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为1999年,教育制度开始翻天覆地发生改变,令家长们对本地学校失去信心,有朋友把念中学的子女急急送到外地去留学,子女念幼儿园或小学的家长,纷纷送子女进国际学校。
儿子在香港念幼儿园高班,一次他交中文组词功课,他在“地”字前填上“土”字,“土地”,老师打×,扣了他分数,究竟错在哪里?我特地到幼儿园去接放学,目的是问教中文的班主任,“土”配“地”为何是错的?
班主任理直气壮:“我们这个星期教了‘草地’,填词当然要填上老师最新教的‘草地’。”那“土地”错在哪里?“他应填上最新学会的词语。”
太强词夺理了,那将来学会了“见地”“心地”“福地”“农地”“耕地”“泥地”“沙地”,是否代表从前学的“草”地就是错的?老师没错,是教育制度的错,太死板因循了。
儿子是个极度守规矩的孩子,出街必定要穿上鞋袜,否则不会出门,从不肯穿露趾凉鞋或人字拖鞋出街。四岁生日,我们带他出外晚餐庆祝,保姆替他穿上西装短裤套装,他说:“这样穿太荒谬了,我是出去吃晚餐,怎么可能穿短裤?”保姆失笑,替他换上长裤、穿上小皮鞋安抚他。
一个守规矩的孩子,加上写生字不准笔画碰到格子框线的呆板教育,怎会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大胆创新的意念,具备不怕失败的胆色,拥有我与丈夫都非常重视的快乐童年?唯一方法是向本地教育制度说不。
在当年尚未盛行报读国际学校时,我就带儿子去报名,过程友善、轻松、简单,校务处无通宵排队取报名表的人龙,随意走进去,要了报名表格。职员称可以实时填写、实时递交。可是我没带儿子的照片和出生证明,怎么办?职员和善地说可随时路过补回。我花了十分钟填妥报名表,不用事先模拟试填,没紧张得连累颈、肩、胃部齐痛。
面试由外籍女校长亲自进行,时为暑假。校长拿出一大盘迷你版动物公仔,逐个要儿子说出动物名字,他应付得来。儿子自小喜欢动物,我们带他出外旅行都首选有动物园的地方,有些我不知道的英文名字,他都知道。
我在面试室的另一端看儿子面试,他像跟一个新朋友倾谈玩游戏,自然真挚流畅。30分钟过去,校长把他带到我面前,和蔼地说:“欢迎他加入我们学校,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新的学期,他五岁,入读这所国际学校。时为1999年,教育制度开始翻天覆地发生改变,令家长们对本地学校失去信心,有朋友把念中学的子女急急送到外地去留学,子女念幼儿园或小学的家长,纷纷送子女进国际学校。儿子所入读的国际学校门外天天泊了不少名车,校务处挤满了穿名牌的太太替子女抢报名表,据说高峰期有三千多人排队报读。
我其实也鼓励家长送子女入读本地学校。很多家长问我,应把子女送入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我的回答是,首要考虑的是家中的语言环境,如果家中无人懂英文,子女在学校以讲写英文为主,会造成三大问题:
一、子女在功课上,尤其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帮不了,除非长期请补习老师;二、子女的学习进程会比其他同学慢,因家庭缺乏英语环境,英文程度难以赶得上,学业成绩会稍逊,会打击子女自信心;三、当子女完全融入国际学校的社群,与父母之间会筑起无形的文化差异铜墙,子女会觉得难与父母沟通,父母亦然,是否值得?
另外要考虑的是子女的性格问题,我的看法是,选择国际或本地学校,是平衡子女性格的工程,如子女像我儿,天生性格传统,非常守规矩,入读国际学校比较适合。相反性格反叛、喜欢破坏规矩、鬼主意多多的子女,比较适合送到本地学校去管教,克制一下野马性格。
送儿子进了国际学校未算功德圆满,他的母语是中文,明明一张黄面孔,讲的写的却都是英文,太讽刺太失礼了。自他三岁开始,我便请中文老师讲故事及教他写中文,另聘普通话老师教他会话和书写简体字。
作为香港人,在华洋荟萃的地方,两文三语流利、繁体简体字通晓是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