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表中华茶艺的品茶法,把品茶细致地分为六品,目品、鼻品、口品、耳品、身品、意品,不同的茶类用不同的茶器;把品香味分开来,分为闻香和品味,分别用闻香杯、品味杯,这是几千年来,茶文化的进步发展,犹如“茶艺”一词,是台湾人对茶文化的创意,是台湾对茶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特色。
常常有人问起,中华茶艺有关闻香杯、品茗杯分开来的品茶方式起源于何人?何地何故?
1979年左右,一批台湾南部的爱茶人士,时常七八个人聚集一起泡茶。其中有很多是200多年前来自广东省潮州府,包括现在的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和丰顺县等移居到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的后裔,他们大都沿袭着故乡“潮州工夫茶”的习俗,经常相聚在一起斗茶。为了让泡茶的人斟茶方便,每人用两组杯子。一组放在自己面前,另一组推向自己前面的中间,然后各人取各人的一杯茶品味,审评所泡茶的优劣。刚开始的时候,两组杯子是一样的,渐渐地,有人认为杯子一样容易误拿别人的杯子,为了避免搞错而分为两种不同的杯子。很快地,又有人认为,应该将闻香的杯子做得高一点且要束口,香气才能集中,不容易很快散发,而品茶的杯子需要就口。必须杯沿较宽一些且似v字形斜口,品味较方便,闻香杯与品茗杯分开使用就此形成。
上世纪70年代束期,台湾正是茶艺之风兴起之时,这种分为高口的闻香杯与宽口的品茗杯分别开来品茶的方式,很快就从南到北的流传开来。1980年,我在林馥泉先生那里学茶的时候,已经有闻香杯与品茗杯分开使用的情形了。1981年,我住在台北内湖。家里来人时,朋友间品茶也已经开始用闻香杯与品茗杯了。但印象中,陆羽茶艺中心教学却似乎未曾有过闻香杯、品茗杯分开来用的经验。我在陆羽茶艺中心上茶艺课时,只用一只杯子,将一只或两只小杯放在当时所谓的“茶船”内转动地烫杯,然后提起小茶壶在“茶船”沿上绕一迁,发出“嘎嘎”响声,称“关公巡城”,然后将小壶的茶分别斟入小杯中,称作“韩信点兵”。
中华茶艺应该与时俱进,逐渐走向精致化才是发展之道。中华茶艺的美是大美,是意境的美,大美是感官之外的美。如果,中华茶艺只强调感官之美,没有意境,没有技艺,没有礼法,还谈什么“道”昵?中国的茶业过于粗糙,缺乏文化的深度,好不容易发展出具有文化创意的茶艺,当富有西方情调的咖啡传入中国来,茶艺很快就面临后继无力的窘态,这个问题绝不是茶艺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的环境问题。不同的环境可以孕育出不同的果实。茶到日本几百年,到西方一二百年,却可以维持不坠的美好年代。
近年来,台湾的一些茶艺界人士,以为省略了器皿,就可以多卖几斤茶叶。而不重视茶器的应用,好像茶艺就只有那一杯茶,越是如此,茶产业越会壁垒重重,茶文化发展越窒碍难行。喝茶的人转向咖啡馆,喝咖啡的人愈来愈多,现在咖啡馆也卖茶。如果茶艺馆只重视那一杯茶,那么喝茶何磐在茶艺馆,在咖啡馆也能喝茶,这就是台湾茶艺馆逐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国人对茶艺的认知不足,对茶文化的了解不深,把一杯茶的感官享受当作就是茶艺的美,把一杯茶的物理性质作为茶艺的追求目的,物理性可以用科技来执行得更为完美。茶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茶艺的美是体现在行茶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如果把茶艺定调在一杯茶的好喝、好感上,珍珠奶茶、泡沫红茶、包装液态茶更能吸引人。
如果星巴克变成茶艺馆,咖啡会卖得更多,茶的生意会更好。咖啡在自己的国家能生存发展,到中国来也能生存发展;为什么茶到别的地方能生存发展,在自家的土地却维持得如此的艰辛,不能可持续性发展?
常常有人问起,中华茶艺有关闻香杯、品茗杯分开来的品茶方式起源于何人?何地何故?
1979年左右,一批台湾南部的爱茶人士,时常七八个人聚集一起泡茶。其中有很多是200多年前来自广东省潮州府,包括现在的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和丰顺县等移居到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的后裔,他们大都沿袭着故乡“潮州工夫茶”的习俗,经常相聚在一起斗茶。为了让泡茶的人斟茶方便,每人用两组杯子。一组放在自己面前,另一组推向自己前面的中间,然后各人取各人的一杯茶品味,审评所泡茶的优劣。刚开始的时候,两组杯子是一样的,渐渐地,有人认为杯子一样容易误拿别人的杯子,为了避免搞错而分为两种不同的杯子。很快地,又有人认为,应该将闻香的杯子做得高一点且要束口,香气才能集中,不容易很快散发,而品茶的杯子需要就口。必须杯沿较宽一些且似v字形斜口,品味较方便,闻香杯与品茗杯分开使用就此形成。
上世纪70年代束期,台湾正是茶艺之风兴起之时,这种分为高口的闻香杯与宽口的品茗杯分别开来品茶的方式,很快就从南到北的流传开来。1980年,我在林馥泉先生那里学茶的时候,已经有闻香杯与品茗杯分开使用的情形了。1981年,我住在台北内湖。家里来人时,朋友间品茶也已经开始用闻香杯与品茗杯了。但印象中,陆羽茶艺中心教学却似乎未曾有过闻香杯、品茗杯分开来用的经验。我在陆羽茶艺中心上茶艺课时,只用一只杯子,将一只或两只小杯放在当时所谓的“茶船”内转动地烫杯,然后提起小茶壶在“茶船”沿上绕一迁,发出“嘎嘎”响声,称“关公巡城”,然后将小壶的茶分别斟入小杯中,称作“韩信点兵”。
中华茶艺应该与时俱进,逐渐走向精致化才是发展之道。中华茶艺的美是大美,是意境的美,大美是感官之外的美。如果,中华茶艺只强调感官之美,没有意境,没有技艺,没有礼法,还谈什么“道”昵?中国的茶业过于粗糙,缺乏文化的深度,好不容易发展出具有文化创意的茶艺,当富有西方情调的咖啡传入中国来,茶艺很快就面临后继无力的窘态,这个问题绝不是茶艺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的环境问题。不同的环境可以孕育出不同的果实。茶到日本几百年,到西方一二百年,却可以维持不坠的美好年代。
近年来,台湾的一些茶艺界人士,以为省略了器皿,就可以多卖几斤茶叶。而不重视茶器的应用,好像茶艺就只有那一杯茶,越是如此,茶产业越会壁垒重重,茶文化发展越窒碍难行。喝茶的人转向咖啡馆,喝咖啡的人愈来愈多,现在咖啡馆也卖茶。如果茶艺馆只重视那一杯茶,那么喝茶何磐在茶艺馆,在咖啡馆也能喝茶,这就是台湾茶艺馆逐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国人对茶艺的认知不足,对茶文化的了解不深,把一杯茶的感官享受当作就是茶艺的美,把一杯茶的物理性质作为茶艺的追求目的,物理性可以用科技来执行得更为完美。茶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茶艺的美是体现在行茶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如果把茶艺定调在一杯茶的好喝、好感上,珍珠奶茶、泡沫红茶、包装液态茶更能吸引人。
如果星巴克变成茶艺馆,咖啡会卖得更多,茶的生意会更好。咖啡在自己的国家能生存发展,到中国来也能生存发展;为什么茶到别的地方能生存发展,在自家的土地却维持得如此的艰辛,不能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