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胡同里的小感触(外一篇)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路呼喊着收废品的骑自行车的小贩的声音,在狭长的胡同里回荡着。他们的身后拖着冬天的阳光描出来的长长的影子,一圈一圈踩着岁月的年轮,向胡同深处走去了。不知从哪家的屋子里飘来炒葱花的香味,让我忽然想起乡下的母亲。
   在这静静的风景中默默站上几分钟,就能拾到一首含蓄的小诗,或者一篇幽雅精致的美文。萧乾老人说:“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确,那幽深的胡同巷子,再加上宅门、影壁、街头小景、砖石雕刻、牌匾楹联等等细部的点染,透出蓬勃的市井活力。扑面的人间烟火气,酒一样浓郁醇香。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作家李存葆说:“北京的胡同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隧道,直通到历史的底蕴处。北京的每一座四合院里,都有着一部长篇小说。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是一部长长的历史连续剧。走进北京的胡同,我总感到太陌生也太智慧了。我现实的双脚无论怎样都必定踩踏在它的章节上,而在我,都很难诠释它,读透它……”
  李存葆先生面对胡同说“很难诠释它,读透它”,或许因为不是老北京的缘故。有一位在北京比他呆得久些的京味作家,却自信地力图要“诠释它,读透它”,这就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那篇《胡同文化》,汪曾祺先生的手笔。很漂亮,但是也很空洞。一些论断的个人化色彩似乎偏浓。比如汪先生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而我以为的却是“达”,北京人处在京都之中,皇城之下,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上台下台、花开花谢。变幻风云和沧桑世事,使北京人学会了世故通达,也学会了人情练达。相邻的几条胡同相互连接,很自然地就构成了个大家庭。邻里街坊见面打招呼也是哥、爷、叔、伯之类,透着份儿特殊的亲热。不像那高楼大厦挺着胸脯,暗地里却分割成一单元一单元的小心眼儿。
  老北京人都能顺口用一句俗谚概括北京城的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不错,北京城是外城套内城,内城套皇城。在内外城之间相互交叉纵横着大大小小的胡同,这种建筑格局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幽深的胡同实际是由两旁相联的院墙组成的。墙里面是北京人的传统住宅,叫“四合院”。所谓四合院,当然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来的一所宅院。外面的胡同就像长长的瓜蔓,串联起左邻右舍的绵绵浓情。打开四合院的大门,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情趣、亲切的故事,就都撞入眼帘。不起眼的胡同看起来朴素,可里面活跃着的,是沸腾滚烫的岁月。
  老北京的北城比南城富,所以北城的胡同也比南城的胡同体面。汪先生笔下的胡同似乎过于凄凉,他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其实汪先生所言,仅仅是一个方面。北京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体面”的胡同,现在还有一些十分热乎,甚至可以跟旅游公司一起搞胡同旅游。比如后海那一带的胡同,动静就非常大。
  上海也有或横或纵的小街——被称为弄堂,但却是纵横交错呈辐射状的,没有方向、长短和弯直的规律。而北京的胡同就大不同,它横平竖直,东西南北的方向感极其清晰。它要和相近的街道呈平行线,而且要么和相邻的街道等长,要么大约是相邻街道的一半。也就是说,首尾相接的两条胡同相加,正好是相邻街道的长度。即使有少数抄了近路的不横不竖的胡同,也特地注明是某某斜街,决不会乱了方向的“规矩”。
  就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萧乾先生专门做过比较。他说二者形式上近似,但弄堂常常是阴暗的,而“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说得真好,难怪王朔一部写胡同孩子生活的小说,本来表现的是一段阴云密布的岁月,可在景山后街的胡同里拍的实景上了电影之后,却叫《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位北京的诗人叫顾城,为北京的胡同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叫《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这诗只有四句,内涵却很深。当时还有一首梁小斌写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也很有名。但顾城没有丢掉钥匙,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门,寻找自己在人生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自己的“门”,可能要走很长的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努力;然而诗中的那个“我”却在执著地敲着,一边走一边敲。那个敲墙的“我”,其实是延续和象征着胡同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意象,这些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许许多多并没有大富大贵,而是终生都在寻找和摸索。找,找,找,他们没有绝望,继续敲打着那命运的厚厚的高墙。
其他文献
译/章于力    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了。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过不了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2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
期刊
我们不应该只懂得接受他人的智慧,还必须要学会发掘自身的智慧源泉。  ——马赛尔·普鲁斯特    编译/李威    那真是很漫长很漫长的一天,而那一刻,我感到简直疲惫极了,迫切地想要睡上一觉。当乘务员领着我来到自己的座位的时候,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地诅咒了一句。因为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已经有一个男人坐在那儿了。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却衣冠楚楚,只不过可能因为他太瘦的缘故,他穿着的那套落满灰尘的绿格子花呢套装只
期刊
编译/赵海平    下面每一个问题,都是由马歇尔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回答的。    上帝为什么创造妈妈?  1、因为她是唯一知道我的《恐龙》光盘放在哪里的人。  2、可能是因为她会打扫房间。  3、因为只有她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上帝为什么把你给了你的妈妈,而没给其他人的妈妈?  1、因为我们有联系。  2、因为上帝知道她比其他人的妈妈更喜欢我。    你妈妈以前是什么类型的小女孩?  1
期刊
一    浏览一下全国报纸上的生活信箱专栏,你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称道的事。我接替安·蓝德斯主持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生活信箱专栏后,有一次,请读者说出谁是他们心目中想“感激”的人。45岁的维多·拉波特从医院里写信来,告诉我他幼弟东尼的事。  3年来,维多一直病得很厉害。他的双臂青一块紫一块的,又经常昏厥。他的两个肾都已丧失功能,性命危在旦夕。  医生说肾脏移植手术可以救回他的命,东尼愿意把自己的一个
期刊
编译/刘宇婷    1999年春天,我去危地马拉的佩滕省参加马拉松赛。途中,我注意到路边有一群小孩正把脚伸进一种黏糊糊的黑色液体中。我问同伴那是什么,他说:“他们在把柏油涂到脚板上。这里的孩子没有鞋穿,光脚走路容易划破皮肤,感染病菌。他们认为柏油能保护双脚。”我低头望着自己几百美元买来的跑鞋,不敢相信还有人像这样生活。我最讨厌脚趾头受磕碰的感觉了,可这些孩子竟然在滚烫的碎石路上赤脚行走!  坐在返
期刊
编译/沈农夫    当那位迷人的年轻女子拄着明杖,小心翼翼地登上公交车,满车乘客都在同情地看着她。她用手摸索着座椅的位置,顺着过道找到司机告诉她的空座位。然后她坐下来,将公文包放到膝上,明杖靠着腿放下。  由于误诊,34岁的苏珊失明整整一年了。突然陷入了充满愤怒、挫折与自怜的黑暗世界,她所能依靠的只有丈夫马克。马克是位空军军官,他全心全意地爱着苏珊。看着她陷入绝望,他决心帮助她恢复力量和自信,重新
期刊
译/艾柯    每一个人,当他年轻时,都应该努力去实现一个梦想,那会使得他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获得一种信念,一种对生活前景的信仰。这应该是一个伟大的、重要的,你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譬如在校园演剧时当主角,或者独自一人吃掉整整一个生日蛋糕。而我的梦想是骑象。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我们的小镇上只是偶尔有小马戏团来表演一次,而且他们通常根本就没有象。我家的附近又没有动物园,观看大象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极不容易
期刊
祝寿送寿联,是我国民间流传久远的一项风俗。为人祝寿,送上一副寿联,既表达撰写者的祝寿心愿,同时也对寿星的生平业绩有所称颂,可谓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祝寿礼品。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雅士不仅喜欢给友人送寿联,还喜欢自己给自己作“自寿联”。现在品读这些“自寿联”,从那强烈的感情色彩中会感悟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仿佛是作者的“长寿宣言”。  清代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在其六十岁生日时以六十年人生感悟和
期刊
掐指算来,从老家迁移出来也有七八年的光景了。虽然身处异乡,喜欢闲时与朋友胡吃海喝,川菜、粤菜、东北菜都尝遍于舌尖。但每次吃饭之前朋友都会惊诧于我将服务小姐拿来的醋瓶一倒而光之后依然狂喊“添醋,添醋”的举动!也许这就是故乡留给一个人最深刻的烙印吧!  初到山西的人也许会被铺天盖地的面食搞得眼花缭乱,在其他地方仍以米饭为主的人们很难想像,在山西,如果没有面食是怎样的情形?记得当年在山西工作时,与同事一
期刊
据传当年的山东军阀韩复榘,有一次挺胸凸肚出现在齐鲁大学校庆演讲台上,说:“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都在北京的东交民巷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在那儿也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这当然是个笑话,却也由东交民巷,折射出一份慷慨激昂的可笑和狭隘。    东交民巷曾经是著名的使馆区,位于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东侧,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跟它相对的,还有一条西交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