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天真浪漫,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业应该象孩子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但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思品课上,学生感觉不到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如何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拥有多彩的课堂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多彩课堂要通过教师精心设置,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体会生活的真谛;引导同学进行辩论、共同探索事件的正误;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走出课本探究、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如果真能做到这些方面,小学的思品课一定会有一番新天地。
关键词:角色扮演 同学辩论 开展实践 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04-02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小学一般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让小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 角色扮演 体会生活的真谛
近年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已经被广大有识之士,尤其是一线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广泛认可。而正是无数一线教师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更使这种新的理念开花,结果。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提供了大量的故事完整、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这样的课文为教师安排此类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教授这类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整个故事情节,有时甚至可以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延续等等。不同的小组的表演可以是不同的。通过一台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是引导学生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三课《我的一天》中,教师可要求同组学生一起表演自己的一天,在分组的过程中,不同学生负责一个学生在一天中接触到的不同的角色,父母亲为孩子准备三餐、兄弟姐妹和你一起骑车上学、老师关心你的身体、给你教授知识、同学和你一起学习并一起游戏等。学生在表演自己一天的生活时,会体会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同学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老师工作的辛苦。孩子们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我能这么快乐、幸福地过每一天是离不开亲人、老师和朋友的关心照顾的,这样形成的感触是语言说教永远难以达到的高度。
2 同学辩论 探索事件的正误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或者热点话题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四年级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二个话题《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时,教师出示场景,一个同学在街上走着,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走上前来说“我是你姐姐的朋友,她在新华电影院门口等着你,让我来接你,上车吧”,此时画面定格,老师询问,假如你是这位同学,而且你真的有一个姐姐,你会怎么做?有些学生说会去,有些说不会去。老师要求学生分别说明自己去或者不去的理由,而且说出对方会什么做的不对。
同学展开这样的辩论。同学甲“我不会上去,因为妈妈不让我和陌生人一起走”,同学乙“我会上去,因为我姐姐的朋友确实经常爱帮姐姐照顾我”,同学丙“我不会上去,因为我不认识那位女士”,同学丁“我会上去,但我会先给我的姐姐打一个电话,确认之后再去”,同学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议,在白热化的争论中,学生提高了自身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3 开展实践 走出课本探究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适当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导行相结合,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尤其是城镇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从小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甚至是父母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学生会感到我们不能离开终日照顾花草的园丁爷爷,在门口为我们保证安全的保安叔叔。走出校门,我们看到不能离开的交警叔叔、街道上的清洁工人、超市的服务员、医院的医生、工厂的工人、田野里的农民……看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想想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服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对于我们离不开他们这一观点极易产生共鸣,自然的感恩流露弥足珍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4 换位思考 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我在集体中成长》中的第三节《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一课中,教师恰好发现了一位同学的脚下有一张废纸,老师“生气地”问“这张纸是你的吧!快点捡起来”。这个学生很不高兴,嘟着嘴,弯下身子把纸捡了起来,好像还在小声说“是某某的,不是我的”。邻桌听到这位学生提到自己的名字也很生气,瞪着这个同学“不是我的”。此时教师对这个同学说,“看起来,你不高兴。那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对邻桌同学说,“如果你是刚才需要自己捡起纸来的同学,你会怎样做。这样吧,咱们三个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像電影回放一样,再来一遍,这次咱们要交换一下角色,刚才捡纸的同学现在就是小老师,来,你站在前边;旁边的同学坐到捡纸同学的位子上,你来捡纸,我坐在你那里”。这位扮演小老师的同学说“你的脚底下有张纸,不知道是谁掉下的。你能帮他捡起来吗”,另一位同学很快地捡了起来。教师假装遗憾地坐在椅子上,摊开双手,说“怎么没我的事情啊”,同学们都大声笑了起来。
教师抓住此时机,问学生们,同样的事情,怎么结果不一样了?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此时老师并不是马上要求有一个答案。而是改问刚才扮演老师的学生,“你为什么不像我刚才我问你的那样问他呢?”学生大声说“因为那张纸不是他扔的”。老师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因为那就是我呀”,同学们又一次大笑。老师抓住教育的时机,说“你说的对,因为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所有一切都很简单”。老师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教师整洁干净,同学请站在值日生的角度想,大家都不扔脏东西,值日生会多么的轻松;不乱扔垃圾,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教室整洁,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是多么开心啊”。
儿童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对于思品这样和自己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的学科,更是兴趣盎然的,因此极易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不是自发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通过背诵条条框框能够解决的,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思品课更加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小学思品课的广阔天地期待着小学思品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伟中.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
[2] 鲁志远.立足生物学科特点 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J].生物学教学,2010(6).
[3] 张伟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关键词:角色扮演 同学辩论 开展实践 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04-02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小学一般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让小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 角色扮演 体会生活的真谛
近年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已经被广大有识之士,尤其是一线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广泛认可。而正是无数一线教师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更使这种新的理念开花,结果。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提供了大量的故事完整、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这样的课文为教师安排此类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教授这类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整个故事情节,有时甚至可以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延续等等。不同的小组的表演可以是不同的。通过一台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是引导学生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三课《我的一天》中,教师可要求同组学生一起表演自己的一天,在分组的过程中,不同学生负责一个学生在一天中接触到的不同的角色,父母亲为孩子准备三餐、兄弟姐妹和你一起骑车上学、老师关心你的身体、给你教授知识、同学和你一起学习并一起游戏等。学生在表演自己一天的生活时,会体会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同学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老师工作的辛苦。孩子们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我能这么快乐、幸福地过每一天是离不开亲人、老师和朋友的关心照顾的,这样形成的感触是语言说教永远难以达到的高度。
2 同学辩论 探索事件的正误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或者热点话题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四年级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二个话题《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时,教师出示场景,一个同学在街上走着,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走上前来说“我是你姐姐的朋友,她在新华电影院门口等着你,让我来接你,上车吧”,此时画面定格,老师询问,假如你是这位同学,而且你真的有一个姐姐,你会怎么做?有些学生说会去,有些说不会去。老师要求学生分别说明自己去或者不去的理由,而且说出对方会什么做的不对。
同学展开这样的辩论。同学甲“我不会上去,因为妈妈不让我和陌生人一起走”,同学乙“我会上去,因为我姐姐的朋友确实经常爱帮姐姐照顾我”,同学丙“我不会上去,因为我不认识那位女士”,同学丁“我会上去,但我会先给我的姐姐打一个电话,确认之后再去”,同学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议,在白热化的争论中,学生提高了自身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3 开展实践 走出课本探究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适当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导行相结合,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尤其是城镇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从小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甚至是父母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学生会感到我们不能离开终日照顾花草的园丁爷爷,在门口为我们保证安全的保安叔叔。走出校门,我们看到不能离开的交警叔叔、街道上的清洁工人、超市的服务员、医院的医生、工厂的工人、田野里的农民……看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想想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服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对于我们离不开他们这一观点极易产生共鸣,自然的感恩流露弥足珍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4 换位思考 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我在集体中成长》中的第三节《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一课中,教师恰好发现了一位同学的脚下有一张废纸,老师“生气地”问“这张纸是你的吧!快点捡起来”。这个学生很不高兴,嘟着嘴,弯下身子把纸捡了起来,好像还在小声说“是某某的,不是我的”。邻桌听到这位学生提到自己的名字也很生气,瞪着这个同学“不是我的”。此时教师对这个同学说,“看起来,你不高兴。那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对邻桌同学说,“如果你是刚才需要自己捡起纸来的同学,你会怎样做。这样吧,咱们三个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像電影回放一样,再来一遍,这次咱们要交换一下角色,刚才捡纸的同学现在就是小老师,来,你站在前边;旁边的同学坐到捡纸同学的位子上,你来捡纸,我坐在你那里”。这位扮演小老师的同学说“你的脚底下有张纸,不知道是谁掉下的。你能帮他捡起来吗”,另一位同学很快地捡了起来。教师假装遗憾地坐在椅子上,摊开双手,说“怎么没我的事情啊”,同学们都大声笑了起来。
教师抓住此时机,问学生们,同样的事情,怎么结果不一样了?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此时老师并不是马上要求有一个答案。而是改问刚才扮演老师的学生,“你为什么不像我刚才我问你的那样问他呢?”学生大声说“因为那张纸不是他扔的”。老师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因为那就是我呀”,同学们又一次大笑。老师抓住教育的时机,说“你说的对,因为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所有一切都很简单”。老师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教师整洁干净,同学请站在值日生的角度想,大家都不扔脏东西,值日生会多么的轻松;不乱扔垃圾,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教室整洁,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是多么开心啊”。
儿童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对于思品这样和自己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的学科,更是兴趣盎然的,因此极易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不是自发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通过背诵条条框框能够解决的,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思品课更加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小学思品课的广阔天地期待着小学思品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伟中.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
[2] 鲁志远.立足生物学科特点 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J].生物学教学,2010(6).
[3] 张伟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