面问题十分突出。诸如,产业结构不平衡,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优秀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多,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大力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其次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再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更高程度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以及制造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高个性化,促进中国制造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有新作为
“社会主义”一词的提出者圣西门当年就是被科技的巨大潜力所鼓舞,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的目的在于确保个人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关键是管理效率和工业化,“科技是进步的关键”。改革开放,实质是回归社会主义本源,让各种类型的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推动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思想再解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一,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而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国家、企业、社会合作,共同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实现升级。第二,培育大批创新人才,为实体经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改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改革创新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创新人才创造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平台和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第三,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第四,以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插上“金翅膀”。今年以来,地方鼓励和支持的相关配套措施陆续出台。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有新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自主发展加上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现在具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经济总量上,我们做到了世界第二,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无疑是巨大的、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传统动能有所减弱,制度红利、技术红利亟待挖掘;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产能过剩、优质供给不足凸显。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有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现象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步达到极限。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积极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力求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内外压力并存,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必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针对经济运行主要矛盾,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减税降费培育国内市场要有新空间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在这一宏观政策组合中,核心是减税降费,焕发微观主体活力,培育国内市场。
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外需受到冲击;扩大内需承担双重使命: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要带动经济增长。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費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搞活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今年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的减税政策。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一批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且减税政策可回溯至2019年1月1日,每年可再为小微企业减负约2000亿元;全年减税降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1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深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全国税务系统采取实打实、硬碰硬举措,贯彻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
制造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减税降费,焕发微观经济活力,同时辅之于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正当其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拥有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高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有的方面问题十分突出。诸如,产业结构不平衡,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优秀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多,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大力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其次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再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更高程度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以及制造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高个性化,促进中国制造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有新作为
“社会主义”一词的提出者圣西门当年就是被科技的巨大潜力所鼓舞,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的目的在于确保个人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关键是管理效率和工业化,“科技是进步的关键”。改革开放,实质是回归社会主义本源,让各种类型的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推动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思想再解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一,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而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国家、企业、社会合作,共同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实现升级。第二,培育大批创新人才,为实体经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改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改革创新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创新人才创造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平台和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第三,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第四,以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插上“金翅膀”。今年以来,地方鼓励和支持的相关配套措施陆续出台。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有新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自主发展加上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现在具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经济总量上,我们做到了世界第二,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无疑是巨大的、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传统动能有所减弱,制度红利、技术红利亟待挖掘;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产能过剩、优质供给不足凸显。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有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现象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步达到极限。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积极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力求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内外压力并存,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必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针对经济运行主要矛盾,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减税降费培育国内市场要有新空间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在这一宏观政策组合中,核心是减税降费,焕发微观主体活力,培育国内市场。
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外需受到冲击;扩大内需承担双重使命: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要带动经济增长。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費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搞活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今年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的减税政策。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一批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且减税政策可回溯至2019年1月1日,每年可再为小微企业减负约2000亿元;全年减税降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1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深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全国税务系统采取实打实、硬碰硬举措,贯彻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
制造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减税降费,焕发微观经济活力,同时辅之于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正当其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