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沈从文创作《边城》的主旨:“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极力描摹湘西自然之明净,心灵之清澈,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诗意湘西风光与人性,与当时属于文坛主力文学的极力鞭笞人性的启蒙文学作抗衡,并想借此鼓舞大众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美学情怀,重新以美学视角去审视身处的社会风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从而再现民族自然之美、传统之美、品性之美。
关键词:边城;诗意美学;审美视角;民族形象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极力倡导纯文学,主张文学应该表现人性。《边城》问世之前,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为主导,这些文学作品向大众展示的是带有批判性、否定性的中国形象。沈从文的《边城》则以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故事背景,把抒发最淳朴自然的乡土情怀作为基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独有的秀美山水风光和朴拙自然的民风世情,摒弃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纷杂俗媚、狭隘偏私的人情关系,构建出返璞归真、自然宁静的山水田园画般的理想天国,凸显出人性的真实善良与纯澈高尚,讴歌一种自在优美、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本文仅从诗意美学的视角出发,品读其中蕴涵的多种审美形象。
一、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特征
发源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文学,崇尚理性,以理性作为批判旧制度的武器,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也正渴求这种带有理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惊醒国人麻木疲困的心灵。其中作为代表人物的鲁迅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通过揭示病态社会根源和长期摇旗“呐喊”,最终使麻木、堕落、任人凌辱的民族有了自己的思想。但这股思潮侧重的是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贫乏困顿、愚昧麻木的劣根性,无论自然风物还是民风人情都是一幅“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画面,从灵魂深处剖析国民的病态心理,中国形象始终处于阴暗的角落,郁郁叹息。这一时期,焦虑的国人极度希望借助一种全新的振奋的文学形象,给积弱的心灵注入一股清流,展示古老民族千年的文化生命力和精神魅力,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新兴作家出现了,他们呼吁重建民族信仰、重塑民族精神。而小说《边城》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天国。
二、《边城》中的诗意美学和審美观
(一)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幅他记忆中的理想的美丽湘西风俗画,景物描写文字清新秀丽,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人文气息。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水…….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说的开头就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泼墨山水画层层荡漾开来,作者那饱满欲滴、温润晶莹的文字能够让人的心灵沉淀下来。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这是对边城秀美、清幽风光的刻画,是一个原始的纯净的大自然的再现,与世俗的喧嚣形成了强烈对比,相对繁杂纷扰的世俗环境,边城清、净、静更让人仰慕神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边城的清幽、秀丽和宁静,如诗如画般描绘了恬静优美的山村,充盈着如青草香般的牧歌情调和乡土色彩。
作者写景笔触纤柔,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宛然如画,生动地给我们再现了唐诗宋词里意境幽远的朦胧淡抹之美,在这样的环境渲染下,小说里人物的人性得到很好的烘托。《边城》里的审美观不局限于对社会、对人性最黑暗最丑陋面的挖掘和鞭笞,在这里我们领略和回味的是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深长,品读的是温润如玉的人性美德。
(二)遵循古礼的朴实民风
老船夫憨厚侠义,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一生都在为他人服务,却不图任何报答。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咀上为过往行人摆渡,不管刮风下雨,绝不怠慢过河人的时间;盛夏时节常备茶水为过往行人解渴降温;有人想尝尝他酒葫芦的的酒,他就会毫不犹豫的递上去让人尝个够味。几十年的时间就像溪水一样静静的淌过,老船夫从不计较渡船这份工作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人生价值,他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凡本分地忠于职守,为渡船上的路人,也为自己的女儿和孙女。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明理正直,慷慨而又能救人之急。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只要求助到他的门前,无不慷慨相助。在老船夫死后能冰释旧隙,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咀撑去。并派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大腿肥肉赠予翠翠 “你不用发愁,一切有我”。真好像他就是翠翠的至亲。
城中杨马兵在老船夫死后,默默地看看摸摸老友的尸体,又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最终选择留在碧溪咀毅然承担起抚育孤雏的责任。
茶峒乡邻之间这种和睦互助的关系,有谁会相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人都热忱
和善,互敬互爱,固守着千年的君子遗风。作者正是通过这块净土上的淳朴人性,这些湘西人充满诗意的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观,来含蓄地表达对千年美德失落的痛心,从而向大众极力推崇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借此重现民族优秀品德和高尚人格。
(三)纯美清澈的男女之爱
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丝灰尘,有着温柔清秀外表,内心透明纯净得像一弯山泉一样的少女,她少女情窦初开,“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随着岁月的延展交替,天真娇憨的翠翠喜欢上了在头发上插一朵小野花,倾心地听人唱上一首山歌,甚至是观看迎送新娘的喜轿,无意中提到某些人事的时候会脸红。小说通过一系列细腻的笔触传神的刻画了这个受青山绿水熏陶抚育地少女情窦初萌的情怀,展现了她朦胧的憧憬和羞涩的心态,传递出人类感情深处最原始古朴、美好纯净的一面。翠翠在傩送远走、祖父长逝之后仍然怀抱对明天的期待,对未来每一天日子的希翼,安静平和地在渡口等待着。
大老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得知翠翠爱的是二老傩送之后,没有兄弟反目成仇,决定用唱山歌的方式来公平竞争意中人。在唱山歌的时候,天保因为“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不肯先开腔放歌,一定要弟弟先唱,等到弟弟一开口,更知不是对手,大度坦然地选择成全有情人,最后在外出闯滩时不幸遇险身亡。
二老傩送秀拔出群,聪明而富于感情。与翠翠深深相爱,虽然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俗之举,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充盈着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蕴含着东方的传统美德。他对翠翠的爱情是执着纯粹的,在甘愿为真心的爱情舍弃碾坊,守一辈子渡船。在大老意外身亡之后,二老没有心安理得地独享得来不易的爱情生活,而是选择了远走他乡,留下“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悬念。
一部《边城》,婉约清润却又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湘西小城荡漾着诗意的秀丽风光、淳朴民风、纯澈爱情,人与人之间赤诚相待,相互扶助,脱下虚伪的外袍,攀过世俗的藩篱,一群平实的凡夫俗子却处处散发着不平凡的善美和光辉。小说回荡的旋律始终是歌颂,歌颂传统,歌颂美德,歌颂乡土,深深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眷念之情,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回味悠长地展现了充满诗意的优美质朴的民族形象。
参考文献:
[1]李莉.感性主义视阈下的世俗人生——京派小说的风俗审美[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肖燕.诗化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研析[J].山花,2013(12)
[3]陈姿旭.善与美的悲歌——《边城》赏析[J].北方文学,2016(20).
摘要:沈从文创作《边城》的主旨:“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极力描摹湘西自然之明净,心灵之清澈,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诗意湘西风光与人性,与当时属于文坛主力文学的极力鞭笞人性的启蒙文学作抗衡,并想借此鼓舞大众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美学情怀,重新以美学视角去审视身处的社会风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从而再现民族自然之美、传统之美、品性之美。
关键词:边城;诗意美学;审美视角;民族形象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极力倡导纯文学,主张文学应该表现人性。《边城》问世之前,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为主导,这些文学作品向大众展示的是带有批判性、否定性的中国形象。沈从文的《边城》则以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故事背景,把抒发最淳朴自然的乡土情怀作为基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独有的秀美山水风光和朴拙自然的民风世情,摒弃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纷杂俗媚、狭隘偏私的人情关系,构建出返璞归真、自然宁静的山水田园画般的理想天国,凸显出人性的真实善良与纯澈高尚,讴歌一种自在优美、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本文仅从诗意美学的视角出发,品读其中蕴涵的多种审美形象。
一、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特征
发源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文学,崇尚理性,以理性作为批判旧制度的武器,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也正渴求这种带有理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惊醒国人麻木疲困的心灵。其中作为代表人物的鲁迅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通过揭示病态社会根源和长期摇旗“呐喊”,最终使麻木、堕落、任人凌辱的民族有了自己的思想。但这股思潮侧重的是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贫乏困顿、愚昧麻木的劣根性,无论自然风物还是民风人情都是一幅“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画面,从灵魂深处剖析国民的病态心理,中国形象始终处于阴暗的角落,郁郁叹息。这一时期,焦虑的国人极度希望借助一种全新的振奋的文学形象,给积弱的心灵注入一股清流,展示古老民族千年的文化生命力和精神魅力,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新兴作家出现了,他们呼吁重建民族信仰、重塑民族精神。而小说《边城》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天国。
二、《边城》中的诗意美学和審美观
(一)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幅他记忆中的理想的美丽湘西风俗画,景物描写文字清新秀丽,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人文气息。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水…….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说的开头就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泼墨山水画层层荡漾开来,作者那饱满欲滴、温润晶莹的文字能够让人的心灵沉淀下来。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这是对边城秀美、清幽风光的刻画,是一个原始的纯净的大自然的再现,与世俗的喧嚣形成了强烈对比,相对繁杂纷扰的世俗环境,边城清、净、静更让人仰慕神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边城的清幽、秀丽和宁静,如诗如画般描绘了恬静优美的山村,充盈着如青草香般的牧歌情调和乡土色彩。
作者写景笔触纤柔,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宛然如画,生动地给我们再现了唐诗宋词里意境幽远的朦胧淡抹之美,在这样的环境渲染下,小说里人物的人性得到很好的烘托。《边城》里的审美观不局限于对社会、对人性最黑暗最丑陋面的挖掘和鞭笞,在这里我们领略和回味的是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深长,品读的是温润如玉的人性美德。
(二)遵循古礼的朴实民风
老船夫憨厚侠义,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一生都在为他人服务,却不图任何报答。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咀上为过往行人摆渡,不管刮风下雨,绝不怠慢过河人的时间;盛夏时节常备茶水为过往行人解渴降温;有人想尝尝他酒葫芦的的酒,他就会毫不犹豫的递上去让人尝个够味。几十年的时间就像溪水一样静静的淌过,老船夫从不计较渡船这份工作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人生价值,他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凡本分地忠于职守,为渡船上的路人,也为自己的女儿和孙女。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明理正直,慷慨而又能救人之急。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只要求助到他的门前,无不慷慨相助。在老船夫死后能冰释旧隙,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咀撑去。并派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大腿肥肉赠予翠翠 “你不用发愁,一切有我”。真好像他就是翠翠的至亲。
城中杨马兵在老船夫死后,默默地看看摸摸老友的尸体,又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最终选择留在碧溪咀毅然承担起抚育孤雏的责任。
茶峒乡邻之间这种和睦互助的关系,有谁会相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人都热忱
和善,互敬互爱,固守着千年的君子遗风。作者正是通过这块净土上的淳朴人性,这些湘西人充满诗意的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观,来含蓄地表达对千年美德失落的痛心,从而向大众极力推崇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借此重现民族优秀品德和高尚人格。
(三)纯美清澈的男女之爱
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丝灰尘,有着温柔清秀外表,内心透明纯净得像一弯山泉一样的少女,她少女情窦初开,“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随着岁月的延展交替,天真娇憨的翠翠喜欢上了在头发上插一朵小野花,倾心地听人唱上一首山歌,甚至是观看迎送新娘的喜轿,无意中提到某些人事的时候会脸红。小说通过一系列细腻的笔触传神的刻画了这个受青山绿水熏陶抚育地少女情窦初萌的情怀,展现了她朦胧的憧憬和羞涩的心态,传递出人类感情深处最原始古朴、美好纯净的一面。翠翠在傩送远走、祖父长逝之后仍然怀抱对明天的期待,对未来每一天日子的希翼,安静平和地在渡口等待着。
大老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得知翠翠爱的是二老傩送之后,没有兄弟反目成仇,决定用唱山歌的方式来公平竞争意中人。在唱山歌的时候,天保因为“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不肯先开腔放歌,一定要弟弟先唱,等到弟弟一开口,更知不是对手,大度坦然地选择成全有情人,最后在外出闯滩时不幸遇险身亡。
二老傩送秀拔出群,聪明而富于感情。与翠翠深深相爱,虽然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俗之举,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充盈着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蕴含着东方的传统美德。他对翠翠的爱情是执着纯粹的,在甘愿为真心的爱情舍弃碾坊,守一辈子渡船。在大老意外身亡之后,二老没有心安理得地独享得来不易的爱情生活,而是选择了远走他乡,留下“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悬念。
一部《边城》,婉约清润却又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湘西小城荡漾着诗意的秀丽风光、淳朴民风、纯澈爱情,人与人之间赤诚相待,相互扶助,脱下虚伪的外袍,攀过世俗的藩篱,一群平实的凡夫俗子却处处散发着不平凡的善美和光辉。小说回荡的旋律始终是歌颂,歌颂传统,歌颂美德,歌颂乡土,深深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眷念之情,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回味悠长地展现了充满诗意的优美质朴的民族形象。
参考文献:
[1]李莉.感性主义视阈下的世俗人生——京派小说的风俗审美[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肖燕.诗化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研析[J].山花,2013(12)
[3]陈姿旭.善与美的悲歌——《边城》赏析[J].北方文学,2016(20).