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石鲁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84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4年,石鲁在兰州常书鸿家作画。 摄影 常嘉煌
《变工队—陕北农村生活小景》1950年 91×62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侦查》 1950年 59×67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出生于1919年的艺术家石鲁,是中国美术史论界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巨匠,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的革命文艺家中最杰出代表之一。2019年12月10日,正值石鲁先生誕辰100周年,展期两个月的“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观众跟随他的400余件作品,再次回顾石鲁璀璨的艺术人生。
  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为了致敬“石涛”和“鲁迅”,表达其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他改名石鲁。
  自幼家庭文化氛围颇佳的石鲁,爱好美术。1934年,15岁的他进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8年,从小不乏抗争精神的他肄业于四川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起的10年间,石鲁先后在延安的陕北公学、西北文艺工作团、《群众日报》社、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木刻版画作品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1942年,在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东方欲晓》《延河饮马》《南泥湾途中》等作品,尽显革命生活对画家情感的作用。
  这期间,石鲁的作代表作还有版画《群英会》《打倒封建》等。《打倒封建》刻画了农民大队进入地主庄园的场景,在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整体的画面结构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上颇为精彩,具有革命史诗般的价值。
  石鲁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不是场景再现,需要艺术家认真思考艺术规律,力求在构思立意上新颖、丰富、含蓄,并对特殊形象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感悟。
  新中国成立后,石鲁被派往西安工作,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而立之年的石鲁保有激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作为新中国陕西美术事业的推动者,他倡导深入生活,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在青海藏区、宝成铁路、兰新铁路建筑工地,祁连山、乌鞘岭等地创作,用笔触深情展现风土民情,为劳动人民画像。他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成为当时陕西美协创作的指导思想,从而推动、创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北方诞生的画派—长安画派。长安画派以西北自然、风物、人情为主要载体,创新了中国画的同时,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转战陕北》 1959年 233×216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5至1956年间,石鲁到印度、埃及等地写生。域外的写生之旅给了他关于中国绘画的新启发—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绘画艺术,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立足。石鲁一贯读中国古典美学著作,临摹历代名家法书、绘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195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石鲁接受了以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为题材的中国画命题创作任务后,创作出的《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石鲁的女儿石丹回忆,那时石鲁被抽调到北京,住在齐白石旧居进行创作。他不断地构思、修改,力图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转战陕北》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界限。用大江大河的气势展现人的磊落,“人亦山水,山水即人”。
  石鲁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几年中,创作了一大批中华山河新风土人情的经典之作,与一批革命历史主题画一道,筑起了他的艺术高峰。
展览中的石鲁书法作品

  1970年之后,经历人生起起伏伏的石鲁重新拿起画笔,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这阶段他的绘画题材大多是华山、黄河、花卉和动物,诗书画印结合等,基本属于传统文人画形态。石鲁在1972年创作了《玄武图》(即《龟蛇图》),对此他说:“蛇动、龟静,执一不动中的动,为天下式。大巧若拙即此。”
  1981年,石鲁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在《答美国友人问》中说道:“我常常书写‘艺道方长’的字,我的艺术道路还长着呢!是人民生活使我走上了艺术的道路……(病)治好后,还要继续走向生活,走向民间。我最感兴趣的是到生活中去。”这一年,石鲁在刚刚成立的陕西国画院还为陕西南部赈灾画了一张大幅《荷花图》,遗憾的是,这竟成了他的封笔之作。1982年8月25日下午,石鲁病逝。
  作家李建彤在《永不消失—忆石鲁》中写到:“石鲁的一生,活得刚毅倔强,他活得有声有色,他活得有爱有恨,他活得光彩夺目,这一切的一切,似乎转眼即逝,但他又在我们眼前,永不消失。”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自画像》 1951年 29.7×21cm 纸本铅笔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其他文献
他的名字里有个“海”字,工作后以海为“家”35年;  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却常年坚守在工地,任凭风吹雨打;  他最怕与女儿通话,因为被问到什么时候回家时,不知如何回答;  他经历很多,也忍耐很多,只因心中的“海洋强国梦”让他一路前行。  他就是中交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常务副总工程师尹海卿,一位曾获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的港口及近海工程的技术专家。 
期刊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
期刊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又一次刷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问天之路的新里程。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即该型火箭生产序列中的第三枚)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星箭分离,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
期刊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和中央军委命令,2008年12月26日,南海舰队三艘军舰武汉舰、海口舰和微山湖舰启航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护航·从A点到B点并不简单  南海舰队司令部作战处计划办主任梁炜急得眼睛通红。  2008年12月中旬,海军给南海舰队下达了护航预先号令。作战处长姚俊彪要求梁炜10天之内拿出一套完整的护航兵力行动方案。  “亚丁湾,海盗,护航……”梁炜真急了,上级的
期刊
1887年,吴裕泰诞生于北京北新桥大街一个门洞里。在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吴裕泰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展现着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印记。1995年,国内贸易部授予其“中华老字号”称号。2011年,其“自采,自窨,自拼”的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茶和茉莉花都产自中国南方,但饮用茉莉花茶却一直是老北京人的最爱。史书曾记载:“上品饮茶,极品饮花。
期刊
冬日午后的上海,阳光穿过红透的枫叶,为行人带来和煦的暖意。時光流转,岁月变迁,从北京退休后的赵启正选择回到他曾工作过20多年的上海。12月18日下午,上海民主党派大厦6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在这个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赵启正向大家讲述了他在担任上海浦东新区首任管委会主任时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报告会后,赵启正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自己伴随新中国70年一路走来的激荡岁月。  他是师出名门
期刊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总结2018年经济工作,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形势作出重大判断、对做好经济工作作出精准部署。  2018年注定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内部压力,中国宏观调控目标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
期刊
光雕表演为大三巴牌坊披上彩衣。2019年12月1日,“2019澳门光影节”活动开幕,内容包括光雕表演、灯饰装置和互动游戏等,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澳门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的喜庆氛围。 摄影 董宁  从回归前的社会动荡,到如今的安居乐业;从博彩一业独大,到经济适度多元初见成效;从对接珠海横琴,到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回归祖国20年,小城澳门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南海之滨缔造了一个发展奇迹,在小桌子上
期刊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8”在京举行  2018年10月20日,2018北京国际摄影周在中华世纪坛开幕。  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以“影像:时代·方位”为学术主题,涵盖开幕活动、系列展览、摄影市场、摄影讲堂、特约活动等五大板块内容,由31个国家摄影师的3047幅摄影作品及52个视频作品所组成的66个展览、33场论坛、讲座和10余场推介活动组成。除在中华世纪坛主会场开展外,还“走进社区”、“走进学校”、“
期刊
2019年9月3日,中国公路学会党委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组织捐建的爱心扶贫桥“致富桥”竣工,当地老百姓在桥上走了又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2019年9月3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和岚县的“致富桥”和“富民桥”正式竣工通车。那一天,两地老百姓在桥上走了又走、看了又看,抚摸着新桥栏杆……他们纷纷向在场的中国公路学会建筑团队表达感谢。看到老百姓欣喜的样子,参与这两项民生工程的建筑团队成员们都觉得:“值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